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微博時代的到來,使受眾不再僅僅是被動的信息接受者,更成為了信息的發(fā)布者。近期發(fā)生的“復旦投毒案”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新浪微博迅速形成“微話題”板塊,在事件不斷的進展中我們看到微博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本文試通過復旦投毒案探討微博在突發(fā)事件的傳播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微博的傳播特征。
【關鍵詞】微博 突發(fā)事件 復旦投毒案 微話題
一、新浪微博“微話題”板塊
1、微博及其在我國的發(fā)展
微博譯自英文micro—blogging,顧名思義,就是微型博客,是一個基于用戶關系的信息分享、傳播以及獲取平臺,是傳統(tǒng)博客的一種變體。用戶可以通過手機、QQ、MSN、E-mail、Web等方式向個人微博發(fā)布短消息,以140個字符以內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實現即時分享。
微博的誕生,成為一種媒介現象。由國外的Twitter到國內的飯否、嘰歪再到現在的四大微博,即新浪微博、騰訊微博、搜狐微博、網易微博,微博的發(fā)展呈爆炸式狀態(tài)。中國人民大學喻國明教授指出:“一種能夠成為趨勢和潮流的技術應用形態(tài),總是因為它解決了人們在通訊傳播中的某一種基本的應用需要:門戶網站解決了人們‘一站式’消費的需要;搜索引擎解決了人們對于一個海量資訊的有效選擇和掌控;即時通訊解決了人們隨時隨地點對點溝通的需要;博客解決了人們的自我表達的需要;MSN網站則便利了‘同緣同道’的聚合關聯(lián),等等。而這一次,微博所帶來的,則是提供了一個個體向無限廣泛的社會群體進行‘喊話’和廣播的手段。”
2、新浪微博“微話題”板塊
2009年8月中國最大的門戶網站新浪網推出“新浪微博”內測版,成為門戶網站中第一家提供微博服務的網站。“微話題”是新浪微博的主打板塊之一,“微話題”不“微”,相反,它的力量十分強大,往往是微博中受關注最高的熱點話題。它在微博首頁中的表現形式為:在首頁的右欄羅列若干近日熱門事件或話題,每個話題右側的括號內都有相關微博的數量呈現。點擊“熱門話題”選項,進入“微話題”頁面,這一頁面中羅列了分類為熱點、生活、情感、文化娛樂、體壇、財經、科技等方面的近期熱點話題。用戶可以自主選擇想要參A與的話題發(fā)表意見。當重大突發(fā)事件產生時,微博上容易迅速形成“微話題”板塊。
截止到4月21日,也就是距離復旦投毒案推至公眾視野僅11天,新浪微博顯示該話題共計567607條討論,更新數據顯示一周討論為288837條,二十四小時討論為12000條。也就是截止到4月21日,此話題被“四川雅安七級地震”話題取代,這也說明,微話題的及時跟進,一直都是追蹤當下最受關注的新聞點。
二、微博對突發(fā)事件傳播的影響
微博這種新媒體形式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突發(fā)事件的傳播格局,對突發(fā)事件輿論的形成與發(fā)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對突發(fā)事件的傳播中,微博具有傳統(tǒng)媒體無法比擬的速度優(yōu)勢和言論聚合功能,成為推動突發(fā)事件發(fā)展的重要力量。
1、加快突發(fā)事件輿論的生成和擴散
“復旦投毒案”引起大家關注的前期,微話題上的微博大多數都是停留在簡單的描述階段,在這起事件中,由于案件的復雜性,剛開始博友們大多數是通過一些警方微博和主流媒體的官方微博等等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其中“復旦大學”的官方微博關注量驟增。微話題在議題選擇上首先考慮的就是當下的熱門事件,同時,熱門事件在“微話題”上又更容易加快輿論的生成和擴散。所以說,這兩者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
2013年4月15日,復旦大學官方網站發(fā)布微博:“非常痛心地向大家通告一則不幸消息。我校一名醫(yī)科在讀研究生因身體不適入院,后病情嚴重,學校組織多次全市專家會診,未發(fā)現病因,請警方介入。警方稱該生寢室飲水機檢出有毒化合物,事件仍在進一步調查。小編很揪心,生命脆弱得讓人心痛,更揪心的是孩子父母。如果愛能稍稍挽回悲劇,讓我們祈禱。”①這條微博受到了126265次轉發(fā)和34875次評論。4月16日,復旦大學官方微博針對此事件再次發(fā)出微博:“我們懷著萬分沉痛的心情通報,我校2010級碩士研究生黃洋同學經搶救無效,于4月16日15:23在附屬中山醫(yī)院去世。黃洋住院期間,醫(yī)院組織全力搶救、多次會診,我們?yōu)橥炀茸约旱膶W生盡了最大的努力。家長失去愛子,學校失去寶貴學生,我們表示沉痛的哀悼!”②當事件慢慢推至大眾關心的平臺時,官方、平民、學界等各方聲音開始交織,不同的立場,不同的聲音。我們從微博傳播中窺見新媒體的信息傳播較傳統(tǒng)媒體更多的是進行解釋與行動動員。 “如果說傳統(tǒng)媒體的報道框架演變意味著輿論監(jiān)督的開放,那么新媒體的傳播動員則體現了強大的“賦權”作用。”③人們利用微博行使輿論監(jiān)督的權利。微博的迅速“辟謠”功能也在事件發(fā)展中體現出來。東方早報在微博上辟謠:“近日網友發(fā)現,百度上曾有一名ID為“誅姜成”人士,在2012年數次提問“N-二甲基亞硝胺吃了怎么檢測”等問題。此后關于復旦學生中毒事件中宿舍另一室友名字即為“姜成”的傳言大量傳播。但最新核實顯示,宿舍內第三人并不姓姜。”④類似同樣的“辟謠”還有“頭條新聞”發(fā)布的“知情者否認復旦研究生遭投毒系誤殺”等等。
