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試以省級電視臺湖北經視的民生新聞節目《經視直播》為例,探討其受眾定位模糊的原因,并提出改進建議,力圖使該類欄目能得到更多受眾的歡迎。
【關鍵詞】《經視直播》 民生新聞 定位
自2002年江蘇電視臺城市頻道開辦《南京零距離》節目以來,全國各地的各級電視臺都紛紛推出自己的民生新聞節目,如南方電視臺的《今日一線》以及湖北經視的《經視直播》。這些民生新聞欄目“堅持平民視點、關注民生民情、為百姓排憂解難,將話語權更多地交給平民百姓。民生新聞是在操作上對‘公民社會’背景下新聞本質的回歸或還原。”①因此這些民生新聞節目都得到了當地受眾的喜愛,據CSM媒介研究的調查顯示,民生新聞節目在西安、深圳、杭州、廣州和武漢等地的收視率排行榜上,都排在新聞類節目的前列,在有的地區還超越了央視的王牌節目《新聞聯播》。
各省級電視臺的民生新聞節目,均面向全省播出,如湖北經視的《經視直播》通過湖北有線網絡覆蓋全省。考慮到這些電視臺均是省級媒體,因此這些節目的受眾定位應該是全省范圍內的“市民”②。但筆者經過統計發現,包括《經視直播》在內的省級電視臺民生新聞欄目的聚焦點大多集中在省會城市。以湖北經視為例,筆者統計了2012年11月21日到11月27日期間的《經視直播》播出的各條新聞,發現這些新聞絕大多數都是武漢新聞,湖北省其他城市的新聞甚至國內國際新聞極少(見表1)。本文以湖北經視(以下簡稱“經視”)《經視直播》為例,試研究省級電視民生新聞未將所在省其他城市市民納入其定位范圍內(即定位模糊)的原因并提出解決的建議。
一、《經視直播》的省內新聞報道的不足
筆者將11月21日至11月27日間《經視直播》播報的省內新聞進行歸總,詳見表2。
由表2我們可知,這段時間《經視直播》總共播出了6條省內新聞,從新聞的性質方面來看,其中2條是娛樂類新聞,剩下的4條新聞中,其中1條屬農村新聞,有2條屬于事故類報道,1條屬于公益類新聞,民生類性質較淡。從新聞的來源來看,這6條新聞中有3條新聞是經視記者現場采訪制作的,其他3條均是地方臺記者提供的。
因此,《經視直播》在報道省內新聞方面存在以下問題:
經視記者采訪制作原創的省內新聞偏少。對于一檔新聞節目而言,一手的新聞總是最具新聞價值的。《經視直播》的武漢市內新聞幾乎全部都是經視記者采訪制作原創的,這些由其受眾提供新聞線索的民生新聞,生動的反映了《經視直播》與武漢受眾的互動,也讓受眾切身體會到《經視直播》的那句口號:“經視直播,就在你身邊”。反觀《經視直播》的省內新聞報道,其中很多都來自于地方電視臺,并非經視的一手新聞。
《經視直播》播出的省內新聞偏少。綜合表1和表2,我們發現經視報道的省內民生新聞數量極少,而且其中屬于民生新聞的所占比例較低。省內受眾在觀看《經視直播》節目時,會看到省內新聞淹沒在大量的武漢市內新聞中,從新聞的接近性角度來看,這些受眾感覺自己被孤立和拋棄了,這樣的后果即,在電視行業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今,《經視直播》不能在與省內地方電視臺同類新聞的競爭中爭取到當地的觀眾。
二、原因分析
1、經視省內記者隊伍建設不足
《經視直播》在武漢市內擁有一支很強的采訪隊伍,在觀眾通過該節目的報料熱線向經視提供新聞線索后,這些記者能迅速趕往新聞事發地進行采訪,將最鮮活的新聞報道呈現在觀眾面前。可是在面對省內的一些新聞線索時,經視記者就感覺有些力不從心了。經視由于并未在省內其他城市建立記者站,因此經視記者自采省內新聞無論從記者的反應速度、采訪頻率還是采訪質量上比較,都無法與經視記者在武漢市內自采的新聞相比。
2、過度依賴地方臺選送的新聞報道
由表1和表2我們可知,《經視直播》省內民生新聞主要由地方臺提供,地方臺制作新聞,雖然在記者出動速度以及對新聞事發地的熟悉程度上要遠高于經視記者,但是其在新聞制作水平等方面卻與經視自制新聞有差距,并且新聞在當地電視臺制作后,還要傳輸到經視后進行編輯播出,所以新聞時效性也大打折扣。地方電視臺在選送新聞這個過程中也起著“把關人”的作用,什么新聞值得報,以什么角度來報,都首先由地方電視臺說了算,這種尺度和采訪風格方式與經視相比又有不同,這樣的新聞不一定能貫徹經視的民生新聞風格。在報道這類新聞時,經視也無法與當地觀眾產生互動。
3、地方電視臺的競爭
由于各地方臺陸陸續續辦起了各自的當地民生新聞欄目,這些節目也是竭盡所能地吸引當地的觀眾,致使當地觀眾如遇到新聞線索首先想到的是在身邊最近的當地電視臺,因此當地的電視臺總能在獲取新聞線索方面占據極大優勢。而反過來看,由于《經視直播》里有關省內其他城市的消息量偏少,這些都使得省內其他地方觀眾逐漸有了被疏遠的感覺,因此這些觀眾在向湖北經視提供新聞線索上也變得越發消極,這樣形成的惡性循環將使得《經視直播》逐漸淡出省內其他地方觀眾的視線。
