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和社會發展的轉型時期,各項事業的發展需要建立相應的新機制,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作為公益性文化事業的群眾文化事業,同樣需要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體制,建立一整套良性循環的新的運行機制,開拓新的發展思路。作為國家公益性的群眾文化事業,在社會文化發展中具有龍頭、導向和示范作用,對于規范社會文化市場的方向、促進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新形勢下,如何發展群眾文化活動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問題。
一、加強群眾文化理論建設
隨著國家實力的不斷增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得到加強,群眾文化工作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其中有很多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群眾文化事業已經站在了新的歷史起點,面對新的發展形勢,國家和地方各級文化部門近年來出臺了一系列新的文化政策法規和措施,但對這些新政策的理論研究和闡釋還很不夠,很多課題還沒有進入專業研究人員的視野。而且目前還沒有公開發行的國家級群眾文化理論刊物,文化部主管的《中國文化報》雖有群眾文化版面,但由于報紙的特性,也很少刊登理論文章。任何一項實踐都不能在沒有理論的指導下盲目推進,所以群眾文化的發展也不能在沒有理論的指導下前行。因此,群眾文化的學科建設和理論研究應引起有關部門和社會有關方面的高度重視,采取有力措施,實現新的突破。目前,在教材上,由文化部委托編寫的《群眾文化學》《群眾文化管理學》《群眾文化輔導學》可以說是學科建設的奠基之作;在科研上,由中國群眾文化學會和中國文化報社主辦的每年一次的全國群眾文化論文評獎活動堅持數載,群星獎也曾設立過“群眾文化科研成果”評獎,架設了“出人才、出理論”的橋梁,對群眾文化理論建設起到了重要作用。對于高端的研究課題,還可采取申報研究課題的方法,由文化部支持、中國群眾文化學會主辦,地方各級群眾文化學會、群藝館、文化館立項申報或聯合申報。另外,在行業規范、標準化建設、專業技術人員考核等專業化建設方面都應是學科建設的題中應有之義。
二、建立高層次的群眾文化隊伍
群眾文化事業的發展關鍵在人。在隊伍建設上,加強后備力量的培養和各層次在職人員的培訓已經成為群眾文化事業發展中非常迫切的問題。因此,文化部、教育部應對文化院校有關資源進行整合、重組,在相關院校開設群眾文化或文化管理專業的高等教育和研究生班。在群眾文化高層次人才培養上,也應拓寬思路、創新方式,如借鑒中國戲曲學院優秀青年京劇演員研究生班的經驗,由相關學校承辦,面向群眾文化以及文博、圖書館系統的優秀青年專業人員舉辦長期性的文化管理研究生班。另外,對文藝人才的評價不應僅以職稱、學歷為標準,而應結合業務技能和業績綜合評價,營造不拘一格評價和使用人才的行業規范和社會氛圍,這也是隊伍建設尤其是文藝人才脫穎而出的一個重要保證。要抓好基層文化隊伍建設,提高工作人員綜合素質。加大人事制度改革,搞活農村文化管理機制。上級文化部門要把為農村培訓文化業務骨干作為自己的工作內容列入計劃之中,鼓勵和扶持農民自發組建文化社團和演出團隊,并加強業務指導。要通過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幫助農村搞好文化隊伍建設和業務交流。建立農村文化發展的長效機制,開展城市社區與農村結對子,繼續大力開展“三下鄉”等活動,支持農村文化建設。
三、提供多種社會參與方式
在社會化運作中,實現文化資源的共享,文化事業的共建,發揮出文化的潛在力量顯得尤其重要。應爭取群眾和民間文藝社團、專業文藝團體、社會機構的廣泛參與,提供多種方式吸收社會力量和民間資本參與到群眾文化事業中來。公益性文化事業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需要社會各界從人力資源、物質資源、輿論導向等方面積極配合,需要在政府作用與社會力量、社會文化資源、群眾文化消費等方面進行整合,使政府、社會、外資、個人共同參與,多種經濟成分、經營方式共同發展,最終形成全社會自覺支持群眾文化事業的社會風尚和發展態勢。應鼓勵非文化機構、非公有經濟和境外資金投入群眾文化事業。群眾是群眾文化活動的主體,也是社會化運作中不應忽視的重要力量,而民間文藝社團和專業文藝團體分別是群眾文化事業的骨干力量和重要外援。此外,積極爭取名人、專家學者,學術界、高校及有關專業團體和研究機構對群眾文化事業的指導也是擴大社會參與的重要方面。如邀請名人、專家擔任顧問、形象大使、文化輔導員等。
在群眾文化活動中,文化志愿者是社會參與方式中需要重視的重要人力資源。文化志愿者是指自覺為社會公益文化付出時間、勞力和智慧的人士。在歐美等許多國家和地區,志愿者也稱義工,工作內容有專業技能和知識的顧問性工作、傳統的辦公室事務性工作、票務銷售及相關市場開發工作、活動場地的服務性工作、與文化藝術活動相關的教育性工作以及特殊的機動性工作。作為義工的重要群體,以學生為代表的“青年一族”一直是藝術組織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寶庫,“灰發一族”,尤其是退休的專業群體具有特殊的價值。例如:2005年度英國愛丁堡國際藝術節是由15名專職人員來運作的,其余的員工全部是義工;96.5%為青年義工,3.5%為非青年義工。義工的專業訓練通常要由代表社會公共利益的官方機構承擔,只需藝術組織根據自己的需求向這些機構申請項目培訓,就可免費獲得來自政府對義工培訓的支持。此外,還要對義工實施活動進行中的指導與監控和活動結束后的管理。
(作者單位:六安市金安區翁墩鄉文廣站)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