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我國目前的政治文明建設和國家政治方針政策的發布實施來看,新媒體無疑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本文以新浪微博為例,分析了其作為新媒體的代表,如何為公民和政府提供聯絡的橋梁,促進公民和政府的交流以及我國的民主進程。
【關鍵詞】新浪微博 新媒體 官民互動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的政治文明建設不斷完善,但是一直以來,我們的政治宣傳主要集中于傳統的廣播電視媒體,公民作為單一傳播環境下的受眾,就只能被動接受政治宣傳。早期公民的聲音主要通過媒體的實地調查以及人大代表來反映,新媒體的出現無疑促使著公民發出自己的聲音。2013年召開的兩會,公民有機會通過各種電視直播、網絡直播等第一時間了解政府的大政方針,而微博等社交媒體又可以讓公民有機會和政府官員實現互動。
有關新媒體的概念,學界和業界并沒有明確的定義,筆者認為新媒體依賴于網絡、數字式運作、表達高效快捷的特征是顯而易見的。我們平時生活中接觸的新媒體主要以計算機互聯網和手機為主。
正如英尼斯所言:“一種新媒介的長處,將導致一種新文明的產生。”新媒體作為新興事物,其傳播價值是在受眾長時間的使用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媒體的傳播性征來實現。在我國,其影響體現在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上。所以說,新媒體的出現不僅開創了人類交往的新形式,同時也在促進社會文明的進步和發展。
從目前來看,計算機網絡在我國政治文明建設中的官民互動的作用愈加突出。首先,民眾可以通過網絡留言的方式參政議政,是實現人民當家做主的新的方式。2008年6月,胡錦濤總書記在人民網“強國論壇”與網友在線交流20多分鐘,首次直面公眾提問,效果良好。其次,國家通過互聯網發布信息,進行輿論引導,有利于國家管理。人民網上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每年政府財政預算以及頭版的各項民生調查,都會經過細致統計之后做出符合民意的決策,進一步為人民服務,這都是報紙、廣播等傳統媒體所缺乏的魅力。
一、新浪微博對官民互動的貢獻
新浪微博是新浪網在2009年推出的,用戶可以通過網頁、WAP頁面、手機短信、彩信發布消息或上傳圖片,可將其理解為“微型博客”或者“一句話博客”。
新浪微博對于官民互動的一個最大的功用在于開通了政府微博等。政府可以通過微博發布新的政策和法規,而公民可以利用@政府的形式與之交流,為國家長治久安的發展提供有利的幫助。根據2012年12月新浪微博聯合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共同發布的《2012年新浪政務微博報告》,至2012年10月底,新浪微博認證的政務微博總數達到60064個,相比去年同期凈增41932個,增長率達231%。目前,新浪政務微博的發博總數約為3200萬條,平均每個政務微博的發博數為531條。所以說,微博是Web2.0時代最具代表性的應用之一,它擁有傳統媒體無法比擬的信息傳播速度和覆蓋公眾的特性。以上海市政府為例,上海市政府新聞辦公室擁有自己的官方微博“上海發布”,同時,上海市各個市級委辦局、各個區縣政府也都有自己的官方微博。
政府微博的開通,第一,有利于政府信息的公開,政府可以第一時間把和公民相關的政策公開,公民足不出戶,打開手機就能知道政府的部分作為。第二,公民有困難或者有意見和建議都可以給政府微博留言,節省了人力、物力和財力。由此產生了哈貝馬斯所描述的公共領域的功能:“一則討論公共事務,產生公眾輿論,形成公共意見,進而影響公共決策;二則對公共權力進行監督和批評”①。
二、新媒體利于官民互動的原因
我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離不開公民社會的有力推動,一個成熟完善的公民社會將會推動政府更加負責的對公民的各類社會需求做出回應,公民社會的成長壯大理應成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基礎。②官民之間的關系是我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中的最重要的一環,新媒體作為公民和政府之間的橋梁,使得公民有途徑、有渠道去了解政府、監督政府。新媒體對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貢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闡釋:
1、突破傳統的議程設置,強調公民參與
傳播學中的議程設置理論認為大眾傳播可能無法影響人們怎么想,卻可以影響人們去想什么。在傳統大眾媒介傳播內容日益豐富的情形下,受眾表面上擁有自由選擇的權利,而實際上這種“自由”選擇的權利只不過是在大眾媒介設定的范圍內進行的選擇,從這一點上看,我們不得不承認,我們似乎永遠都跳不出大眾媒介所設置的議題“圈套”。
然而,對于新網絡時代的網民來說,無論是從社交媒體的應用還是從它的傳播內容上來看,它都是大眾自己的意愿。2012年網上的“表哥”事件、“雷政富”事件等,都是公民把對于官員的監督利用媒體發布到網上,制造輿論熱點,最后促使政府部門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觸發的公眾在網絡自發傳播之后才形成輿論焦點,充分體現了“議程設置”的轉向。