三、改進建議
1、加強經視記者隊伍建設,在全省范圍內增設記者站
用獲得的一手資料進行報道,才能讓新聞變得具有時效性,增加新聞可信度,使觀眾有親切感。臺灣的各大媒體在臺灣島上遍布記者站,例如臺灣的泛藍廣播電臺“中國廣播公司(BCC)”,其新聞網播報的島內新聞,基本上全是該臺記者現場采訪獲得的一手資料制作的新聞,有不少新聞還有現場錄音,可謂是體現出新聞的時效性和真實性,因此深受島內聽眾喜愛。③
如果一個省級媒體的民生新聞通過加強省內新聞記者隊伍建設,增設省內記者站的方式來加強省內民生新聞報道,則不僅會爭取到更多的省內其他城市的觀眾,使得收視率提升,廣告商來源更加多元化,廣告額提升,同時更重要的是能夠加強省內民眾的心理和文化整合,經視的民生新聞此時就像一條紐帶,將省會城市武漢與省內其他城市連結起來,這也會為省內經濟一體化建設,為“8+1”經濟圈建設提供支持。
2、積極與省內其他地方電視臺合作
湖北經視可以與省內其他地方電視臺建立節目方面的長效溝通機制,與也同樣辦有民生新聞類節目的地方電視臺積極交流,甚至可以考慮建立民生新聞聯播網類的節目形式,從而達到新聞資源共享,節目采訪聯動,節目報道快速的效果。這樣的合作,即把各地方電視臺分散的、零亂的資源,以省級電視臺湖北經視為龍頭進行整合,而達到最大化的效益。
與此同時,省級電視臺也可以考慮多與地方電視人進行業務上的交流,比如邀請地方電視臺制片人、記者和編輯等來觀摩、學習省級電視臺業已擁有的經驗,而省級電視臺一些富有經驗的電視人也可以深入省內其他城市,與當地電視人一起采訪、制作節目,在采訪過程中與同行進行業務上的交流,也能夠熟悉地方的情況。進行這樣的雙向交流,能使得省級電視臺與省內地方電視臺在新聞的采訪業務水準和新聞價值觀等方面的差距變小,能讓省級電視臺在與省內地方電視臺進行民生新聞節目合作交流方面更順暢些。
3、探索新型省級電視臺民生新聞制作播出模式
省級電視臺為了使得民生新聞能夠做到兼顧全省各地,就需要對新聞的制作和播出模式進行改革。這方面報業和廣電業也探索出了一些新的道路:
有的省級報紙為了彌補省會都市類報紙對省內其他地方新聞覆蓋不強的問題而創辦了各城市的都市類子報。就拿湖北日報傳媒集團來說,該集團在宜昌主辦了《三峽晚報》,而在其他省內城市,湖北日報傳媒集團創辦了包括《楚天民報》等在內的一系列地方都市報。《三峽晚報》可以說是《楚天都市報》的宜昌版,與湖北日報傳媒集團的其他報紙結合在全省覆蓋,有力的與當地的其他報紙展開競爭。借鑒或學習這一種改革方案,對于《經視直播》欄目,甚至湖北經視來說,可能太過龐大了,這需要湖北廣播電視臺從宏觀來進行規劃和開展,這將是效果最好的,當然這在財力上花費巨大,時間上花費頗多。
有的省級電臺頻道在覆蓋全省的過程中,想在保留自己節目風格的基礎上,融入更多當地本土化元素,因此采取與當地同類型電臺合作的模式,建立“聯播網”。湖北電臺音樂廣播(現湖北廣播電視臺經典音樂廣播)在2009年與咸寧人民廣播電臺合作建立廣播聯播網。④這一模式與美國大電視網絡與其全美各地分臺的合作有些類似,對于湖北經視的《經視直播》來說具有借鑒意義。《經視直播》可以與省內各地方電視臺成立民生新聞合作網,共享新聞資源,如果條件允許,可以進行聯播播出新聞,在同一固定的節目時間,先播出由經視制作的適合全省播放的新聞,余下時段各電視臺播出自制的當地民生節目,這樣的運作模式能解決作為省級電視臺的湖北經視《經視直播》覆蓋面廣而不深的尷尬局面。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新媒體出現并不斷發展,逐漸成為包括電視在內的傳統媒體的有力競爭者。在這樣一個背景下,電視應該不斷深化對自身的改革,更加迎合受眾的需求,因此本文所探討的定位模糊等問題,應成為省級電視臺民生新聞應認真關注的問題。省級電視臺的民生新聞已成為省會城市觀眾十分喜愛的電視節目,筆者希望通過改革,能使得這類節目成為全省觀眾都喜愛并積極參與互動的節目。
參考文獻
①劉楓,《電視民生新聞評論的現實批判》,《新聞愛好者》,2010(5下):40
②鄭晶晶,《淺談民生新聞的受眾構成》,《新聞世界》,2010(10)
③中國廣播公司全球資訊網,http://www.bcc.com.tw
④我市交通音樂廣播牽手省音樂廣播,http://www.xnnews.com.cn/news/
szxw2/201209/t20120921_567046.htm
(作者:湖北大學2012級傳播學研究生)
責編: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