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網絡媒體成為第四媒體,肩負著傳遞信息的重任。本文從健康傳播學的視角出發,采用內容分析的方法,對以新浪網為代表的網絡媒體關于“艾滋病議題”進行系統解讀和研究,觀察國內網絡媒體如何進行“艾滋病議題”的建構以及近十年來媒體議題建構的話語演變。
【關鍵詞】健康傳播 網絡媒體 艾滋病報道 議題建構 話語變遷
大眾傳播媒體通過傳遞信息,影響著受眾的認知、態度和行為。正如李普曼在《公眾輿論》一書中提到的,絕大多數人只能通過“新聞機構”去了解外部世界,人的行為不再是對客觀環境及其變化做出的反應,而是對新聞機構提示的某種“擬態環境”的反應。大眾傳播形成的信息環境,不僅制約人的認知和行為,而且通過制約人的認知和行為來對客觀的現實環境產生影響。多數研究證明,公眾對媒體的依賴性很大,一般受眾對于艾滋病的主要信息來源為大眾傳播媒體。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網絡媒體成為大眾媒體中不可忽視的力量,網絡媒體在艾滋病議題的建構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一、健康傳播與艾滋病議題
健康傳播是一種將醫學研究轉化為大眾的健康知識,并通過態度和行為的改變,以降低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有效提高一個社區或國家生活質量和健康水準為目的的行為。健康傳播的相關研究領域涉及廣泛,既包括艾滋病預防,也包括藥物濫用預防、醫患關系、計劃生育、癌癥的早期發現、戒煙等內容。
一般認為,健康傳播學誕生于20世紀70年代前后的美國,1971年,著名的“斯坦福心臟病預防計劃”被公認為現代健康傳播研究的開端。
艾滋病(AIDS),即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癥,是人類因為感染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導致免疫缺陷,并發一系列機會性感染及腫瘤,嚴重者可導致死亡的綜合癥。1981年,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第一次發現并報告了艾滋病病例及死亡病例。自此之后,艾滋病的擴散蔓延成為人類生存的隱性威脅。進入21世紀后,艾滋病對人類生命安全的威脅有增無減,并有從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蔓延的趨勢。
艾滋病作為一種客觀存在的社會現實,其相關報道研究成為健康傳播學領域的一個重要課題。網絡媒體中關于艾滋病議題的建構存在什么樣的特征?十多年來,網絡媒體關于艾滋病報道又有著哪些話語變遷?本文對這些問題進行探究。
二、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筆者采用內容分析的方法,分別對網絡媒體從2001年到2012年間有關艾滋病的新聞報道進行系統、定量的分析,從總體上描述網絡媒介的新聞報道對艾滋病所持有的評價傾向,揭示網絡媒體新聞報道與艾滋病議題之間的獨特建構關系和媒體相關方面的話語演變。
2、網絡媒介新聞報道的內容分析設計
在新聞報道抽樣方面,鑒于新浪、搜狐等商業門戶網站在引導網絡輿論、進行議程設置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加之考慮研究的可行性和資料的全面性、易獲性,樣本取自新浪網的新聞搜索系統。
時間范圍的選定:2001年8月,中國政府承認艾滋病帶來的深重災難;2006年初,國務院頒布實施《艾滋病防治工作條例》,艾滋病防治服務體系和政策框架初見端倪;選擇12月份,是因為每年的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媒體在這個月份對艾滋病的報道會相對集中,更具代表性和典型性。
具體操作步驟為:在新浪網高級搜索系統中選擇“新聞搜索”,關鍵詞為“艾滋病”,限定搜索時間為“2001年12月1日到2001年12月31日”、“2006年12月1日到2006年12月31日”以及“2012年12月1日到2012年12月31日”。限定新聞源為新浪新聞頻道,關鍵詞定位于“在新聞標題中”。①
根據臺灣學者徐美苓在健康傳播研究中有關艾滋病報道內容的分析方法,②將研究內容分設如下:
(1)分析不同年份中有關艾滋病新聞報道的標題語氣評價,分為正面、負面、中性三種。
(2)分析不同年份中有關艾滋病的報道體裁,分為消息、通訊、評論、深度報道(調查報道和專訪)、科普知識以及其他。
(3)分析不同年份中有關艾滋病報道的主題,分為防治工作、宣傳活動、個案報道、醫學研究、對艾滋病感染者的態度和權益、政策法規以及其他。
(4)分析樣本中不同年份前五位重復轉載的新聞標題評價,評價標準包括正面、中性、負面。
這里所說的正面、負面和中性區別在于:正面包括關懷、鼓勵、反歧視、行動呼吁和贊美、肯定等;中性,是指報道時語氣中性或夾雜著正面、負面或其他一種以上不同的語氣;負面,包括恐懼、歧視、恐嚇、罪惡/天譴論、丑化等。③
三、數據分析
