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力的增強,國家下撥大量資金建設基層文化,六安市金安區自建區十年來,實施了多項民生工程,可以說縣域、區域文化迎來了快速發展的黃金期。
各級黨政領導對文化建設的重要性有了深層次的認識,政策支持和人、財、物投入的力度逐年加大,文化興邦的理念也在社會上取得了廣泛共識。一個全黨關心文化建設,全民參與文化建設的局面己初步形成。
鄉鎮綜合文化站是農村先進文化建設的主力軍,是農村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主要承載體,同時也是農村群眾實現對文化多種需求的重要途徑。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我們同樣看到存在的不足。特別是近期省委、省政府關于建設文化強省的意見出臺,加之金安區納入合肥經濟圈,做到“文化先行融入”課題的提出,給我們在文化建設上提出了超乎尋常的要求。當我們綜合諸多因素重新審視文化工作,針對目前鄉鎮基層文化發展的困難和問題時,我們認為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切實推動鄉鎮基層文化事業的發展。
一、提高對加強文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
近年來,中央堅持從實際出發,對農村文化建設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農村文化建設呈現快速發展的局面。但是,部分基層領導干部對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認識相對滯后,出現“認識倒掛”、“一手軟,一手硬”的情況依然存在。農村文化工作“排不上號,擺不上位”,出現了“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錢緊了扔掉”的現象,致使部分鄉鎮文化工作長時間處于低水平。
經濟一體化作為21世紀世界經濟發展的新趨勢,正日益凸顯文化生產力對社會發展的強大推動作用。我們要充分認識發展基層文化的戰略地位和文化的巨大力量,牢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為構建農村和諧社會提供精神支撐和文化基礎。各級政府要有明確的考核目標,加大投入,加強基層文化站的建設,改善文化硬、軟件設施,理順基層文化站工作的管理體制,明確文化工作人員的職責,使他們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充分調動其工作積極性。
二、加大對農村文化建設的投入
當前,農村文化工作難以開展,難以為繼,問題很多,但主要問題還是投入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村文化事業的發展。主要表現為:一是資金投入不足。鄉鎮除了依賴各級財政撥款,便基本上找不到經費來源渠道。二是人力投入不足。首先表現在從事農村文化工作的干部隊伍不穩定,工作人員兼職過多,精力分散,只是處于應付狀態;其次表現在農村文化人才后繼乏人,如今活躍于農村文化活動的人才,大部分以中老年人居多,會吹拉彈唱、琴棋書畫等一技之長、并熱心于農村文化活動的年輕人極少。
農村文化網絡建設要進一步加強,各鄉鎮應配備專職文化工作者,要重點提高基層文化工作者素質。要保障文化工作人員的專業化,充分調動其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形成縣、鄉鎮、村、組共振,全民參與的文化服務體系,鞏固并擴大基層文化陣地。
三、進一步鞏固農村文化陣地
隨著國家財政和地方財政大力投入,每個鄉鎮都有一個設備齊全的中心文化館(站),不再是夢想。但在農村文化建設熱中少不了來點“冷思考”:這些一次性投入的嶄新文化設施建起來很快,但要發揮真正作用、維持長期運作,將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從目前看,我們還沒有考慮到專業管理人員的配備、活動項目的啟動、運轉經費和人員工資的來源等問題,而這些問題己是迫在眉睫,應未雨綢繆,給出一個普遍適用的解決辦法。不然,不但達不到預期目的,還會造成更大的浪費。
完善設施設備,最大限度地發揮高科技產品的作用。各級政府要加大對基層文化站的活動場所,辦公用地及配套設施的投入力度,凸顯文化站的社會功能。積極抓好城鄉文化資源共享網絡建設,利用互聯網技術,在各鄉鎮設立電子閱覽室,形成服務端。對現有圖書資源進行重新整合,購進農村科技、衛生、教育等圖書,訂購相關雜志,確保基層文化建設和宣傳教育與時俱進。
