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法國在歷史上曾經盛極一時,是歐洲乃至世界強國。其大國地位的獲得,除了來自路易十四的王權和拿破侖的征戰外,還歸功于其輝煌燦爛的文化。法國報紙一產生就成為法蘭西文化的一部分,并對法國文化的發展和傳承起著重要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法國報紙的特點也在發生變化。本文以法國的歷史為基礎,結合法國的報業發展史以及文化發展史,分析法國報紙如何與法國文化相結合,并以期給中國報業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鑒。
【關鍵詞】法國報紙 法國文化 報業發展
法國是古典主義的發源地、啟蒙運動的中心,若干世紀以來,一直引領著世界文學、哲學、藝術和思想界的潮流。其獨具特色的歷史征程造就了不一樣的法蘭西人民和獨特的法國文化風情。法國報業在西歐報業市場也是獨樹一幟。在動亂年代,法國報紙是黨派紛爭的利器;和平年代,法國報紙是法國人生活的調味劑。但是,不管在什么年代,法國報紙都承載著那個時代的文化縮影,推動著法國文化發展的浪潮。
一、動蕩時期的法國報紙與文化
1、中世紀的報紙代表與文化
中世紀的法國是歐洲大陸最大的農業國,強大的封建王朝中央集權,控制著法國的新生報業。從15世紀中葉到法國大革命長達200多年的時間里,法國只有3份國王欽定的報紙:《公報》、《學者報》、《信使報》。通過這些報紙,封建王朝控制了法國新聞、文學、時尚和藝術等的發展和傳播。
《公報》于1631年由法國新聞之父勒諾多創辦,是法國第一張持續出版的周報,也是法國第一張真正意義上的報紙。它是經當時首相推薦,獲得國王特許出版的,被稱為官方的喉舌。在封建王權的高壓下,該報創辦初期,以報道國外新聞為主,以后增加了國會消息、國王諭旨、宮廷奢侈生活等國內新聞和廣告,還有少量政治評論。其中對法國宮廷貴族階級生活的報道和宣傳成為后期法國時尚、奢華、精致和藝術文化大肆發展的源頭。
《學者報》,1665年由薩諾創刊于巴黎。該報受法國科學院贊助,很少刊登社會新聞,主要是介紹法國國內外出版的新書,旨在發表科學和文學報告,包括法國本國眾多思想家出版的各種圖書,如伏爾泰、盧梭、狄德羅等出版的書籍。路易十四時期的書報檢查制度很嚴苛,一些存在質疑的東西只能在國外印刷,主要是在荷蘭。但是路易十四死后,書報檢查制度就開始放松,大量先前被壓制的著作開始發行流傳,報紙上已經可以刊登比較激進的言論,但使用一些很隱晦的手法,例如雙關、隱射、漫畫等。這些言論在傳播過程中逐漸得到了上層貴族的認同,為后期法國大革命的發生做了思想鋪墊。
《信使報》于1672年由德維澤創刊于里昂。該報創辦的初衷在于取悅王公貴族,尤其是宮廷貴婦人。《信使報》不同于其他早期的報紙,它既報道時事新聞,又報道宮廷秘聞、軼聞趣事,還刊登詩歌散文、報道裝飾與時尚潮流等,受眾涵蓋法國社會各個階層。德維澤本人也是第一個報道時裝動態的記者,還利用增刊來做專門的時裝報道。他和路易十四被稱為法國時裝行業的締造者。該報后來發展成為一張以刊載文藝作品為主的報紙,對法國文學藝術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這三種官方報紙,在那個時代的作用有三點:一是對王權進行歌功頌德。二是介紹法國上層階級的生活,既包括物質生活,又包括精神生活。物質生活的報道刺激了法國時尚文化、奢侈品文化、法國大餐等文化的發展;精神生活的介紹,促進了法國啟蒙思想的傳播,為法國大革命的發生做了思想準備,并客觀上刺激了法國文學藝術的發展,培養了法國人的文學思維,使得諾貝爾文學獎在法國是常客。三是報道少量國內外時事。其主要的作用還在于前兩個方面。
2、大革命到19世紀末的報紙與文化
(1)大革命時期的法國新聞業。1789年法國爆發資產階級大革命,并誕生了舉世聞名的《人權宣言》。該宣言第11條規定:“思想與言論的交流乃是人類最寶貴的權利之一。因此,任何公民均享有言論、著作和出版自由。”這是世界上第一次以法律條文規定公民的新聞出版自由,影響了世界傳媒業的發展,并為法國文化注入了自由、開放、文明的基因。在《人權宣言》的庇護下,法國新聞出版業獲得了極大的自由,出現了眾多新的報紙,報業市場一片繁榮。
大革命中,上層社會奢侈的生活秩序被打亂,帶有封建文化印記的文化和藝術品遭到大肆摧殘。相較而言,此時法國民眾更加關心的是國家的走向和革命成果,報紙的著重點也在于此。與此同時,法國出現了眾多黨派,對于法國何去何從,他們各執一詞,報紙等媒體成為他們宣傳自己黨派思想的工具,報紙政治文化氛圍濃厚。最著名的有以《人民之友報》為代表的革命派報刊,以《政治及國家報》為代表的保皇派報刊,以《巴黎新聞報》為代表的非政治性報刊。這些報刊雖然傾向不同,但在各自宣傳和論戰中大大促進了民主自由思想在法國的傳播。同時,也提升了新聞傳播事業在法國社會生活中的地位。
