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每一次重大突發公共危機事件都是對媒體,尤其是以黨報為主體的主流媒體輿論引導能力的一次考驗。本文以《人民日報》雅安地震后一個月的報道為研究樣本,采用內容分析法探討《人民日報》對雅安地震的輿論引導特點,并在前人有關《人民日報》對汶川地震的輿論引導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對比研究。
【關鍵詞】《人民日報》 雅安地震 輿論引導 內容分析
一、研究背景
處于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分層加劇,階層固化趨勢明顯,社會矛盾增多,任何一次公共突發危機事件都是對政府的管理、整合能力的考驗。因此,如何有效應對風險,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大眾傳媒作為社會的“守望者”,能夠迅速、準確、廣泛地向廣大受眾傳播信息,以消除大眾的不確定性和恐慌,有效建構健康的輿論環境,這對建構和諧社會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北京時間2013年4月20日8時02分四川省雅安市蘆山縣發生7.0級地震。大地震考驗著大眾傳媒的輿論引導能力。筆者采用內容分析法對此次大眾傳媒對雅安地震報道的輿論引導進行了研究。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
本文選取《人民日報》對雅安地震的報道作為研究對象。眾所周知,《人民日報》是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機關報,是中國最具權威性、最有影響力的全國性報紙。
我們考察媒體輿論引導,主要考察主流輿論引導,因為主流輿論又稱為主導輿論,是指在社會意識中比重大,起主導作用的一種共同意見,多反映民意的主張和立場。①而主流輿論主要由主流媒介或者稱之為“精英媒體”或者“議程設置媒體”來營造,“在信息的傳播過程中,這些主流媒體充當了意見領袖的角色,是其他新聞工作者的信息來源與參考架構,因此具有設定其他媒體內容、解釋新議題的功能”。②因此,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能在媒介系統中產生一連串報道的連鎖反應,形成“媒介共鳴效應”。選擇《人民日報》作為輿論引導研究的對象具有代表性。
2、樣本選取
本文選取了雅安地震后一個月的《人民日報》的報道為樣本,時間為2013年4月21日至5月20日。經過篩選,最后確定以雅安地震為主要報道內容的文章共245篇,不包括副刊、專刊和廣告內容。
3、類目的確定
分析類目包括以下內容:
報道主角分為:黨政軍機構及官員、企業及社會團體、受災群眾、外國及國際組織、一般救災者、其他
報道內容分為:災情、災民自救及感受、慰問與救災相關報道、重建、港澳臺慰問支援、海外慰問支援、原因與影響、評論、典型人物事跡、其他
報道立場分為:正面傾向、中立敘述、負面批評
報道形式分為:消息、通訊或特寫、評論、圖片、其他
稿件來源分為:本報采寫、轉發新華社稿、其他
編碼說明:在報道主角和主要內容的編碼上,如果一個報道出現多個報道主角或報道內容,則按照在該報道中的重要性來決定。
三、研究發現
1、利用集納手段,營造輿論熱點
我們發現,地震發生后的第一周,有關雅安地震的報道達到了190篇,不僅報道數量多,而且占據重要位置,比如相關報道幾乎占據了整個頭版,并且會有專題版進行集納,如“八方馳援、眾志成城”專版。在新媒體環境下,雅安地震的消息第一時間在新媒體上傳播,廣大受眾也在第一時間得知了這個消息,然而網絡媒體的權威性不強,公眾渴望及時了解雅安地震更多權威可靠的詳情,此刻傳統媒體尤其是以《人民日報》為代表的媒體的權威優勢凸顯。在此次報道中,《人民日報》繼承了汶川地震報道的經驗,顯得更為沉著,以大量占據主要版面的新聞信息滿足了廣大受眾的知情權,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營造輿論熱點,為后續號召民眾們伸出援手、馳援災區做準備,同時及時、大量的權威信息也消解了謠言的傳播。
另外,我們也發現,地震后的第二周有關雅安地震的報道(38篇)急劇下降,以至于震后的第三周(12篇)、第四周(5篇),有關雅安地震的報道便以零星的方式出現,不再成為報道的主角。這與汶川地震后長時間、大規模的報道有些不同。筆者認為,一是經歷汶川地震,民眾對地震等自然災害的預防意識加強,自救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再加上雅安地震震級并沒有汶川地震震級高,此次雅安地震傷亡人數相比汶川地震已經有了大幅度的下降,而且從報道中我們也了解到受災群眾的心境更平和,災后救援工作也更加有序、有效率。二是很多消息能夠更快地通過官方微博傳播出來,這與紙媒形成了優勢互補,雖然報道數量少了,可是傳播效果不錯。三是數量急劇下降的趨勢也從側面反映了經過幾次大災難,人們在面對災難時更加從容,媒介素養也得到了提升,不再盲信謠言。
2、輿論引導的主要角色為黨政軍機構及官員
我們發現《人民日報》在雅安地震報道的輿論引導中主要角色為黨政軍機構及官員,比例達39.59%(97篇),這一方面與《人民日報》作為黨的機關報的媒體性質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與人們的信息訴求密切相關:當災難發生后,廣大民眾最迫切需要知道黨和政府應對此次災難的政策和實時動態;二是順應民意,滿足民眾的信息需求,穩定民心;三是能夠樹立黨和政府的正面形象,增強民族凝聚力,比如報道習總書記心系災區和李克強總理親臨抗震第一線慰問災民,能加強黨和政府的親民形象,再如大量鏡頭對準救災的軍人,使民眾的安全感提升。
