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探討了新疆哈薩克族如何通過儀式和象征符號這兩種文化形式來構建民族認同,以此宣揚何種民族精神與民族形象,達到對內凝聚民族認同,加強民族自豪感;對外爭取話語權,屹立于民族之林的。
【關鍵詞】儀式 象征符號 哈薩克族 民族認同
在今天全球化席卷而來,人們被多元思想碰擊的情況下,穩定且具有延續性、包容性的民族認同對個體和群體的心理健康,以及對民族的生存和發展發揮著重要作用。從傳播的視角來看,一些包含民族公共記憶和文化資源的儀式和象征符號在民族認同的構建中可以起到基礎性作用。通過儀式和象征符號的傳播能有效調動和建立起哈薩克民眾記憶中有關本民族的精神、文化、智慧、道德準則等的體驗,形成一種穩定意識形態的構建,使其發揮在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歸屬感方面的積極作用,同時在對外宣傳民族形象與精神上發揮有效作用。
一、儀式及其對哈薩克族民族認同的作用
儀式就是一個民族因為其生存和生活需要創造的,而又為了將其已經創造的某種文化穩定的延續而約定俗成的一種方式,它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促進民族凝聚力與集體意識的形成。蔣麗君使用的馬丁·艾思林對儀式的一段闡述很到位:一個社會團體的一致性就其定義而言, 是由一系列共同的風俗、信仰、觀念, 由共同的語言、神話、法律和行為準則構成的。但是首要的是, 這團體和其中每個個人必須能夠體驗到它自己的一致性的儀式就是一個原始部落以及一個高度發達的社會用以體驗這種一致性的手段之一。①
一個儀式中所蘊涵的哲理通常是一個民族的精神體現,如當哈薩克人將煮好的羊肉端上桌,放置在眾人面前時,會讓坐著的人中較為年長者帶領其他人做禱告,以表達對上天讓自己可以享受到如此豐盛食物的感激,對家庭主人的美好祝愿等。這些簡單的儀式體現了哈薩克人對萬物皆懷感恩的心,以及對和諧、安寧、美滿生活的喜愛和珍惜。因此作為一種傳播形式與內容,儀式在民族認同感的塑造上也發揮獨特的作用,如賽馬節和阿肯彈唱會。
在一場較為大型的賽馬節上,開場會有各個地方的代表方陣列隊走過場,特別之處是代表穿的服飾都是傳統而有特色的哈薩克服飾。女子穿連衣裙,外套對襟坎肩或制服,連衣裙色彩鮮艷,袖口繡花,裙擺綴有數道荷葉邊,外套繡花坎肩;男子內穿繡花套頭襯衫,套坎肩,腳穿高筒皮靴。首先進場的是騎著高頭大馬的老爺爺,穿著傳統服飾,白色的胡子,威武的臉龐,強壯的體格;跟在后面的是老奶奶,戴著一種叫“克米謝克”的頭飾(這種頭飾很大可以遮住肩和腰部直達臀部),慈祥的面容,安然的神態,篤定卻溫柔的眼神。這兩位老人的坐騎各有兩位年輕哈薩克男子牽引著,馬的四周各站著兩個帥氣的哈薩克男子和年輕的哈薩克女子;之后的方陣是被一個哈薩克小伙子牽引著的駱駝,駱駝上有裝飾精美的座椅,座椅上是一位美麗的哈薩克女子,她勇敢地坐在駱駝背上,隨著駱駝行走時身體的晃動而顯得溫柔、嬌羞、動人;此后是手里拿著老鷹的一位中年哈薩克男性騎著馬走過,就這樣陸續是極富哈薩克風情的方陣隊的展示。這樣一個過程讓觀者激動、自豪、內心澎湃,那時對本民族悠久傳統文化的肯定與熱愛從觀眾眼中一覽無余。而賽馬節已經不單單是賽馬這一項活動了,民族傳統活動叼羊、姑娘追、馬背拔河、馬上搶布、射元寶等都會陸續登場,在這樣一個群體性的活動中,到處是哈薩克的記憶,激起人們內心無限的民族認同感。
阿肯彈唱會是哈薩克民族另一個特有的群眾性活動。逢年過節,紅白喜事乃至有朋友來臨,亦或在每年山花爛漫之際,能歌善舞的牧民,聚集在一起,懷抱冬不拉,即興作詩,自彈自唱。阿肯彈唱是一種即興創作,因而阿肯之間,也是一個當眾即編即唱,比才智、比勇謀的激烈的競賽過程。所以,在整個對唱過程中,觀看者會仔細聆聽彈唱者所唱的詩詞,詩詞中無不滲透著哈薩克人的智慧與才能,因而聆聽者會跟隨對唱者交鋒的節奏,或緩和或激烈情緒跌宕起伏,反應或沉靜或激動。
二、象征符號及其對哈薩克族民族認同的作用
根據學者趙毅衡所述,符號是攜帶著意義的感知。②符號必須是可感知的,而且必須在接受者那里成為一種能被識別被解釋的體驗,也就是有可能被符號化。只有被符號化的事物才能傳達意義,才能成為公眾默認,一致達成的信息。在哈薩克文化中被符號化,能指與所指關系脫離,或者能指被轉喻,具有民族共享意義,能夠進行民族身份識別與認可的事物大量存在。學者廖衛民列的表格中傳播構成民族認同的符號基礎條件是英雄,但此處改成精英人物亦可,因為精英人物某種程度上也是英雄人物,英雄人物所能起到的作用精英人物也能起到。另外根據趙毅衡學者的表述,符號本身是使用體但是被符號化后具有某種意義的,而哈薩克文化里遍布這種符號化的使用體。如精英人物阿拜·庫南拜耶夫和巴什拜·喬拉克。前者是哈薩克斯坦偉大的詩人、作家、思想家和哲學家,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予以紀念。在出版業大眾傳媒發達,視覺文化為主導的今天,阿拜形象和語錄也以掛圖的方式出現在眾多哈薩克民眾家庭中,每副掛圖的頭像下方都附有阿拜語錄。阿拜的詩歌用批判,諷刺口吻每時每刻提醒著這個民族自身的缺點以及民族發展的曙光在何處;在哈薩克大型網站白天鵝援助網上也有專欄——今天你是阿拜,以此來鼓勵現代哈薩克人積極對自己民族進行思考,針砭時弊。
