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近年來,廣州市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投入比重不斷加大,2010年投入1.8億元,在全國僅次于北京和深圳,但創意文化產業的經濟產出卻處于第二集團的位置,而既往研究中從政策層面入手進行“從政策到政策”的分析,忽視了文化創意產業自身的產業特性。本文從文化創意產業自身具有的內生增長特性出發,借助新經濟增長模型,從人力資本、知識和技術外溢等多個內增因素的角度,聚焦廣州文化創意產業并提出了相應的建設性意見。
【關鍵詞】經濟模型 廣州 文化產業
文化創意產業這一概念源自西方,是社會經濟發展到特定階段的必然產物。隨著我國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文化創意產業及其所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也得到了政府的重視,全世界的創意經濟正在以每天220億美元的規模擴大,在文化產業基礎完善的美國,其文化產業的增長率達到14%,英國為12%。①2011年上海文化創意產業總產出達6429.18億元,對地區經濟的貢獻率達到10.02%。廣州的文化創意產業雖然投入力度較大,但產出成績平平。本文運用新經濟增長理論模型,從廣州文化創意產業的現狀出發,分析文化創意產業的產業特性,并從新經濟增長模型的角度為廣州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出建設性的建議。
一、文化創意產業的概念與研究
法蘭克福學派代表人物本雅明最早提出“文化產業”(Cultural Industry),他認為“文化工業”與傳統文化相區別的本質就是“可復制性”,其結果是以文化產品的批量生產和銷售來追求最大利潤。②經過各國對文化產業發展的實踐,世界的創意經濟正蓬勃發展,研究重點從產業自身的學理研究,轉移到開發文化創意產業經濟潛能的實效研究。國內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最初由政府引導,先后經歷了從文化事業到文化產業的演變過程。近年來,學術界出現以產業化經營為視角的研究趨勢,從商業角度和經濟發展視角解讀文化創意產業,代表觀點有金元浦(2006)的多領域產業集群③,厲無畏(2006)的“越界”產業等等④。厲無畏將創意產業價值看作人力資本、產業資本、文化資本和社會資本共同發力的結果,創意產業鏈的運作流程和創意價值的實現過程是系統運作的結果,系統梳理了整個產業的資本結構、產業運作和價值流動情況。
國內的文化創意產業理論研究逐漸貼近產業實踐,給產業運作帶來很多科學指導,而對產業具體的發展資本研究稍顯不足,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動力是產業發生和發展的基礎,強調內生因素的新經濟增長理論適用于文化創意產業研究。
二、新經濟增長模型視角與文化創意產業
1、新經濟增長模型的特點
經濟增長模型說明的是各種經濟變量之間的數量關系,20世紀出現的“新經濟增長理論”,把新古典增長模型中的 “勞動力”的定義擴大為人力資本投資。強調專業知識和技能的人力資本積累所引起的遞增收益對經濟增長的巨大作用,并得到學界的普遍認同,其生產函數反映了產出量與資本、勞動、人力資本以及技術等相關的函數形式,即:
Y=F(K,L,H,t)
其中,Y是總產出,K、L和H分別是物質資本存量、勞動力投入量和人力資本(無形資本)存量,t表示時間。⑤該理論的最重大的突破就是把技術內生化,它認為經濟在長期內可以實現持續均衡的增長,并強調技術、人力資本的溢出效應,這種溢出效應的存在是經濟持續穩定增長的必要條件。
2、新經濟增長模型對文化創意產業研究的適用性
新經濟增長模型的出現是經濟發展的特定階段的產物,文化創意產業究其根本來說是一種新經濟增長模式,“不僅僅是經濟長期增長的內生性原動力,同時也是經濟增長的目的”。⑥
后工業化時期工業產業特別是重工業產業持續回落,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不斷降低。社會儲蓄持續走低,社會投資也因社會基礎設施的基本完善而進入了周期性的下降期。⑦盧卡斯的經濟增長理論中將人力資本積累作為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并使之內生化、具體化為個人的、專業的人力資本,認為專業化的人力資本積累才是增長的真正源泉。⑧
三、廣州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現狀分析
1、廣州市文化創意產業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廣州文化創意產業持續增長,2010年全市共有文化產業法人單位19743個,從業人員48.68萬人,營業收入2277.17億元,資產合計1965.36億元。廣州市文化產業平均每單位營業收入達1153.41萬元,平均每個從業人員營業收入為46.78萬元。⑨嶺南文化的深厚基礎為廣州發展文化產業提供了堅實的發展基礎。
2、廣州市文化創意產業面臨的問題
在文化價值轉換力方面,廣州市的創意文化價值轉化能力與其他城市相比未顯現出與經濟地位相匹配的優勢。
目前國內主要城市中,廣州文化產業專項資金的投入為1.8億元,僅次于北京和深圳。廣州市文化產業的從業人員為48.7萬人,與北京和上海的差距較大。廣州的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OP的5.0%,產業的價值轉換效能相對較低。廣州文化創意產業在政府投入上占有優勢,而GDP的貢獻能力卻稍顯不足,反映出以投資帶動產業發展的方式具有局限性。(見表1)
學者張京成(2011)研究了國內60個主要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結構情況,廣州位于全國第二梯隊。
