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針對新媒體自身特征,從其對社會管理格局的改變、其為社會管理方式帶來的便捷條件以及新媒體時代如何改進社會管理方式三個方面進行梳理和研究,以期對政府及其他社會組織進行社會管理創新提供思路。
【關鍵詞】新媒體 社會管理 創新思路
社會管理主要是政府和社會組織為促進社會系統協調運轉,對社會系統的組成部分、社會生活的不同領域以及社會發展的各個環節進行組織、協調、監督和控制的過程。在網絡深入影響社會發展進程和人們日常生活的今天,新媒體在社會管理中發揮的作用同樣不容小覷,對社會管理及其創新更有極其重要的影響。
在新媒體時代,要加強創新社會管理思路,就應當深入研究新媒體的特征,利用好新媒體的優勢、克服劣勢,不斷改進政府提供公共服務方式,提高社會管理科學化水平,并充分發揮群眾利用網絡等新媒體參與社會管理的基礎作用。同時,也要利用網絡建立健全黨和政府主導的維護群眾權益機制,暢通和規范群眾訴求表達、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渠道。
一、新媒體對社會管理格局的改變
1、公眾認知方式的改變
在傳統媒體時代,社會管理主要呈現出“點對面”的單向傳播形態,公眾以被動接受為主,不僅較難判別信息的客觀性,且傳播信息的時效性也相對較差。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公眾更加接近媒介或者成為“自媒體”一分子,不僅感知范圍和能力得到提升,也使個人傳播能力得到大大提高。公眾對社會的了解和認識同樣不再依賴于傳統媒體這一單一的信息來源,往往通過網絡社交媒體、手機移動設備等多種途徑的溝通和辨別來完成的。
2、社會組織形式的改變
隨著單位型社會的解體,社會的分化越來越嚴重,人的原子化程度越來越高,小范圍內社會成員的同質性越來越明顯。①很多時候人們有類似的經歷、境遇,由此也產生一定認同感或者歸屬感,卻常因為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沒能組織起來。新媒體提供的溝通聯系平臺,為群體價值觀的重建提供了條件,也讓人們有了重建社會關系的可能。“微博打拐”等很多網絡活動就是通過互聯網或手機客戶端展開的。
3、民意表達平臺的改變
新媒體通過技術手段清除了種種障礙,使社會的聲音空前加強。在網絡公共空間,公眾大量通過微博、博客、播客、論壇等表達觀點和意見,對公共議題進行討論,達成共識,形成壓力,對公權力進行監督。這種在網絡公共空間形成的壓力也被稱為“第五權力”②。
二、新媒體為社會管理提供便捷手段
1、上下溝通的新平臺
目前我國網民已經達到5億,網民意見已經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社會各個階層的聲音。通過網絡這一平臺,政府也可增進與公民之間的溝通。不少地方政府開通政務微博就是鮮明的例子。政務微博可以代表官方就某一民眾關注的具體問題發布信息,引導輿論走向,其粉絲通過評論或轉發來表達自己的意見和看法。社會管理者可以通過了解粉絲相關動態來獲知民眾的利益訴求,增進政府之間的相互了解,并以此作為制定公共政策的一個重要考量標準。
2、支持監督的新技術
新媒體提供的匿名環境,增強了對公眾在監督過程中的自我保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群眾監督的積極性;而信息擴散的迅速和直達,也方便了社會管理者和社會監督機構了解民情民意。在這種環境下,每個人都可實時發布信息,及時舉報權利濫用、貪污腐化、特權行為等不法行為,并在最短時間內將被監督者曝光于更多的視線之內,也就極大增強群眾監督的效果。近期的楊達才、雷政富等高官落馬就是新媒體在社會監督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的鮮明例子。
3、拉近距離的新手段
近年來,在曝光的社會熱點事件中,新媒體展現的強大力量逐步被社會了解和認可,尤其是很多不為人知的丑惡現象和不法暴力事件在網絡上掀起的輿論風暴,都在一定程度上威脅到了社會穩定,引發了各方面的擔憂。而通過在網站、官方微博及時了解公眾的輿論和情緒,能夠大大拉近政府與公民之間的距離,改變部分公眾存在的“政府高高在上”、“政府工作與我無關”的觀點,方便社會管理有序進行。
三、新媒體時代改進社會管理方式
如上所述,新媒體于社會管理是一次新機遇,給政府社會管理工作提供了諸多途徑:官方網站,官方微博、官方論壇、網絡直播等日益成為為民眾答疑解惑、接受建議的重要平臺;但另一方面,又給具體社會管理工作帶來巨大挑戰。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在充分了解新媒體的傳播特征的同時積極運用新媒體。只要運用得合理和到位,就能提高社會管理效率,反之如一味回避或者毫無規則的濫用,都會產生反向的效果。運用新媒體開展社會管理工作之時,可試從以下幾方面加以注意和改進:
1、尊重話語權
在新媒體時代,公眾共享、合作和集體行動的障礙被消除,在管理過程中,實時協調很大程度上代替事先計劃,靈活而有效地采用各種新的社會性工具連接起來,協同合作成為必須。各方都擁有發言權,也讓以往政府單一進行社會治理的局限性凸顯。這使得傳統行政管理的方式,不能具有強大自組織能力的各類公民社會組織,社會組織管理的行政方式迫切需要改變。