另外,報道的第二主角就是受災群眾(39篇),這樣的報道既符合“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貼近實際”的“三貼近”原則,也受新聞界“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的良好影響。媒體將群眾觀點、群眾路線體現在新聞宣傳實踐中,增加了新聞的接近性和人情味,使得受眾更樂于接受媒體傳達的觀點,輿論引導的效果更好。比如這次雅安地震報道中,有一個“震區日記”的小欄目,記者將視角對準受災群眾,展現他們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對克服困難的決心和勇氣以及對未來新生活的向往。短小且充滿人情味的一篇篇日記,平民化的視角使得它更能打動人心,輿論引導效果更佳。另外,其他角色報道篇數:企業及社會團體20篇,災區客觀事物12篇,外國及國際組織27篇,一般救災者26人,其他24篇。
3、輿論引導的內容主要以慰問與救災為主
我們知道,新聞傳播有其自身的規律,輿論引導符合新聞規律,才能產生最大和最好的效果。③所以震后的報道主要集中于慰問和救災(84篇)是符合新聞規律之舉,也是震后廣大民眾最為關心的事情。“民眾的意見受到媒體的尊重,被媒體充分表達,媒介的輿論效能就能充分發揮出來”。④此外,慰問和救災也是黨和政府這一時期的中心工作,作為黨報的《人民日報》自然也應該配合黨和政府的工作,向廣大民眾及時傳遞黨和政府的政策和工作動態。除了報道慰問和救災,災民的自救和感受(24篇)也占報道內容的很大一部分,筆者認為這樣的輿論引導非常成功,因為,此次雅安地震和上次的汶川地震的很大一個不同之處在于受災群眾在黨和政府更加健全的救災體系下精神狀態、震后心態等各方面均有了很大的提升,用大量內容報道受災群眾的情況,能從側面反映近年來政府的預警機制、信息公開以及災后救援能力有了很大的進步,這比正面宣傳、說教的輿論引導的效果好。其他內容報道的篇數:災情21篇,災民自救及感受24篇,重建14篇,港澳臺慰問支援9篇,海外慰問支援20篇,原因與影響9篇,評論22篇,典型人物事跡16篇,其他26篇。
4、輿論引導的立場以客觀中立為主,少有負面批評
此次報道中客觀中立的報道共有175篇,占了所有報道的71.43%。這說明在重大突發公共危機事件發生后,我國主流媒體主要以客觀中立報道為主,輔以正面報道(69篇)的方式進行輿論引導,全部報道中很少或者沒有負面報道(1篇),這也與汶川地震的輿論引導呈現了一致性。
5、輿論引導的體裁以消息為主
此次輿論引導的體裁以消息為主,為120篇,占樣本總量的49.98%,這也與報道的客觀中立立場相一致。此外報道還大量運用了圖片進行輿論引導(46幅)。我們知道圖片具有直觀形象的特點,而且具有視覺沖擊力,能夠使人印象深刻。比如在《人民日報》4月22日的頭版上刊登了一幅名為“叔叔,喝水吧”的照片,照片描述為“21日下午,救援人員經過4個多小時的徒步行進,到達寶興縣城。在寶興縣沿江路,當地群眾自發組織起來慰問救援人員。兩名兒童把自己節省下來的飲用水送到救援人員手中。”此照片以災區兒童的視角觀察救援人員,引起眾多網友感動,一方面敬佩救援人員的鋼鐵般的意志,另一方面慨嘆災區小朋友的懂事,感概我們祖國的未來充滿希望。此外通訊或特寫28篇,評論22篇,其他29篇。
6、輿論引導的稿件來源以媒體自己采寫為主
《人民日報》自己采寫的稿件共有217篇,占了樣本容量的88.57%,采用新華社的稿件24篇,其他來源為新華社和《人民日報》聯合采寫或者來自人民網、人民網微博,共4篇。可見,《人民日報》進行輿論引導還是以自己采寫的稿件為主。
結語
從上我們可以看出,此次《人民日報》對于雅安地震的輿論引導較為成功,除了延續了對汶川地震以來的輿論引導的規律和特點外,還有一些新的特點:積極利用新媒體,使其與傳統媒體優勢互補,為取得更好的輿論引導效果形成合力;將報道主角聚焦受災群眾,展現他們受災后,堅定、勇敢、樂觀的心態;平民視角圖片的采用等等。
然而,此次輿論引導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對于黨和國家領導人有關的報道不能只因為有他們出現在新聞中就報道,還要考慮新聞價值等因素;負面報道過少或缺失,在新媒體環境下,民眾能夠了解到有關地震的更加全面的信息,對于一些負面事件,民眾很渴望從權威渠道得知,但若權威媒體不報道,就可能引發謠言;新聞評論言辭較為空洞,人文關懷不足,不能有效喚起讀者共鳴;深度報道和長篇通訊少,我們知道,在當今社會,在新媒體和電視占據了時效性的優勢,因此,平面媒體要注意增加深度報道,發揮其優勢。
參考文獻
①③④劉建明、紀忠慧、王莉麗:《輿論學概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9:132、165、157
②王子超,《汶川地震中的媒體議程設置效果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0
(作者單位:天津師范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新聞系)
實習編輯:羅海霞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