2、引導輿論從發(fā)源地到發(fā)酵地多重循環(huán)
信息發(fā)布的即時性使微博內容隨時隨地更新成為可能,所以在新媒體盛行的時代,微博往往能引導突發(fā)事件的輿論走向。在這起“復旦投毒案”事件中,我們慶幸還沒有看到類似于“藥家鑫案”那樣的“情緒一邊倒”的現象。整個輿論的走向趨向良性狀態(tài)發(fā)展,這也得益于信息的公開和微博上更多的理性聲音的出現。
1995年,清華大學發(fā)生的“朱令案”與“復旦投毒案”有相似之處,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次“復旦投毒案”的輿論中,也掀起了“朱令案”的風波,甚至有不少聲音呼吁重查當年的“朱令案”。在“朱令案”中起著重大作用的博友“一毛不拔大師”在4月16日發(fā)布微博:“昨天被太多朋友圈了,重發(fā)一次《現實不是童話——朱令事件回顧》:這件我努力過的事情,并沒有像小時候聽的童話那樣有個美滿的結局,所以多年來我一直不愿意面對,http://t.cn/zTftTZT 言盡于此”,其中網址“http://t.cn/zTftTZT”鏈接的是2012年11月18日他在新浪上寫的長文章——《現實不是童話——朱令事件回顧》,這篇微博迅速引起網友的關注,轉發(fā)次數達到55750次,受到14326次評論。
微話題“復旦投毒案”的頁面頂端就有個鏈接至“清華投毒案”,即“朱令案”,至此“復旦投毒案”的輿論跟“朱令案”的輿論共同交織,“感謝室友不殺之恩”這樣有些調侃成分的語句也迅速在網絡上走紅。從“復旦投毒案”到時隔十八年之久的“朱令案”的重新掀起,包括在“復旦投毒案”事件中微博不斷展現的“辟謠”、“自我凈化”功能,舊的輿論被新的輿論覆蓋,新的輿論更新舊的輿論。輿論此起彼伏,經歷了從發(fā)源地到發(fā)酵地的多重循環(huán),撇開微博上的不理性的聲音,這樣的循環(huán)是有助于信息的公開透明的。
三、突發(fā)事件中微博的傳播特征
在“復旦投毒案”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微博的傳播特征。首先是即時性。作為一種分享和交流信息的平臺,微博更加注重時效性和隨意性。傳統(tǒng)媒體都有新聞發(fā)布的周期,而微博更加注重表達每時每刻的思想和最新動態(tài)。所以“警民直通車—上海”的微博、“復旦大學”的官方微博、博友“一毛不拔大師”的微博等等,能夠受到人們每時每刻的關注與轉發(fā),信息能在第一時間更新,造就一個多元化的輿論場,有效的促進信息透明。
其次,信息的擴散極為迅速。麥克盧漢曾提出:媒介即信息。從這個層面上來講,微博本身也即是信息。以微博為載體的信息通過不斷被轉發(fā)、評論然后就以幾何級數的速度被傳開來。
第三,互動性強。微博的發(fā)布者和傳播者可以就某個話題進行互動,在微博中,受關注的事件容易呈爆發(fā)式的廣泛傳播,主要原因在于微博上信息的互動產生的現場感極強、更新速度快、討論頻率高等等,讓每一個關注的人很容易參與討論。“微話題”就是一個互動性極強的網絡平臺。
最后是促成輿論的多重循環(huán)。微博可以成為輿論的發(fā)源地,同樣可以成為輿論的發(fā)酵地,然后再引發(fā)新輿論的產生。新聞事件發(fā)生后,微博常常會建立話題組,吸引大量用戶發(fā)表看法,通過交流和討論后,達成共識并形成公共輿論,通過微博的“關注”和“轉發(fā)”,釋放能量,并對公共權力的行使產生影響。
結語
有學者認為,微博的出現給主流媒體尤其是傳統(tǒng)媒體帶來了挑戰(zhàn),但同時也給傳統(tǒng)媒體帶來了創(chuàng)新報道模式、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的機遇。伴隨著三網融合進程的進一步推進,媒介融合發(fā)展成為必然趨勢,當前輿論影響力的發(fā)揮過程是主流媒體以及微博等個人媒體報道相互交融的過程。面對互聯(lián)網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微博在突發(fā)事件的傳播中發(fā)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①新浪微博微話題“復旦投毒案@復旦大學”,http://huati.weibo.com/31659?refer=index_hot_newpos=1_2ver=5#!/31659?refer=index_hot_newpos=1_2ver=5order=time,4月15日,22:13發(fā)布
②新浪微博微話題“復旦投毒案@復旦大學”,http://huati.weibo.com/31659?refer=index_hot_newpos=1_2ver=5#!/31659?refer=index_hot_newpos=1_2ver=5order=time 4月16日,15:29發(fā)布
③陳力丹、張勇鋒,《2011年我國新聞傳播學的12個新鮮話題》[J].《當代傳播》,2012(1)
④新浪微博微話題“復旦投毒案@復旦大學”,http://huati.weibo.com/31659?refer=index_hot_newpos=1_2ver=5#!/31659?refer=index_hot_newpos=1_2ver=5order=time,4月17日,16:17發(fā)布
(作者:均為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2011級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