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和媒介傳播方式的變化,新媒體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傳播主體更加多元,傳播內容更加廣泛,傳播效果更加突出。但是由于新媒體在傳播過程中受經濟利益驅使,導致媒體道德失范現象愈加明顯,我們要對新媒體的傳播主體、傳播內容、傳播效果重新定位和思考,并提出措施以達到道德示范目的。
【關鍵詞】新媒體 道德失范 道德示范
一、傳播主體
在社會傳播中,傳播主體作為信息的發出者,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組織或群體。而新媒體的傳播主體更加多元化,因為新媒體的參與性高,每個人都可以發布信息,都可以成為傳播主體。
1、新媒體從業人員
新媒體從業人員主要是編輯和記者,尤其是網絡編輯占據了相當大的比例,并且網絡編輯的需求量還在不斷上升。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數據,2012年年底,我國網站數量達268萬個,若以每個網站有5個編輯的數量來計算,就具有1340萬人龐大編輯群體。所以網絡編輯在新媒體從業人員中的作用不容小覷。新媒體的從業人員與傳統媒體有所不同,傳統媒體的從業人員相對穩定,組織意識和業務素質較高。而新媒體從業人員的范圍較廣,有門戶網站、傳統媒體自辦網站的從業人員,也有手機報、電子書、電子期刊的從業人員,還有視聽音像方面的從業人員等等,種類多樣,相對分散。新媒體從業人員作為傳播主體,必須嚴格履行自己的權利和義務,不能違背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
2、一般大眾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和普及,信息采集發布更加簡單和自由,使得一般大眾能夠參與信息制作,并通過博客、微博、播客、論壇、個人網站等各類平臺發布信息。2013年1月15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京發布的《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國網民規模5.64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42.1%,手機網民規模為4.2億。由此可見,一般大眾在新媒體傳播中也可以作為傳播主體,并且數量越來越多,作用越來越明顯。
二、傳播內容
1、報道虛假信息
虛假信息是指內容本身不真實,傳播者有意報道進行炒作,或者不進行考證使不實信息的傳播更加泛濫。在新媒體傳播中虛假信息報道嚴重,特別是網絡信息發布平臺,信息量大,信息發布相對自由,網絡監管滯后,導致大量謠言存在,產生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例如,2013年全國高考期間,不少關于考生丟失準考證的信息發布在微博中,這類信息有具體的考生姓名、準考證號碼、考場位置,使人們看到之后誤以為真,瘋狂轉載,后被證實為虛假信息。
2、發布垃圾信息
新媒體會有人發布很多垃圾信息,它們無孔不入,并且強制人們接受和觀看。人們經常在網站中看到與主題無關的各類垃圾信息,手機中也會收到不少垃圾短息,有時候還必須等到瀏覽完畢之后才能關閉網頁或刪除信息。
3、傳播暴力色情等信息
一些新媒體為了提高受眾點擊率,肆意發布有關暴力、色情、欺詐、犯罪等信息,或者使用暗示性詞語讓人浮想聯翩,其行為低俗惡劣,嚴重違背職業道德和社會公德,對受眾,尤其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不利。這類信息不僅出現在與之相關的網站中,而且出現在各大門戶網站的浮動窗口、網絡游戲、網絡小說、圖片等不同形式中。
4、引發新聞侵權問題
在傳統媒體中,新聞侵權問題一直是業界關注的焦點,而在新媒體傳播中,新聞侵權現象更加突出。新媒體從業人員,尤其是網絡編輯每天所做的大部分工作就是轉載、摘錄其他網站或傳統媒體的新聞信息,如果沒有經過允許而將有關內容照搬照抄,將涉及知識產權的侵權問題。這一現象在網絡傳播中已經非常普遍。①另外,還有一些從業人員對信息不進行核實,對個人隱私不進行保護,都可能引發新聞侵權問題。
三、傳播效果
1、影響新媒體的行業形象
大量的虛假信息、垃圾信息遍布在新媒體中,使人們對新媒體的印象大打折扣,嚴重影響了新媒體的行業形象。這不僅是新媒體從業人員自身的問題,而且是每一個參與其中的受眾都應該關注的問題。近年來,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網民既嚴重依賴于互聯網,但是又對互聯網的內容和安全問題嚴重不信賴。
2、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
一些不實信息的發布會干擾人們的正常生活,人們必須在海量信息中挑選出自己需要的信息,在需要的信息中還需要反復證實信息的可信度,這個過程輕則耗費時間和經歷,重則引發焦躁、郁悶、不安等負面情緒。另外一些炒作、誹謗、欺詐、犯罪的信息,嚴重影響了人們的生活,甚至社會穩定。
3、影響社會價值觀
新媒體發布的虛假報道,展現的色情暴力信息,宣揚的利益追求,會使社會價值觀偏離。一些傳播者無視法律和道德,社會責任感缺失,發布有償新聞,趨從商業主義,崇尚拜金主義,更不利于社會和諧。
四、從道德失范到道德示范
1、道德失范的成因