四、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
一是形式上要多樣化,不但要多開展文體活動,而且要從形式上不斷創新。二是內容上要多樣化,基層文化工作要堅持大眾化的發展方向,為老百姓提供新鮮活潑、喜聞樂見、豐富多彩、參與性強的精神文化食糧,滿足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使人們在健康向上的先進文化中愉悅身心、陶冶性情、增長知識、得到美的享受。要從群眾的實際需要出發,加大投入,加強集鎮文化、社區文化、廣場文化、農村文化建設的力度,為群眾提供便利、高層次的業余文化活動場所。
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質,是發展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根本目的;倡導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群眾的文化生活質量,是群眾文化工作的主要任務。一是讓先進文化走進千家萬戶。堅持以城市社區、農村集鎮為示范,積極發展各類群眾文化,用健康向上的社會主義文化占領基層文化陣地,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二是持續大力開展“三下鄉”活動。堅持將科技、文化、衛生等活動經常化,針對性地把封建迷信活動的場所變成傳播先進文化的陣地,把那些以棋牌為主的茶館變成名副其實的信息茶園,農民學科技、學致富的教室,讓文明、科學取代愚昧落后,讓文化下鄉活動取代封建迷信活動。三是實施特色文化戰略。大力發展社區文化、企業文化、鄉村文化、廣場文化、校園文化、家庭文化;積極開展特色文化鎮、特色文化社區、特色文化團隊、特色文化家庭和特色文化明星創評活動,繼承和發展民間傳統特色藝術。
五、培育文化市場,大力興辦文化產業
一是大力發展文化市場,普及新時期先進文化。積極繁榮文化產品經營和演出市場,倡導娛樂業大眾化經營,鼓勵開發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文化娛樂項目,以及針對老年人、殘疾人等弱勢人群具有特色的娛樂項目,提高大眾的參與度。二是抓好管理。按文化市場管理法規,規范文化市場行為,打擊文化市場中的各種違法經營活動,維護合法經營者的正當權益。堅持“掃黃打非”,進一步加強電子游戲室和網吧等娛樂市場的管理。同時搞好對行政管理者自身的管理,做到依法行政。三是加快發展文化產業。加快文化資源的整合利用,特別是旅游資源的整合。提倡社會文化社會辦,鼓勵社會法人、自然人興辦文化產業,形成多種所有制共同辦文化的新格局。做到經濟與文化互相推動,共同促進。注重傳統的民俗文化和新興的地區性節慶文化與經貿活動的結合,提高群眾參與度。
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農民對文化的需求多樣化,文化站更要服務好農民。一是要用先進的文化教育農民。進一步加強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先進典型、文明道德教育,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抵制低級和愚昧的落后文化。二是要給農民送文化。各級黨委政府要將送文化下鄉列入年度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指標要列入目標管理考核。“政府買單、群眾看戲”的經費要列入年度財政預算。送文化既要送優惠政策,又要送資金、設施設備;既要送文藝、影視和圖書,又要送時事政策、法律知識、科技信息、實用技術、醫療保健、體育健身等,提高送文化的影響力和滲透力。三是管文化。農村文化陣地,先進文化不去占領,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會乘虛而入。只有大力弘揚先進文化,自覺摒棄落后文化,堅決剔除腐朽文化,如加大“掃黃打非”力度,使農民樹立反對迷信、崇尚科學的意識。四是依托鄉鎮,發展文化產業,幫助農民增收。利用本地獨特的人文歷史優勢,抓住文化做文章。要引導農民樹立效益意識,從事文化經營,從文化經營中獲益,如發展農耕文化、醫藥文化、飲食文化,經營文化用品、電影放映、娛樂場所、網吧、工藝品加工或從事經營性舞龍舞獅、地方戲表演等,將文化經營作為鄉村農民的副業或主業,增加收入。
(作者單位:六安市金安區東橋鎮文廣站)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