(2)大革命后到19世紀末的法國新聞業的文學傳統。大革命失敗后,法國卷入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內外戰爭,外部先后與奧地利、普魯士、英國、西班牙、意大利諸邦國對壘。內部,隨著大革命的失敗,拿破侖軍事獨裁、波旁王朝復辟。戰爭延續了20余年,使法國國內文化發展受到重創,但客觀上促進了法國文化在歐洲大陸大范圍的傳播和擴散。尤其是拿破侖時期,其鐵騎經過的地方都留下了法國文化的種子。內外戰爭的沖擊,使這一時期法國報紙數量也大為減少, 到拿破侖稱帝時, 巴黎僅剩下四種報紙。這個時期法國的文化處于休養階段,而新聞業亦是如此。
直到19世紀30年代,因受工業革命的影響,法國工人階級隊伍逐漸壯大,市民階層逐漸形成。法國出現了面向社會中下層的廉價報紙,因讀者均為平民大眾,也稱為“大眾化報紙”。這些報紙標榜非黨性,拒絕黨派資助,靠廣告費來維系自己的生存,更加注重報道社會新聞,貼近大眾生活,并廣泛刊登文化、教育、小說、知識性文章。其代表性的報紙是吉拉丹創辦的《新聞報》,該報把握法國受眾熱愛文學的心理,首次在報紙上連載巴爾扎克的《老姑娘》,開法國報紙刊登長篇小說的先河,獲得了極大成功。此后,法國各大報紙爭相和文學家約稿,在自己的刊物上連載小說或其他文學作品。報紙與文學的聯姻造就了法國一大批文人富翁,極大提高了文人的社會地位,創造了法國報紙發行量在十九世紀躍居世界第一的神話。
3、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報紙與文化
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阻擋了法國經濟、文化的發展,也終結了法國報業的“黃金時期”。兩次世界大戰期間, 法國報紙加速了兼并、集中的步伐,報紙的種數不斷減少,開始形成壟斷報業。這時候的報紙主要服務于軍事需要:法國共產黨的報刊,法國政府的報刊,還有附逆的報刊,尤其是被德國軍方控制的報刊。報紙開始和國家的命運結合起來。
二、和平時期的法國報紙與文化
二戰結束后,法國萬物復蘇,百廢待興。在戴高樂的領導下,法國政治、經濟、文化很快步入正軌,法國又走上了快速發展的道路,法國報紙也跟隨潮流走上了商業化道路。兩次世界大戰使法國元氣大傷,一時還難以恢復,而法國又不愿丟掉其一直引以為榮的大國地位,于是,開始推崇文化軟實力,意圖用文化來恢復法國的大國地位。所以,文化發展在法國深受重視。
1、時尚文化
法國政府緊跟時代潮流,繼承傳統,推陳出新,推出了一些文化發展的拳頭產品:時裝文化、奢侈品文化、香水文化等,使巴黎成為時尚之都、奢侈品之城。在這種文化氛圍下,及時享樂、時尚浪漫似乎是法國人永遠的生活追求。為了迎合受眾的這種心理,法國的新聞報道有強烈的新聞娛樂化傾向。時尚和體育比賽是法國媒體永恒的主題。
2、自由精髓
18世紀的法國大革命,使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在法國深入人心,并體現在法國的現代報刊上。法國將報刊視為民眾參與政治和公共事務、表達觀點的重要平臺。法國法律規定,年滿18歲的法國公民都可自由辦報,無須事先批準。法國的傳媒業是私人與國有并存的狀態,相互競爭,相互監督。更重要的是,法國憲法規定,禁止新聞檢查和保證金的管制方法,把自由真正地還到了新聞人的手中。在法國的新聞報道中,經常可以看到對政要人物甚至總統的嘲諷和攻擊,法國前任總統薩科齊更是法國報紙花邊新聞的常客。而“罷工”兩個字也經常出現在法國報紙上,只要對工作狀況不滿意,法國人就會舉著牌子在大街上游行罷工,有時達幾個月之久,形成了法國獨特的罷工文化。這是建立在自由浪漫之思想已經深入法國文化的骨髓基礎之上的。
3、意識形態氛圍濃厚
長期以來,在法國政府的大肆宣傳和鼓吹下,法國報紙意識形態十分濃厚。經常翻閱法國報紙的人會發現,法國報紙關于中國的新聞報道很少,報道的以負面新聞居多,法國媒體主要關注的是中國的經濟發展,尤其關注的是中國經濟實力的擴張對歐洲的沖擊。從報紙上可以看到,向來高傲的法國人對中國的崛起,既充滿了恐懼又夾雜著憤怒。
4、文學影響深遠
文學是法國歷史上一個亙古不變的話題。伏爾泰、巴爾扎克、雨果、莫泊桑等一大批文壇巨匠閃耀在法國歷史的長河中,他們的文學成就使法國充斥著濃厚的文學氛圍。現代,法國報紙也深受文學的影響,文學作品常常被報紙作為招徠讀者的砝碼。優秀的文學作品也為法國報刊提供了豐富的內容,并形成法國報刊的一大特色,成為法國報刊占據國外市場的一個重要原因。幾百年來深厚的文化底蘊使得法國的新聞工作者有著深厚的文學底子,他們的新聞報道充滿了文學性,新聞報道和評論很難區分。
參考文獻
①李彬:《全球新聞傳播史》[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②展江,《1830年代法國的報紙文學與商業革命》[J].《看歷史》,2011(4):180-181
③孫維佳,《法國報刊出版業的體制、結構及特點》[J].《國際新聞界》,1999(5)
④馮慶冉,《論法國大革命與法國文化政策形成之關系》[D].首都師范大學,2011:1-20
⑤羅芃、馮棠、孟華:《法國文化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作者: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生)
實習編輯:羅海霞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