北京和上海文化創意產業的企業數量均在50000個以上,從業人數在100萬以上,資產總額在15000億元以上,營業收入達5000億元。廣州、深圳、杭州、武漢、成都等城市與之相比差距巨大。
結合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來看,擁有一線經濟成長能力的廣州市,其文化創意產業卻居于二線水平。這與廣州經濟發展面臨資源短缺和人力成本不斷攀升有關,文化創意產業的投入與產出不匹配,根本原因在于對文化創意產業自身的內生經濟特性不明確,忽視知識積累、技術進步和人力資源。
四、新經濟增長模型對于發展廣州文化創意產業的啟示
1、重視人力資本的經濟貢獻作用
人力資本能夠有效遏制物質資本邊際效益遞減,對保持經濟發展速度具有重要作用。北京和上海的文化創意產業擁有全國最大規模的人力集群,這也是廣州文化創意產業落后于京滬的重要原因。廣州市的人才資源十分豐富,存在尚未被激發的巨大潛能。
除此之外,在人才資源的開發和運用上要著重提高人才的專業化程度,優化人才的激勵機制,提高文化創意產業的吸引力,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本。
2、強化知識和技術的作用,提高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
新增長理論強調知識外溢對經濟的內生增長作用,在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中,專業化的知識是經濟增長的強大資本,作為內生增長要素能夠起到保持經濟活力和產品競爭優勢的優勢。
知識的載體是知識產品,加強對知識產品產權的保護才能解除人才創新創造的后顧之憂,保證知識產品的創造者對知識產品自由復制、使用、傳播的收益,這樣才能促進知識和技術的不斷創新。
3、增強政府服務功能,強化配套設施建設
對廣州文化創意產業而言,政府要提供必要的硬件條件,借政府的“有形的手”有意識地“攪動”行業政策和制度,解除文化產業發展的后顧之憂,引導本地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朝著積極有利的方向演進,在基礎設施、優惠政策、創意氛圍建設等方面對產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
4、突出空間資本優勢,提高空間利用水平
空間資本分為虛擬空間和物質空間。虛擬空間特別是網絡技術已成為當代經濟發展無法忽視的增長點,對IT業、動漫業等產業具有重要作用,良好的網絡基礎對于這些依賴網絡的相關行業同樣具有內生的推動力;物質空間方面,對于文化創意產業而言,可以形成產業集聚,帶來生產成本降低、辦公用地租金優惠和企業信息共享等優勢。
廣州市近年來大力建設創意產業園區,但在空間資本的合理利用上依然存在很多不足,在未來的發展中需要結合本地空間資本的優勢,提高空間利用水平,提高廣州文化創意產業的文化價值轉換能力。
結語
通過模型的分析我們看到,雖然廣州市憑借良好的地緣優勢、投資環境和消費潛力在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規模、資金投入等方面處于全國領先地位,然而產業的產出價值和對地區GDP貢獻率則效果平平,僅僅依靠加大資金投入拉動產業發展會陷入得魚而不得漁的艱難處境。要想提高產業的自我造血功能,關鍵要認清產業特性,重視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的內生增長作用。此外,在外生環境上也要建設一個有利于產業發展的基礎設施系統,保證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發揮效果,提升文化創意產品的附加價值,進而擴大產業的發展質量,從而增強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①Howkins J.The Creative Economy:How People Make Money from Ideas[M].London:penguin,2002
②邁克·費舍斯通:《消費文化與后現代主義》[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
③金元浦,《當代世界創意產業的概念及其特征》[J].《電影藝術》,2006(3):11-12
④厲無畏、王慧敏,《創意產業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機理·模式·路徑》[J].《中國工業經濟》,2006(11):6-7
⑤道格拉斯·C·諾斯:《制度變革的經驗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231-240
⑥魏鵬舉,《文化創意產業是一種新經濟增長模式》[J].《經濟參考報》,2007(7)
⑦楊建龍,《新一輪經濟增長的結構與趨勢研究》[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10:5
⑧Metcakfe.The Design of order: notes an Evolutionary Principles and 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J].Economic Joural,Vol.107,G1997
⑨甘新,《廣州藍皮書·廣州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報告2012》[C].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2
(作者:均為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研究生)
責編:葉水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