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自媒體的概念,發展的原因,存在的弊端以及如何看待它等方面對自媒體的發展進行了探討。認為自媒體所體現的平等的觀念,以及當前社會生活越來越趨向多元化的大背景都使得其發展成為一種必然趨勢。
【關鍵詞】自媒體 把關人 網絡暴力
一、自媒體的由來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新聞媒介從大家熟悉的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為代表的1.0模式到互聯網出現后,受眾接受新聞的界面逐漸向電腦等工具轉移的2.0模式,現在發展到了所謂的3.0時代,其代表是博客、微博和手機媒體。受眾不再只是被動單向地接收媒體的新聞,也可以成為新聞傳播者。正如陳力丹在《大眾傳播理論如何面對網絡》中分析的那樣:“網絡中,傳播者和受眾的身份不再明確,傳播和接受信息幾乎可以同時完成,人們在瞬間就能進行角色轉換。每個人都是傳播者,每個人又都是受眾。這是由于網絡的互動性造成的。”尼葛洛龐蒂說,后信息時代的根本特征是“真正的個人化”。確切的說,自媒體的概念最早來自于吉爾莫在2003年1月出版的《哥倫比亞新聞評論》上,撰寫的一篇題為“News for the Next Generation:Here Comes‘We Media’”的文章。美國新聞協會的媒體中心于2003年7月出版了由謝因·波曼與克里斯·威理斯兩位大師聯合提出的一份有關博客傳播模式的研究報告,報告采用吉爾莫所提出的“We Media”,并且對“We Media”下了一個十分嚴謹的定義:“We Media”是普羅大眾經由數字科技強化、與全球知識體系相連之后,一種開始理解普羅大眾如何提供與分享他們本身事實、他們本身新聞的途徑。
二、自媒體的發展緣由
為什么自媒體能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興起并得到迅速的發展?筆者以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科技進步
自媒體的核心基于普通人對于信息的自主提供與分享。同時,對于新聞媒介而言,載體是基礎,如果沒有手機、電腦的普及,就談不上普通人對信息的提供、獲取與分享,更談不上人們做這一切所需要的載體。
2、對信息的需求
信息論的奠基者之一申農從信息接受者的角度定義“信息是能夠消除不確定性的東西”。在快速發展的現代社會,人們希望能在第一時間獲得最新消息。以手機、微博等為平臺的自媒體可以在第一時間為人們提供豐富的信息,很好地滿足了這種需求。如熊培云先生所說“中央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最重要差異就在于:前者的信息是垂直流動的,而在市場經濟中,信息主要是水平即對角流動,買賣雙方在各個層次交換著信息”。信息交流方式的變化促使人們更全面、多渠道、更快速地獲取信息。網絡傳播將聲音、文字、圖形圖像、動畫合為一體,擴大了人們感官經驗的范圍,使多種感官協同參與信息接受,滿足人們的信息需求。
3、表達欲
人們與生俱來的就有想要發出聲音,使自己的聲音為其他人聽到、理解的欲望。著名傳播學者丹·吉爾默曾說過“你的聲音是重要的。如果你有值得說的,人們會傾聽。你可以做自己的新聞,我們都可以”。自媒體這種幾乎是零門檻的媒介的出現,使得全民表達成為了可能,每個人擁有了屬于自己的麥克風,可以使自己的聲音為他人所聽到。
4、傳統媒體的缺陷
現有的傳媒體制下,傳統媒體的傳播行為受到來自行政與市場的雙重壓力,在面對一些社會問題,尤其是敏感話題時畏首畏尾,因而錯過最佳的時機,或所說的不完全為人們所信服,有時候甚至失語,導致人們的知情權不能被滿足。在這樣的背景下,自媒體憑借自身方便快捷,人人皆可發聲的特點,成為了社會公共話語權表達的前臺。
三、自媒體的弊端
盡管自媒體的發展迅速,但也存在一些問題,表現在:
首先,對自媒體的監管機制尚未建立。這導致自媒體使用時易出現無序狀態。比如一直為人們所詬病的“網絡暴力”,自媒體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微博之上一人發布,萬人分享的模式,往往會產生非常強大的裹挾民意的力量。
其次,自媒體的糾錯機制不夠完善。微博上信息傳播的廣度,往往是發布者本身無法左右的。此前不久,新浪微博上一則“某地農民感染H7N9死亡”的消息,被瘋轉了幾萬次,盡管一段時間后發布該消息的博主又發了一條更正和致歉聲明,但很遺憾,這一條只被轉了幾十次。很明顯,錯誤已經造成,許多人對“農民感染H7N9死亡”這一消息信以為真,而糾錯并沒有起到很好的效果。筆者認為這是受到“引爆點”理論的影響,人們普遍傾向接受一些爆炸性的,能夠引起轟動的信息,而忽視一些普通的,被認為無關緊要的信息。
四、如何看待自媒體
那么,該如何看待自媒體的發展?