后者一位哈薩克巴依,同時是一位愛國者。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爆發,為了捐戰斗機,巴什拜從家中撥劃出了400匹馬,100頭牛,4000只羊和100兩黃金,可謂貢獻巨大。巴什拜何以能如此財大氣粗,是因為他依靠自己的勤奮與智慧積累的大量牛羊資產,可以說牛羊是傳統哈薩克人最寶貴的財富。除此之外巴什拜做了很多為當地人民稱頌的大事,如修建學校、修建被洪水沖垮的大橋等等。為了紀念這個偉人,2006年裕民縣建立了巴什拜博物館,里面有巴什拜身前睡的床,使用過的辦公桌、槍,還有獲得的勛章,以及與各個領導人的合影。這樣一個博物館每年都有大量的人來參觀。它讓哈薩克人記住自己的民族是愛國、喜愛和平、熱情、善良、勇敢的民族,讓外民族也得以窺見這個民族浩繁的民族文化與精神的一角。
而刺繡和冬不拉也具有被符號化的使用體所代表的共享意義。刺繡:哈薩克刺繡裝飾圖案藝術是哈薩克族人民勤勞和智慧的結晶。由于受生產方式、地理環境、審美心理等因素的影響,哈薩克族刺繡裝飾圖案形式多樣,色彩艷麗豐富,整個刺繡作品雍容富麗而又高貴典雅,同時以獨特的藝術構成形式反映了哈薩克人民的審美情趣和民族意識。哈薩克刺繡裝飾圖案廣泛出現在哈薩克文化中:家中裝飾掛件上,民族服飾衣帽上,氈房上,馬鞍上擱置的坐墊上等等。因此這些刺繡圖案已經成為哈薩克民族的象征,也能夠廣泛地喚起集體意識,增強民族認同感。而這些符號在信息化社會也已經通過媒介傳到社會的各個層面,使分散在各地的哈薩克人看到這些刺繡圖案時能強烈的感受到本民族的氣息;也使得外民族可以通過刺繡圖案這種直觀的、不會產生文化區隔的途徑了解哈薩克民族,對哈薩克產生一種可感可知的認同感界定。
冬不拉:能夠彈奏冬不拉的哈薩克青年在逐年減少后,于近幾年又開始逐漸增多,這不能不說是哈薩克民族意識,民族認同感的加強,無論是影視作品、圖片,還是現實生活中,但凡有哈薩克族人出現的地方,你一般都能見到冬不拉,在現代家庭無論這戶人家有沒有人會彈奏這個樂器,一個冬不拉總是家中擺設物品當中中不可缺少的一樣。
Craig Calhoun在安德森“想象的共同體”③理論的基礎上提供了一份對于一個共同體之所以會被想象成民族國家的可能性基礎的清單,廖衛民學者在此基礎之上從傳播的視角把所有條件進行歸類整理,列出了傳播的想象的共同體的4類12項基礎條件。④雖然這個表格是為了說明從傳播的視角將國家當做一個想象的共同體時所需的條件,但是這些條件的一部分也同樣適用于傳播中民族這個想象的共同體的構建基礎,其中可以涉及本文的民族認同的就有兩項。(見表)
隨著電影業、網站、唱片行業的發展,儀式和象征符號也被廣泛用于構建和傳播民族認同上。電影《鮮花》塑造勇敢堅韌又敢于奉獻的哈薩克女性形象,使溫順又內心強大,勇敢,傳承傳統又追求自由愛情,面對孩子又敢于犧牲得來不易的愛情的哈薩克女性形象深入人心;《一千個勇士》通過講述18世紀中亞的哈薩克,在民間聚集起的1000個年輕勇士反抗蒙古軍隊壓迫的故事,展現了哈薩克民族的勇敢捍衛家園,追求自由,不怕犧牲等優秀品質,在構建民族品格,強化民族認同上具有直接的作用。歌曲《我是哈薩克》包含很多內容,短短三四分鐘卻將哈薩克是怎么樣的,哈薩克有哪些寶貴的財富,哈薩克應該怎么樣的問題都進行了深刻的思考。這首歌自發布以來在網絡極度盛行,得到無數哈薩克青年的追捧,其中一個例子就是在各個地方上學的哈薩克大學生唱這首歌并做成合集,一度在大學生使用最廣泛的人人網得到極度傳送。不僅是哈薩克人喜愛,其他民族也不斷將這首歌制作成新的版本來分享與體驗。
總之,可以說儀式這種文化以及基本象征符號在構建民族認同中可以發揮巨大的作用。而在媒介產生文化,組織文化,傳播文化的今天,利用媒介發揮儀式和象征符號在哈薩克民族認同構建上的積極意義,使哈薩克民族認同一種積極的民族形象,增強自信心來使本民族得到更好發展,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多元文化做出自己的貢獻不可謂不是一種積極應對社會發展的選擇。
參考文獻
①蔣麗君,《儀式教育:軍校德育的新視角》[J].《求實》,2008(S1)
②趙毅衡:《符號學原理與推演》[M]. 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
③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④廖衛民:《國家興衰的傳播動力機制研究》[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1:102
(作者:新疆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生,指導老師:帕爾哈丁)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