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對哈貝馬斯的《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一書中一些重要觀點進行梳理,并就網絡平臺對我國社會公共領域建構的影響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公共領域 網絡公共領域 結構轉型
《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一書圍繞什么是公共領域,它的起源、演變、社會結構、政治功能以及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展開。何謂公共領域,在不同時期,不同體制下,它的概念都有所不同。在本書中,哈貝馬斯主要以資產階級公共領域為對象,從政治學、社會學、歷史學角度,多維度探討其發展和轉型。該書言辭頗為晦澀難懂,需要讀者有較強的歷史觀和思辨思維,方能從歐洲資本主義萌芽到發展最終走向成熟的歷史中,把握資產階級公共領域的發展脈絡。
一、關于公共領域的幾個基本概念
1、公共領域
哈貝馬斯雖然不是第一個提出公共領域概念的學者,但是在1964年,他給出了更加規范的定義:“所謂公共領域,首先意指我們的社會生活中的一個領域,某種接近于公眾輿論的東西能夠在其中形成。向所有公民開放這一點得到了保障。今天,報紙、雜志、廣播和電視就是公共領域的媒介。當公共討論涉及與國務活動相關的對象時,我們稱之為政治的公共領域,以相對于文學的公共領域。”
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網絡這一媒體在日常生活中普及,并且逐漸成為公共領域中交流的重要媒介之一。
2、資產階級公共領域
“資產階級公共領域首先可以理解為一個由私人集合而成的公眾的領域;但私人隨即就要求這一受上層控制的公共領域反對公共權力機關自身,以便就基本上已經屬于私人,但仍然具有公共性質的商品交換和社會勞動領域中的一般交換規則等問題同公共機關展開討論。”也就是說,哈貝馬斯認為公共領域不是自上而下的,它是由私人以共同意愿為目標集合而成。公共領域可以說是一個中間階層,其上針對的是公共權力機關,其下承接的是廣大的私人自律領域。
3、資產階級公共領域的特點:公共性、合理性和批判性
從上面公共領域的概念我們可以看出,公開批評是公共領域存在的一個重要標志,也是公共領域交流的手段,因此其公共性和批判性的特點顯而易見。而公眾之所以能成為公眾,他與私人的區別就在于公眾的公共性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之上。“從公開討論中得出的一切結論都要求具有合理性;根據這種合理性觀念,從更有說服力的論證中產生出來的公眾輿論要求具有一種力圖集正確性和公正性于一體,并且自稱道德色彩極濃的合理性。”
4,公共輿論
“它是在受過教育和知情的公眾有能力形成某種意見之后在公眾討論中形成的。”“一種意見在何程度上可以說是公共領域,取決于如下的標準:該意見是否從公眾組織內部的公共領域中產生;以及組織內部的公共領域與組織外部的公共領域的交往程度,而組織外部的公共領域是在傳播過程中,通過大眾傳媒在社會組織和國家機構之間形成的。”也就是說,公共領域聯系著公共權力機關和私人領域,由私人組成的公眾通過傳播媒介及大眾媒介對公共權力機關在理性的基礎上進行公開批判討論,此時才能形成嚴格意義上的公共輿論。公共領域中的“階級觀念是公共輿論,中介是公眾的批判,其結果是合理性。”
5、教育和財產是資產階級公共領域的標準
有教育才有基礎的政治素養和文化素養,才能確保討論的合理性。而財產是經濟地位的基礎,只有在私人領域取得經濟地位且有一定的政治、文化素養,公共輿論才能有所保障。
二、資產階級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