在我國政治體制不夠健全的情況下,政治系統的固化和傳統慣性與新媒體時代民眾表達熱情高漲形成了鮮明的反差,這也使得自上而下的意見引導和自下而上的意見匯合相應呈現出一定程度的分裂。基于這個現實,政府等社會管理者應當利用新媒體時代到來這個契機,運用多種新媒體方式傾聽民意,尊重民眾話語權,樹立對話共商思維。這就要求政府和民眾雙方站在彼此立場上,多進行溝通和對話,通過理性討論達成符合雙方利益和社會發展方向的判斷,以此改進措施。
2、創造柔性話語
在傳統的社會管理模式下,政府很容易就將剛性壓制思想慣性帶入新媒體環境中,而實踐證明二者并不兼容。因此,政府需要順應新媒體發展潮流,順勢而為,將思維和話語轉為柔性,尋求社會的柔性穩定。
所謂柔性穩定,就是“動用一切社會協同力量,法律的、道德的、民俗的力量,進行有效溝通互動、勸服,推進社會治理中的公開透明。”③轉變管理思維的同時,也要注意從語言上轉變為柔性。新媒體的用戶主要以年輕人群為主,適當利用網絡文化、轉變語言風格進行社會管理,有可能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年來始于新聞界、也在社會其他領域廣泛開展的“走轉改”活動中的“改文風”,就是對當前新媒體環境中社會管理創新的一個很好的借鑒。
3、加強輿論引導
由于網絡意見表達碎片化、隨意化的特征和缺乏有效管理的現狀,公民在表達和傳遞信息時往往集中于表達個體的主觀感受、情感和想法,這就使信息帶上了強烈的主觀性和片面性。這在突發事件和社會熱點事件發生時尤為明顯,由此產生的網絡謠言,不僅導致網絡輿情危機,更是蔓延到現實生活中,最終影響到社會公共秩序的穩定。近年來發生的 “小悅悅”事件等系列事件,經過微博等途徑快速發酵,圖文影像的直觀沖擊,使公眾在此類事件中獲得的信息失真化,夸大了道德滑坡,也放大了人際冷漠,沖擊著人們的倫理底線。
因此,在運用新媒體進行社會管理之時,一定要對輿論導向密切關注,及早發現問題,主動疏導,反向利用預防非理性集群的產生和蔓延。
4、爭取首發權
在新媒體時代,首發權就決定了主導權。誰第一時間發布信息,誰就能及時填補社會公眾的“信息真空”,給人“先入為主”的第一印象,這一“定律”在當前信息傳播“直播化”狀態尤顯重要。傳統媒體的“當事人-記者-媒體-公眾”的傳播路徑不但耗時費力,還容易造成信息失真。相比之下,互聯網搭建的“當事人-公眾”模式,使信息不再繞道,直接進入公眾視野。④在政府主導的社會管理中,尤其是面對突發事件、危機事件時,搶占信息首發制高點,對于有效掌控時間主導權有著決定性的意義。
同時,政府信息首發必須要體現權威性,“用事實和數據說話”,“用真誠說話”,才能贏得公眾的信任,也利于掌握主動權。
5、提高透明度
長期以來,我國政府缺乏信息公開的意識。在傳統媒體環境中,由于官方對新聞輿論的強力控制,這種情況不會明顯給政府工作帶來不便。但在新媒體環境下,不公開、不透明的作風不但不能給工作帶來便利,還會導加深政府與公眾之間的隔閡,導致謠言、流言的滋生和傳播,最終影響公共管理效果。
在 “7·23動車事故”等系列公眾事件中,之所以網絡輿論呈現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勢,不僅源于公眾對官方模糊回應的不滿,還在于鐵道部等國家部門長期來信息不夠透明,如此相加,威信自然驟降。也就是說,當一個部門失去公信力時,無論說真話還是假話,做好事還是壞事,都會被認為是說假話、做壞事。在當前的社會管理中,要擺脫這一現象,就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做好信息公開,隨時接受公眾監督,最終贏得信任。
要以透明度來提升公信力,政府應當相信公眾的理解力和判斷力,及時、準確、全面地將政府信息和新鮮政策公開,以保障公眾的知情權。除此之外,還要時刻注意公眾輿論走向,針對公眾關注的社會熱點事件及時爭取信息的發布權。以透明度,提公信力。
正如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強社會管理的核心和靈魂在于創新。當下,新媒體的崛起不可避免地在改變傳統社會管理格局,在一定程度上給傳統社會管理方式帶來挑戰,但政府和社會組織應該將目光放到其為社會管理帶來的更加多元化的途徑和方式,主動出擊,轉變工作態度和工作方式,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克服新媒體帶來的挑戰,不斷創新和改進社會管理工作。
參考文獻
①李朝暉,《論新媒體時代的公共管理》,《現代視聽》,2011(10)
②楊振剛、鮑勝,《新媒體影響社會管理創新機制分析》,《法制與社會》,2011(6)
③趙春麗,《新媒體時代政府社會管理思維的新轉變》,《社會主義研究》,2012(1)
④江勝堯,《論互聯網與社會管理實踐創新》,《理論月刊》,2012(1)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2012級新聞學碩士)
實習編輯:韓沂瑾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