2、傳播模式由集中傳播模式變為分散傳播模式
在新的傳播環境里,所有公民都處于平等的地位。在傳統媒體時代,作為信息把關人,媒體能決定給受眾看什么,受眾只能被動接收信息。而像微博等新媒體在這里充當的是“引路人”的角色,通過主頁推薦、欄目設置等方式實現部分的“把關”,網民在這里以一種自由的方式實現了參與和表達的愿望。也以一種更加本真的狀態,甚至解構、顛覆了傳統媒體所代表的文化價值與思想訴求。
3、政府自我形象的宣傳,達到官民一體的目的
在大眾傳媒歷史上,最早的宣傳定義來自拉斯韋爾的《世界大戰中的宣傳技巧》:“它僅指重要的符號,或者,更具體一點但欠準確地說,就是以消息、謠言、報道、圖片和其他種種社會傳播方式來控制意見的做法。”在新媒體時代,話語權壟斷被打破,公民有了更多的發言權,這就促使政府更加重視自身形象的轉變。
三、新媒體對于社會民主構建的不利影響
1、群體性事件
媒體對于民主的構建是一把雙刃劍,政府既可以通過新媒體展示自我形象,也可以被激進的不法分子利用,把一些政府本來能夠解決的事情嚴重化,不利于政府形象塑造,破壞民主進程。
原本群體性事件最大的難點在于動員人群,而新媒體使之變得輕而易舉。新媒體出現伊始,其潛在動員能力就受到了廣泛的關注。例如風靡全球的“快閃”活動,就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新媒體在動員民眾方面的潛力。當然,構建理性可以如此之快,若是不理智的行為,對于民主社會的構建就帶來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2、眾聲喧嘩
輿論往往具有公眾性、反常性、沖突性等特性。在社交媒體日益發展的今天,每一位公民都可以發出自己的聲音,但是問題就在于大家觀點紛繁復雜,很多情況下,不但不能形成輿論的合力,反而在社交媒體上爭吵。在眾聲喧嘩的情況下,人民內部就容易產生分歧,阻礙民主建設。
3、假新聞
假新聞是萬惡之源,而社交媒體上關于政治民主建設的虛假消息更是民主進程的障礙。為了制造輿論熱點,少數網民憑借自己豐富的想象力編造事實,試圖造成官民對抗的局面。2012年12月就有微博爆料百度CEO李彥宏不但涉嫌超生,而且思想封建,經調查為假消息。如此不堪的消息經常出現在各類社交媒體上,經過不斷轉發吸引公眾眼球,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政府形象。
4、隔離性
當今新媒體的發展主要還是依賴于網絡媒體,以手機、ipad為代表的移動終端如果脫離了網絡就成了簡單的存儲設備,而微博、人人網等天生與網絡是互補的。雖然我國的網民數量已經呈上升趨勢,但是很大一部分網民還不會利用網絡和政府溝通互動。因此,這種隔離性,注定了新媒體形態下政治文明建設的參與者主要是網民,而那些有政治意愿的非網民就可能要與這種方式擦肩而過了。
四、新媒體與官民互動的未來
1、網民數量增多,官民互動可觀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國網民數量達到5.64億,并在不斷上升,預示著未來中國會有更多的公民可以利用網絡參與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同時,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這種交互作用也將更加明顯。
2、網絡法規逐步健全
由假新聞、假消息引發的各類威脅民主以及威脅社會安定的事件屢見不鮮。新浪微博雖然開通了虛假事實舉報的功能,但是虛假消息往往需要時間去調查和取證,不法分子又善于刺激網民神經,破壞社會構建。所以,新的網絡傳播的法律法規需要國家和政府盡快修繕并早日出臺,而一旦有了法律的約束,網絡環境得到凈化,官民互動可以達到更好的效果。
3、政府更加注重自身形象
新媒體的出現讓消息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政府的任何作為都可以被公民察覺并第一時間通過手機等終端設備發出消息,消息一經傳出,其傳播效果便一發不可收拾。因此,政府在新的形勢下必將更加注重自身的形象,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演進,自覺接受人民的監督,通過新媒體搞好和人民之間的關系,只有這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才會越走越好。
2013年的兩會上,習近平主席強調“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在信息科技日益發達的今天,新媒體被公民合理使用,就可以為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建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①韓敏敏,《中國報刊與公共領域的構建》[J].《青年記者》,2010(9)
②程德慧,《公民社會: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價值意蘊》[J].《河南社會科學》,2011(9)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2012級新聞學碩士研究生)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