厘清基本概念之后,哈貝馬斯提出了全書的主要觀點:在大眾文化的沖擊下,資產階級公共領域開始轉型,公共領域的基礎逐漸瓦解。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的融合趨勢,“當社會權利本身獲得公共權威的權限時,社會作為私人領域才受到質疑。” “一旦利益私人化得以發生的情境自身也卷入有組織的利益爭斗之中,公共領域就不可能從私人利益中擺脫出來。”廣泛傳播的文化已經沒有秘密,沒有門檻。“文學公共領域成了社會力量的入侵口,通過大眾傳媒的文化消費,公共領域侵入小家庭內部。失去私人意思的內心領域受到了大眾傳媒的破壞,非文學的偽公共領域則轉化成為一種超越家庭的親密領域。”這期間,當討論變成大眾活動時,加上大眾媒介的傳播,討論已經具有了商品形式,公共領域的批判性開始瓦解。對此,哈貝馬斯對這種大眾文化表達了自己的擔憂:“大眾文化這一可疑名稱之由來就在于,它試圖迎合教育水平較低的消費集體的娛樂和消閑需求,以增加銷售,而不是將廣大公眾導向一種實質未受損害的文化”。哈貝馬斯認為,資產階級公共領域存在的前提是公共領域雖然來自私人領域,但二者嚴格分離。當公共領域和私人領域逐漸融合之后,這一模式遭到破壞,國家化的公共領域和社會化的國家領域之間無須政治批判意識作為中介。公眾的使命逐漸被國家的政黨和社會的社團代替,因此無論是國家決策還是社會的普遍意識都開始受到二者影響。“批判性的公共性遭到操縱的公共性的排擠”,公共領域的又一特征公共性開始變味。此時,“公眾輿論”這一新的名詞產生,公眾輿論的信息發出者把自己的商業意圖隱在一種關心公眾福利的背后,使自己得到大眾的認可,其方式就是借鑒公眾批判的形象。但是,公眾輿論是“由精心制造輿論的機構假冒公共利益的名義而制造出來的共識,根本沒有合理的標準。在那種向公開展示的個人或個性看齊的情緒面前,對公開討論的事物的明智評論退到了一邊;共識與被宣傳激發出來的善良意愿合在了一起。”公共領域的合理性也開始遭到質疑。至此,哈貝馬斯認為,資產階級公共領域已經走向瓦解。
簡單地說,大眾傳媒傳播的信息大量涌入市民社會,實際上是剝奪了私人作為公眾的思考自主性。其作為一個依靠廣告收入的盈利組織,和社會各個利益集團早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資產階級公共領域的基礎——公共性、合理性和批判性開始瓦解。
三、中國以網絡為基礎的公共領域能否形成
關于中國是否擁有公共領域這個命題,很多學者做過研究,但至今觀點尚未統一。網絡上,各種觀點百花齊放,只要你有看法,有思考,都能參加到網絡討論中。但是紛繁的各種觀點在增大了信息量的同時,也導致謠言混雜其中,是非難辨。在過去的中國,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公共領域尚未真正形成。那么在網絡如此發達的今天,這種將大眾傳媒普及的“整合文化”重新打碎的“線上世界”,是否能為中國的公共領域提供孕育的溫床。
根據公共領域形成的三大條件:第一,公共性,面向所有公民開放;第二,參與者是理性討論,具有合理性;第三,討論問題是政治公共問題,具有批判意識。此外,公共領域的參與者是來自私人領域中有文化并且有一定社會經濟地位的代表,他們形成一個和國家權力機關以及普通民眾相互關聯又不完全重合的第三領域。而在當今中國的線上領域,如果說大眾媒介或多或少地限制了受眾在信息選擇方面的自主性,那么網絡的出現則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這種趨勢。如此看來,這也確實符合公共性和批判討論的條件。
但是,網絡畢竟是個虛擬的平臺,參與群體未必具有相當的政治文化素養,很容易把周圍人都贊同的觀點或者是自己第一個看到的觀點當成正確的觀點加以吸收。此外,網絡平臺中,網民容易受到輿論領袖或者自己崇拜偶像的影響,將他們的觀點不假思索地復制成自己的觀點。不可否認,確實有部分輿論領袖可以稱得上哈貝馬斯所說的有文化有教養有財產的公眾,他們是公共領域的真正參與者。但是也有部分輿論領袖背后有著復雜的經濟或是政治利益鏈條,他們代表的不是個人,不是民眾,而是整個利益集團。用哈貝馬斯的話說,是“由精心制造輿論的機構假冒公共利益的名義而制造出來的共識”。在這部分輿論領袖的影響下,所謂的合理性和公共性就大打折扣。我們也應注意到,網絡的無秩序性和不真實性也是網絡公共領域形成的障礙之一。
參考文獻
①哈貝馬斯 著,曹衛東、王曉玨、劉北城、宋偉杰 譯:《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M].學林出版社,1990
(作者:安徽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
實習編輯:孟丹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