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聞侵害名譽權案件一直為業界所關注。本文對一些新聞侵害名譽權案件的分析,探討新聞媒體如何規避侵害名譽權案件的發生。
【關鍵詞】新聞侵權 名譽權 訴訟案件
名譽是關于公民或法人品德、才能、信用等的一種社會評價。名譽權是指公民或法人對自己在社會生活中所獲得的名譽享有不受侵犯的權利。新聞侵害名譽權是指用發表新聞的手段,使公民或法人的名譽權受到侵害的行為。我國在1987年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零一條規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公民的人格尊嚴受法律保護,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而新聞媒體這個特殊的行業,在面對名譽侵害的問題上,作為“加害人”,也一直在間斷地栽著“跟頭”。
一、新聞媒體侵害名譽權的幾點疑問
1、新聞媒體涉嫌侵害名譽權的報道的影響力裁定是否公正
1999年3月7日團結報社在其《團結報》周末版第一版刊載了《他從北京載譽歸來》的文章,主要是贊揚當時一位“路遇孤老”、主動承擔贍養義務的敬老模范,但是在敘述被贍養老人時,文章寫到其“四子夭折”、“幾十年來孤獨一人無依無靠”。而同年6月1日,廣播電視報社在其廣播電視報就相同事件刊載了一篇《孝順“兒子”敬老記》的文章,介紹這位被孝順的老人時,也稱其“四子已夭折”,是“孤寡老人”。而事實卻是老人原有七個子女,五個已去世,留下的兩個女兒雖已出嫁,但過年過節也還是會回家來探望老人,所以就出現了“李某等訴團結報社等在宣傳他人先進事跡的文章中稱其母親為孤老子女已夭折的侵害名譽權案件”。審理此案件的法院認為,案涉兩篇文章屬于正面報道,目的是為了宣傳先進典型,弘揚中華民族敬老美德,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主要內容屬實。文中雖有“孤寡老人”、“四個孩子已夭折”之詞,與客觀事實不符,但沒有誹謗、侮辱、貶低原告人格和名譽,且原告不能舉出名譽受損害的證據,故對原告的訴訟請求不予支持。后來原告繼續以原訴理由進行上訴,仍舊被駁回。
類似案件,還有“李基武訴深圳商報社侵害名譽權糾紛案”,李基武不滿一審判決,重新上訴,但二審維持原判,駁回理由為“被上訴人在報道中并未歪曲事實,其用語不當造成的影響已挽回,故上訴人請求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的請求理由不充分,本院不予采納。原審判決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本院予以維持。”一審判決里也指出“事后被告也作了更正的報道,原告因該用詞不當所遭致的影響得以及時消除,基本上沒有造成損害后果。”
依據我國新聞侵害名譽權案件的相關法律條例,我國人民法院的判定結果是不容懷疑的,因為界定名譽權是否受到侵害,是以社會的客觀評價為標準,而不是以受害人自身的感受為判斷標準。行為人的行為必須具有貶損他人名譽的性質,才能構成直接的損害,否則就不構成侵權。但是就這兩個案例來說,新聞報道確實失實,而這個失實行為到底有沒有對當事人的生活造成不良影響不是一紙訴訟就能夠解決的,畢竟壞消息即使進行了更正,也不能完全消除其帶來的不良影響。因此,新聞媒體涉嫌侵害名譽權的報道影響力不容小覷,如何能在法律的規定范圍之內,對受損個體的利益進行救濟,是完善新聞侵害名譽權案件所必須要考慮的因素。
2、新聞媒體未對轉載小說的內容真實性進行核實在新聞侵害名譽權案件里的責任承擔
1988年發生了一起著名的民事訴訟案件——“王發英訴劉真及《女子文學》等四家雜志侵害名譽權糾紛案”,之所以引發關注,原因在于案件發生在1985年,而保護我國公民的名譽權的《民法通則》是在1986年才頒布,1987年1月開始正式實施的。這個案件作為“吃螃蟹”的典型案例對之后的類似案件有參考價值。這個案件中主要涉及的新聞媒體是《女子文學》編輯部,因為它在“發表劉真作品時,對文中侮辱性內容不僅未予刪節,而且配增貶損原告名譽的標題和插圖,擴大了不良影響”,雖然其答辯認為,“在刊登劉真作品前,對作品內容進行了核實,根據文責自負精神,不應承擔民事責任”,最后法院的判決結果為“其行為侵害了原告的名譽權,造成了嚴重后果,在本案中應負主要責任”。而另一涉案媒體《文匯月刊》編輯部的判決結果則是“發表了劉真的作品,侵害了王發英的名譽權,但發表時更改了作品的題目和原告的姓名,刪去了部分侮辱性語言,影響較小,應付一定責任”,因為他們在采用劉真作品時,“已將原題改為《黃桂英浮沉記》,對作品中的人名、地名、部分侮辱性語言、內容進行了刪改,是以藝術虛構的小說形式發表的”,所以量責比《女子文學》編輯部要輕一些。