為了全面展現國內媒體在不同時期關于“艾滋病”報道的議題建構與話語變遷,筆者在資料統計階段除了對三個重要時間點進行詳細統計外,還對從2001年到2012年每年12月份媒體對艾滋病報道的數量進行了統計。
從圖1中,我們可以看出進入新世紀后,網絡媒體關于艾滋病報道數量整體呈逐步上升趨勢,最高峰值為2004年,之后艾滋病報道數量開始下降,2007年后報道數量處于平穩略有下降趨勢,但始終高于2001年。這與其他學者的研究結果十分相似。有不少學者認為,2003年是中國艾滋病報道具有里程碑性質的一年。《人民日報》等主流媒體的艾滋病報道開始突破各種禁區,報道量激增,報道角度更為開放;政府方面,由于SARS事件的教訓,政府迅速調整公共衛生政策,宣布更多的防治舉措,艾滋病帶來的嚴重危機使其被提上重要議事日程,高層領導人更以自身的行動向公眾表明對艾滋病患者的關愛。④
在研究中我們發現,網絡媒體主要通過重要消息轉載量、報道內容、報道體裁、新聞標題的評價,以及具體的報道文本表達等方式來呈現艾滋病議題,筆者認為,這種呈現正是媒體對艾滋病議題建構和話語變遷方式的直接表現。
1、目標樣本新聞轉載量及其標題語氣評價
從新聞標題內容上看,2001年樣本新聞標題多數充滿獵奇、歧視、恐懼等語氣和態度。2006年樣本新聞標題開始涉及對艾滋病患者的關懷,以及法律政策對其權益的保護。2012年樣本新聞標題中更多側重于官方對艾滋病的態度和宣傳活動,并體現了對艾滋病感染者的人文關懷。單從新聞標題的語氣評價上看,網絡媒體關于艾滋病報道的語氣正在向正面發展。
2、目標樣本中新聞標題呈現的媒體評價
從統計數據中可以看出,2001年至2012年間,網絡媒體的艾滋病報道新聞標題呈現的正面評價逐步增多,負面評價越來越少,中性評價相對穩定。其中,正面評價由19%增至50%,負面評價由31%降低到7%。
3、目標樣本中的報道體裁
目標樣本中,消息比重穩步上升,通訊、深度報道、科普資料和其他比重有所下降。最明顯的是,評論從無到有,并成倍增加,報道類型日趨豐富多樣。消息一直名列第一,排名第二的體裁由2001年科普資料和2006年的深度報道變成2012年的評論。
4、目標樣本的議題內容
研究發現,在所有樣本中,各類議題內容在總體中所占比例從多到少排列,前兩位的是防治工作和宣傳活動,兩項都呈逐年上升趨勢。個案報道、艾滋病相關研究逐年下降,對艾滋病感染者的態度和權益維護基本處上升態勢。法律法規在2006年達到高峰,這與2006年初國務院頒布實施《艾滋病防治工作條例》有一定關系。防治工作和宣傳活動總和超過50%,其中2012年高達75%。
四、研究總結
本研究通過對新浪網新聞頻道數據庫中三個具有典型意義的年份關于艾滋病報道的分析,觀察和探討網絡媒體對“艾滋病議題”的構建方式和話語演變。
1、網絡媒體對“艾滋病議題”的總體構建
研究表明,網絡媒體對艾滋病報道數量整體呈上升趨勢,但其中2003年到2006年形成峰值,說明其報道總體存在不穩定性。對艾滋病報道的主題主要涉及防治工作和宣傳。對艾滋病感染者的態度和權益維護方面,報道量雖然有所增加,但增中有降,人文關懷并沒有徹底體現出來。艾滋病報道的體裁趨于多樣化,但消息仍是報道的主要體裁,缺少調查、專訪等深度報道。從轉載量較多的新聞標題中,我們可以看出,雖然媒體評價趨于正面,但報道內容重在形式上的宣傳,實質性的內容并沒有改善。
通過對艾滋病報道的主題、體裁、媒體評價及語氣、重要新聞轉載量等4個方面的分析,我們認為,網絡媒體對艾滋病議題的關注程度依然有限,報道內容多涉及政府防治工作、宣傳活動。同時,網絡媒體報道主要是關于艾滋病的社會現象呈現,缺乏主動介入的問題調查、本質發掘和態度表達,整體報道形式單一、報道內容短小涉及面窄,不夠生動、深入。
總之,網絡媒體對艾滋病議題的建構并不積極,尚未將艾滋病議題定位成一個對社會有著重要影響、與社會公眾普遍相關的社會問題。
2、網絡媒體關于“艾滋病議題”的話語演變
目標樣本中轉載量最多的前5篇新聞標題、轉載次數及其語氣評價統計表明,近十多年來,我國網絡媒體在對艾滋病議題的報道語氣和態度上趨于正面和中性。從早期網絡媒體的過渡渲染、恐怖、歧視到如今的正視、法律法規的完善、對艾滋病感染者的關愛,網絡媒體關于“艾滋病議題”的話語演變正朝理性方向發展。
然而,網絡媒體在話語演變方面仍有亟待改善的一面。單從樣本新聞標題看,網絡媒體關于“艾滋病議題”的話語更多的是一種形式上的宣傳語調,依據官方口徑進行報道,缺乏深入的調查語態。
筆者認為,由于“艾滋病議題”的特殊性,在報道語態上,媒體堅持中性立場是其客觀報道的最好選擇。由于早期媒體的過度渲染,“艾滋病議題”已經在公眾腦海中形成鮮明的刻板印象,作為弱勢群體的艾滋病感染者,需要媒體和公眾用一種更為寬容的態度去看待。因此,在進行艾滋病報道時,網絡媒體應該秉承社會責任感,明確媒體在社會公眾中的影響,謹慎報道。
參考文獻
①新浪高級檢索:http://search.sina.com.cn/?c=adv
②徐美苓、黃淑貞,《艾滋病新聞報道內容之分析》,《新聞學研究》,1998(56)
③張自力,《媒體艾滋病報道內容分析:一個健康傳播學的視角》,《新聞與傳播研究》,2004(1)
④陳敏利,《媒介艾滋病議題建構的實證研究——議程設置理論的視角》,武漢大學,2012
(作者: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