【摘 要】網絡新媒體在我國的發展,擴大了國民信息獲取渠道,帶來了整個社會的信息總量和知識水平的提高。但是由于經濟水平不同的階層對新媒體的消費能力不同,發達地區、富裕階層與偏遠落后地區、社會弱勢群體之間的知識溝有逐步擴大的趨勢。隨著我國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與完善,三網融合已經成為我國目前網絡媒體的發展趨勢,尤其是手機媒體的迅速崛起為新媒體與知識溝的關系帶來了新的環境與新的思考。
【關鍵詞】知識溝 數字鴻溝 新媒體
一、知識溝理論的產生與發展
1、《芝麻街》
1969年10月,美國國家教育電視臺推出了一個兒童啟蒙教育的電視系列片《芝麻街》,向兒童教授基本知識和生活常識,以為讓來自貧困家庭的兒童,尤其是沒有機會上學的兒童也有平等接受教育和文化啟蒙的機會。然而事與愿違的是,研究者發現以上家庭的兒童在學習上與來自富裕家庭的兒童的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擴大了。雖然這一啟蒙教育節目有利于提高兒童的知識水平,但是由于來自富裕家庭的兒童比來自貧困家庭的兒童有更多更好的機會收看該節目,因此二者之間的差距隨著節目的播放反而擴大了。①
2、知識溝理論的提出
在對《芝麻街》等一系列實證研究的基礎上,1970年,美國傳播學者蒂奇諾、多諾霍、奧里恩在《大眾傳播流動和知識差別的增長》一文中提出了知識溝(Knowledge-gap)的假設,認為隨著大眾媒介向社會傳播信息的增多,社會經濟地位高的人比社會經濟地位低的人獲得信息的速度更快,從而造成二者雖然獲得信息的總量在增加,但是二者之間的知識差距呈擴大的趨勢。②
3、信息溝理論的提出
1974年,N·卡茨曼在知識溝理論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信息溝理論,認為“新傳播技術的應用使得整個社會的信息流量和信息接觸量都有所增長,但并非每個成員都能均等獲得新技術應用帶來的益處”。③富裕階層有條件最先采用新技術和新媒介,因此他們相比貧困階層在獲取信息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和優勢。從而導致“老溝”尚未填平,“新溝”又不斷產生。富裕階層和貧困階層之間的知識溝不僅在程度上加深了,在數量上也增多了。
4、數字鴻溝理論的提出
數字鴻溝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副總統艾爾·戈爾在1996年提出,后于1999年在美國國家遠程通信和信息管理局NTIA發布的一項報告《在網絡中落伍:定義數字鴻溝》中給予定義,指由于信息通訊技術的發展造成的國與國之間以及國家內部群體之間的差距。④一方面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之間存在的信息不對稱即“媒介霸權”;另一方面指國家內部不同經濟發展程度地區出現的信息貧富分化。
二、知識溝形成的原因
在知識溝理論中,有一個預設的前提條件,即“社會經濟地位高的人比社會經濟地位低的人可以更快的獲得信息”,具體分析來看:
首先,經濟地位高的人,在傳播技能、知識儲備、社交范圍、媒介素養等方面都處于有利地位,從而可以更快的獲得信息,這是造成知識溝的根本原因。⑤
其次,隨著大眾傳播媒介尤其是網絡新媒體的發展,經濟地位高的人群有條件率先使用新媒體,從而造成不同的經濟階層在新媒體的接入上產生“接入溝”。在使用習慣上經濟地位高的人群更傾向于信息和知識的獲取,而非滿足于簡單的娛樂功能,從而造成不同經濟階層在新媒體的使用上產生了“使用溝”。“接入溝”和“使用溝”的拉大自然而然帶來了“知識溝”的拉大。⑥
三、我國當代社會知識溝現狀
關于我國當代社會是否存在知識溝這一問題,其答案是肯定的。知識溝在我國當代社會具體表現為三個方面:1、城鄉之間的知識溝。2、東西部、沿海內地等不同區域之間的知識溝。3、同一區域內不同人群之間的知識溝。⑦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國內生產總值已達到世界第二的位置,然而另一方面,我國貧富分化嚴重,基尼系數已經超過國際警戒線水平。與經濟領域貧富分化相對應的是科學文化領域的信息貧富分化。由于經濟水平不同的階層對新媒體的消費能力不同,發達地區、富裕階層能率先使用電腦,接入互聯網,獲取更多信息。而貧困地區、貧困階層則無力支付購買電腦設備和聯入互聯網的費用。即使有條件消費新媒體,也會因為受教育程度、媒介技術使用能力等方面的差距帶來知識獲取的不平等。近年來,我國社會出現的“清華無寒門”現象從側面反映出經濟條件對一個人受教育機會的影響,而教育水平又會直接影響一個人知識水平的高低。知識溝在我國不斷擴大的現象背后是經濟領域貧富分化的拉大,而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也提醒我們,經濟差距以及知識差距的擴大會加劇社會的不公平現象,不利于社會的穩定與和諧發展。
四、新媒體與知識溝
1、對于新媒體與知識溝關系的研究現狀
目前我國關于新媒體與知識溝的研究多以互聯網為研究對象,認為互聯網加劇了我國的知識溝現狀。如韋路、張明新的《第三道數字鴻溝:互聯網上的知識溝》,黃艾華的《網絡傳播加劇知識溝擴散》,王婷婷、張京京的《網絡傳播與“知識溝”現象研究》,韋路、李貞芳的《新舊媒體知識溝效果之比較研究》等。其觀點概括起來有三個方面:
(1)在互聯網的接入上,由于購買電腦設備的費用和接入互聯網的費用相對三大傳統媒體來說比較高,因此導致經濟富裕階層更有條件使用互聯網,從而造成網民和非網民之間的知識溝在拉大。這一點在我國城鄉地區的表現尤為明顯。
(2)在互聯網的使用上,由于受教育程度較高的群體在使用互聯網時更具有主動性,偏向于信息搜索、新聞瀏覽等功能,而受教育程度較低的群體偏向于網絡的娛樂功能。其次,性別、年齡、職業也是帶來互聯網使用上差別的因素。這些差別造成了互聯網理性使用者和非理性使用者之間的知識溝在拉大。
(3)網絡媒體具有海量性、互動性、多媒體與全球化的特征,從而帶來整個社會信息總量的急劇膨脹,這就造成了已有的知識溝尚未填平,新溝又不斷產生。知識溝不僅在程度上加深了,在數量上也增多了。
2、新媒介條件下知識溝的發展預測
首先,任何一種新媒介的出現都是相對于上一種媒介形態的補償性媒介,網絡媒體之于傳統媒體是如此,手機之于互聯網也是如此。手機媒體在接入網絡方面具有低門檻的優勢。一部可以聯網的手機再加上幾元到十幾元不等的上網流量包就可以實現隨時隨地上網。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0次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2年6月底,我國網民數量已達到5.38億,手機網民規模達3.88億,在整體網民中占比為72.2%,手機首次超越臺式電腦網民數,成為我國網民的第一大上網終端。⑧手機媒體等移動上網終端更便捷的特性大大降低了互聯網的接入門檻,有利于逐步彌合我國不斷拉大的知識溝。
其次,自從2010年微博元年以來,微博在近幾年得到了飛速發展,根據互聯網數據中心DCCI發布的《2012中國微博藍皮書》顯示,“中國目前的微博用戶量已經達到3.27億,微博用戶量整體趨向飽和穩定。在活躍度方面,平均每天使用一次及以上的高活躍度用戶超過70%,并正在成為各個平臺用戶的主體”⑨微博的開放性、及時性、互動性極大提高了網民的參與度,再加之近兩年政務微博的興起與發展,網民通過微博參政議政的熱情高漲,加快了我國公民社會的到來。這種廣泛參與性使互聯網在使用上具有了共同性,為減小我國的知識溝提高了可能。
根據傳統的知識溝理論,經濟地位高者與經濟地位低者之間的知識溝會隨著時間或接觸信息的多寡而逐步拉大,但是逐步減小直至彌合知識溝并非絕無可能,新媒體的不斷完善與發展就為逐步彌合知識溝提高了可能性。雖然從我國互聯網發展現狀來看,網絡普及率目前只有39.9%,但是相信這一差距將會隨著新媒體的普及而逐漸減小。
五、彌合知識溝的對策
知識溝除了受到媒介技術的影響,還受其他多種因素的影響。為了逐步彌合我國正在不斷拉大的知識溝,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政府方面
(1)在發展經濟提高GDP總量的同時更加注重公平,縮小貧富差距,尤其是加大對農村地區、偏遠地區、弱勢群體的資金和政策支持。由于經濟地位差距是導致知識溝的根本原因,因此只有經濟鴻溝彌合了,知識溝才能彌合。
(2)加快互聯網的推廣與普及。包括推動農村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為媒介技術研發與創新提供充足的資金支持和寬松的政策環境等。
(3)改革教育體制,推動教育公平。提高農村地區以及西部偏遠地區的教育水平,實現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
2、媒體方面
(1)增強媒體信息的可讀性、可聽性、可視性。考慮受眾的文化水平和接受心理,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
(2)主動承擔起普及知識、教育大眾的責任。為受眾提供接受二次教育的機會,提高受眾的科學文化素養和信息知識總量。
(3)在媒體定位和宗旨上向弱勢群體靠攏。
3、公眾方面
受眾應有意識的提高自己的媒介素養,加強對新媒介技術的關注,增強信息檢索能力和獲取知識的主動性,提高自己的知識儲備。
參考文獻
①http://baike.baidu.com/view/1022609.htm
②胡正榮、段鵬、張磊:《傳播學總論》,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283
③④⑦張萱,《我國“知識溝”的現狀及對策探討》,《青年記者》,2011(9)
⑤周慶山:《傳播學概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240
⑥韋路、李貞芳,《新舊媒體知識溝效果之比較研究》,《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5)
⑧《第3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http://www.cnnic.net.cn/hlwfzyj/
⑨《2012中國微博藍皮書》http://www.dcci.com.cn/report/index.html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新聞學專業研究生)
實習編輯:孟丹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