新媒體傳播的道德失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環境的影響。史密斯指出,意識形態就是嵌入機構中的程序——無論表現為自反性和指稱性,表現為客觀化,表現為對生活世界的影響和參與,或者表現為對脆弱的經驗的建構——所有這些解釋都把意識形態看成一種回避知識的手段。②這種意識形態表現在新媒體傳播中,就阻礙了質詢精神,因為社會環境為傳播的參與者設定了框架,阻礙了人們對事實真相的探索,阻礙了人們對社會現實的理性分析。新媒體傳播具有社會性的特點,使得新媒體與社會環境有著緊密的聯系,特別是政治與經濟環境,對道德的影響很大。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經濟體制改革率先開始,人們的思想和行為以經濟利益為訴求,所以必然會影響到新媒體傳播者的思想和行為。
(2)法律法規不完善。道德具有約束力,但不具有強制力。目前我國新媒體從業人員依據《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準則》、《中國互聯網行業自律公約》、《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自律公約》和《互聯網文化管理暫行規定》等相關道德規范和規定條例來要求和約束自己。如果從外在強制力來講,我國關于新媒體的法律法規建設還有所欠缺,許多問題都無法提出相應的法律依據和解決方案。比如,2009年底中央電視臺對手機黃毒泛濫進行了深入采訪和報道,發現了網站監管存在的真空,網站注冊管理的混亂,電信企業和SP運營商唯利是圖,為暴利對販黃的WAP網站放任自流,甚至組成利益鏈條等一系列問題。
(3)綜合素質有待提高。綜合素質包括道德品質、媒介素養、業務能力、創新能力。新媒體從業人員的綜合素質相對于傳統媒體較低,因為如今的新媒體還沒有建立完善的競爭規范和監督機制,對新媒體自身的道德水準尚未建立成熟的管理機制,信息發布的把關技術和機制也不夠完善。新媒體互動式的交流可隱匿信息傳播者的身份,一些傳播者甚至無視道德和法律,隱匿真實身份,利用新媒體開展非法活動。③。
2、道德示范訴求
《論語》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道德示范是以道德為準則的模范行為,在信仰缺失和價值觀混亂的時代,人們迫切需要道德示范來律人和自律。新媒體在傳播過程中所帶來的道德失范,既有損社會和人民的利益,也不利于自身的健康發展。因此,新媒體傳播的覆蓋面,普及度和社會性,要求新媒體承擔道德示范的責任和義務。
(1)完善法律法規。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比較寬泛,也不夠健全,針對性差,當面臨信息采集、編輯、傳播、出版、個人隱私、名譽等各類問題時,無法滿足受眾需求。所以無論是道德約束,還是法律制約,我國都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我們也不能忽視我國法制建設的功績。單就互聯網方面,相關的新聞傳播法規就有《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條例》、《互聯網電子公告服務管理規定》、《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互聯網出版管理暫行規定》、《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管理規定》等。
(2)加強媒體自律。媒體自律可以分為媒體行業自律和媒體從業人員自律兩個方面。媒體行業自律突出表現為新聞自律組織。在西方,這類組織或稱為新聞道德委員會,或稱為新聞評議會,或稱為榮譽法庭,或稱為新聞記者協會等等,比如英國的新聞委員會和日本的新聞記者協會。我國也有新聞記者協會,但它的功能僅限于服務和公關,對其單位的行為幾乎不具有約束力和權威性。④新媒體在加強行業自律以及從業人員自律上,還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新媒體從業人員需要加強自身的業務素質,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注重綜合素質的培養。
(3)提高監督意識。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提出,要“堅持道德教育與社會管理相配合”。要建立健全社會監督機制,將其有效運用于社會管理中,并發動群眾監督。公眾既是新媒體傳播的參與者,也是監督者。新媒體從業人員自身也要提高監督意識,發揮監督作用。在現實的社會生活中,總有些不道德的事件和問題發生。諸如:見死不救、虐待老人、損壞公物、破壞公共秩序,等等。新聞媒介要選擇那些有教育意義的典型事例,用各種新聞作品和新聞手段,進行批評教育實行道德輿論監督,促其改正錯誤,以維護人民利益和社會秩序,推動社會道德建設。⑤
【本文為安徽省教學研究項目新聞傳播學專業結構調整與人才培養方案改革研究與實踐(項目編號2007jyxm210)階段性研究課題】
參考文獻
①董天策:《網絡新聞傳播學》[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
②[美]蓋伊·塔奇曼:《做新聞》[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8
③彭顏紅,《如何有效防止新媒體道德失范》[J].《傳媒》,2011(2)
④程世壽、胡繼明:《新聞社會學概論》[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7
⑤周鴻書:《新聞倫理學論綱》[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5
(作者:安徽師范大學傳媒學院2012級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