自媒體作為一個開放、平等、自由的平臺,沒有太多的強制性。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傳播學四大先驅之一的盧因曾提出對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許進入渠道或繼續在渠道里流動做出決定這一說法,并把執行這一任務的人稱為“把關人”。從這一理論角度來看,筆者認為自媒體的“把關人”應該由以下主體構成:
1、自媒體的信息發布者
首先,既然每個人都擁有麥克風,作為自媒體的發布人,有責任保證自己所發出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這需要每一位網民自身的努力,需要每一位網民心中的責任感與正義感。
2、作為受眾的廣大網民
在以往的紙質媒體、電視、廣播的時代,受眾只能被動的接受信息。現在受眾有了篩選、過濾信息的能力。網民可以分享、收藏自己感興趣的信息,同時剔除“垃圾信息”。受眾分析的選擇性接觸理論告訴我們,網絡新聞受眾在選擇性接觸信息時,不再完全地憑借個人喜好來判斷信息的性質,而是更多地站在大多數人的立場上做出決斷。受眾有了選擇權,能夠通過自己的力量影響信息的傳播。
3、自媒體的發布平臺
如新浪、騰訊等平臺推行的“實名認證”、“名人認證”;也有如一些手機平臺的“編輯推送”功能(即平臺將一些經過選取的信息以短信、推送的方式發送至用戶的手機);當然也有各大平臺上的“被禁貼”“被禁視頻”等,即平臺根據相關規定禁止某些信息的傳播。
4、社會組織
一些社會組織,他們有的以高價雇傭博主的形式來為自身作宣傳;有的是一些社團、組織等以開設公共主頁的形式來影響信息傳播;有的是在幕后對傳播的信息產生影響。如網絡上聲名鵲起的“五毛黨”,就是這方面的力量。當然,隱藏在幕后的社會體制,無論何時,其深層的作用毋庸置疑,它始終是最重要的控制人和最終的把關人。人們都是在自己所認可的社會規范、所生活的社會體制、所接受的文化傳統影響之下行事的。
盡管自媒體存在著一些弊端,但自媒體總能給我們帶來一些溫暖與光亮,自媒體所倡導的“我即媒體”的理念正逐漸深入人心,它使人們更多地接觸到“原始”信息,它所體現的平等的觀念,以及當前社會生活越來越趨向多元化的大背景都使得自媒體的發展成為一種必然的趨勢。
參考文獻
①張燕,《悲天憫人:錙銖必較與包容大度——自媒體的倫理標尺》,《現代傳播》,2009(2)
②高欣,《尋找時代自媒體的把關人——看自媒體背景下的把關人》,《價格月刊》,2009(8)
③鄧新民,《自媒體:新媒體發展的最新階段及其特點》,《探索》,2002(2)
④朱清河、時瀟銳,《社會轉型期網絡輿情的正向選擇——從上海釣魚執法事件談起》,《當代傳播》,2010(4)
⑤熊培云:《重新發現社會》,新星出版社,2010
(作者單位:周棟斌,江南大學法學院;孔曉夢,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實習編輯:韓沂瑾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