同類案件還有1989年“胡驥超、周孔昭、石述成訴劉守忠、《遵義晚報》社侵害名譽權糾紛案”,判定結果是《遵義晚報》社賠償原告人民幣300元。分析這兩個案件,不難看出侮辱、誹謗原告的“主謀”其實只是寫小說的作者,劉真在她這篇“及時紀實小說”《特號產品王發英》中,使用“小妖精”、“大妖怪”、“流氓”、“瘋狗”、“政治騙子”、“扒手”、“造反派”、“江西出產的特號產品”、“一貫的惡霸”、“小辣椒”、“專門的營私者”、“南方怪味雞”、“打斗演員”等語言,侮辱王發英的人格;后者劉守忠因工作問題與三原告曾發生過矛盾,心存不滿,便在撰寫的《周西成演義》中將三原告賦予在販毒者胡翼昭、妓院老板周孔超、地痞石述庭三個小說人物身上,對其進行丑化和侮辱。而涉案的新聞媒體錯就錯在對這兩篇小說進行了刊登連載,而且《遵義晚報》在接到三原告的聯名寫信要求停止連載后還不予理睬繼續刊登,使得原告在精神上遭受極大痛苦,經濟上也有不同程度的損失。
筆者不禁想問:為何在刊登前不對小說進行調查?已經知道行為損害他人名譽,為何還不停止侵害,非得等到法律判決才罷休?誠然,新聞媒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不可能保證每篇報道都是極盡詳實、無一漏洞,但是在意識到自身肩負著社會監督權利的同時,難道不能以新聞人的人性關懷來稍微考慮一下受損方的感受?如何保障自己社會責任意識實施過程中的公信度是每個新聞媒體所需要思考的問題。
二、新聞媒體規避侵害名譽權的幾點措施
1、堅持報道的真實性
真實是新聞與生俱來的兩個基本特點之一,也是新聞的生命,堅持新聞報道真實性是新聞工作的起碼要求,也是最高要求,是新聞工作的第一信條。但僅從新聞侵害名譽權案件來看,我國新聞報道的真實性狀況遠遠不能令人滿意,報道失實的情況屢有發生,添枝加葉、偷梁換柱、因果不符等都是其具體表現。堅守新聞報道的真實性,不僅是規避新聞侵害名譽權案件的有效措施,更是提升新聞媒介公信度的必由之路。
2、堅守職業道德,提升個人修養
新聞職業道德包括職業理念、職業態度、職業紀律、職業責任等四個基本方面:為公眾利益服務的理念;嚴肅、嚴謹、認真、踏實的態度;只用公平的方法獲得新聞、照片和資料,對秘密獲得的新聞來源保密,以確保新聞的真實、全面、客觀和公正。在堅持新聞從業人員的職業道德的同時,提升新聞從業人員的個人修養也是規避新聞侵害名譽權的必要措施。一個優秀的新聞人,應該是具有高尚的人文關懷精神的人,個人辨別是非的能力也比較高,對于小說的轉載、學術的探討等能力求準確,不給人可趁之機或可以抓住的把柄。正在熱播的美劇《基本演繹法》里就有一個善于抓法律漏洞的“胖子”,他多次故意營造胖子遭受歧視的假象進行上訴并屢屢通過庭外和解的形式來謀求利益,雖然這只是電視里虛構的故事情節,但我們不能排除在現實生活中會存在這么一類人專門利用法律漏洞來謀財或圖名。新聞從業人員提高自己辨別是非的能力,讓自己所轉載、撰寫的學術探討等文章沒有讓人說閑話的余地,是規避新聞侵害名譽權的有效途徑。
結語
侵害名譽權本來就是一個存在爭議的民事訴訟類型,新聞侵害名譽更是此類民事訴訟中最值得探討的話題之一。
像之前全味軒訴《成都商報》侵害名譽權的案件,就有人對新聞監督權的法律保護和利益衡平進行了一個深度評析,評析從案件分析、紛爭焦點、新聞侵權的特殊性、新聞監督的被監督問題、受損個體利益的救濟等多個角度出發,討論了案件如果如期審理可能出現的結果:雙方對損害發生均無過錯,但若加害人不承擔民事責任又有失公平,所以說公平責任中加害人責任的份額必須適當。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二條規定,當事人對造成損害都沒有過錯的,可以根據實際情況,由當事人分擔民事責任。此即為公平責任原則的法律基礎。公平責任原則的行使完全依靠法官根據個案情況自由裁量,其功能在于分配“不幸\"而非懲罰過錯。這在一個方面就體現了我國在侵害名譽權歸責上面存在的不妥,因為我國民事責任的歸責原則如此多元的,公平責任原則既不屬于違約責任,也不屬于侵權責任,而是與侵權、違約責任并列的一種酌定責任、衡平責任,如何平衡這之間的度僅靠一人是無法長期維持下去的。
新聞侵害名譽權案件不會也不可能短時間內就消失,規避此類案件不僅需要相關法律法規細則的完善,更需要新聞媒體工作者自身的反省與勤勉,如此,才能讓新聞事業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①李良榮:《新聞學概論》[M],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②http://www.110.com/zhuanti/qinhaimingyuquan/anli/,2013年05月15日引自“110.com”
(作者:均為河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本科生)
實習編輯:羅海霞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