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我國電視媒體的快速普及以及受西方電視節目風格和內容特征的影響,我國的電視選秀節目在二十世紀初便應運而生,在較短的時間內不僅衍生出諸多不同樣式與風格特點的選秀節目,而且也獲得了不同年齡群體甚至是不同身份特征的觀眾的親睞,成為一種重要的電視節目類型。本文就我國電視選秀節目的典型特征進行了深入剖析,以期對電視工作者能有所啟示。
【關鍵詞】電視選秀 真人秀 特征
一、電視選秀節目的概念
目前,有關電視選秀節目的概念尚未形成共識。尹鴻在《娛樂旋風——電視真人秀》一書中認為:“目前電視上頻繁出現的各種益智節目、選秀節目、大獎賽、競技節目等等,實際上也是在借鑒真人秀的手法、技巧和意識,因此,可以納入到電視選秀節目的范疇內。”另外,我國著名品牌營銷傳播專家、電視研究策劃人冉儒學曾經在公開場合明確提出:“電視選秀節目即是在娛樂思想指導下的一種優秀人才選拔活動,追求的是娛樂效應和轟動效應,從而提高電視媒體的收視率與關注度,提升媒體價值?!庇纱丝闯?,冉儒學強調電視選秀節目的娛樂性本質對提升媒體價值的重要意義。中國傳媒大學電視與新聞學院教授徐舫州在《電視節目類型學》中將電視選秀節目歸類于“真實表演節目”,認為:“電視選秀節目是一種能夠幫助普通人實現走上舞臺的夢想的真人藝術化節目形態。它或者是以普通人海選作為開端,借助真人秀節目形態中的層層淘汰制度,最終的勝利者成為名符其實的明星;或者是給普通人以短暫的專業化包裝和培訓,最終實現能夠在舞臺之上展示非生活常態的‘明星’夢想。”該定義充分體現出普通人希望借助電視媒體的選秀活動來實現舞臺表演或者是‘明星’夢想的這一特征。除此之外,浙江傳媒學院教授項仲平在《電視選秀節目須著力提升“選”的內涵和品質》中提出:“電視選秀節目(Grass-root Show)是指一種面向普通民眾的、低門檻或無門檻的電視才藝選拔節目,通常是‘真人秀’節目(Real TV)的形態之一。電視選秀節目的主辦方將選拔過程制作成電視節目予以播出,并對參賽者中的優勝者進行發掘、培養和包裝,將其納入演藝活動與演藝體系之中,既幫助選手們實現明星夢,又為電視媒體贏得利益?!?/p>
結合當前我國電視選秀節目的風格特征與內容特點,筆者認為電視選秀節目是一種以高收視率、高參與度、高盈利性為目的,為普通人舉辦的低門檻的才藝選拔活動,鼓勵全民參與,直播選拔活動,并且對電視選秀勝出者進行挖掘、包裝,從而幫助其實現明星夢,達到娛樂大眾和提高節目收視率的一種電視節目形態。
二、我國電視選秀節目的典型特征
當前的電視選秀節目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
1、定位“娛樂”的節目性質
當前,生產力的快速發展極大地滿足了人們的物質需求,使人們真正從為溫飽而奔波的生活困境中解放出來,從而有更多的時間追求和豐富自身的精神生活。因此,人們對于娛樂的需求較之前更加強烈,對于娛樂方式的選擇也越來越多樣。電視媒體除了要承擔新聞傳播、社會教育、輿論引導等方面的功能之外,還必須具有娛樂大眾的功能。在當前媒體業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環境下,電視媒體的娛樂功能逐漸成為其市場競爭的重要手段之一,由此開發出能夠滿足觀眾需要的娛樂節目樣式成為電視媒體節目創新和提高收視率的重要手段。
電視選秀節目就是在此種背景下產生并快速發展起來的,“娛樂性”便是其最大的特征,因此,節目本身的娛樂元素、視聽效果和收視成效也理所當然地成為節目制作方首先考慮的問題。具體來說,電視選秀節目展示給觀眾的海選場景,從整體上改變了傳統電視娛樂節目在預設的情景氛圍之中一味地展現美好、溫情、感人的內容風格,而是在真實的、隨機的場景中展現出諸多不乏令人捧腹大笑甚至是稀奇古怪的故事內容,在提升節目真實性的同時,也給觀眾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笑料。在現場直播決定選手去留的淘汰賽和復活賽之中,激烈的競爭、不可預測的結果以及對所喜歡對象的支持與關注,都調動起觀眾的好奇心和參與心理,提高了對特定電視選秀節目的關注度。除此之外,經過系統策劃的電視選秀節目也會通過豐富的節目內容、多樣化的風格特征、預設的情境氛圍、火爆的表演場面等等,各個手段融合在一起,充分展示選手的個性魅力,強化整個節目視聽化的娛樂效果和藝術內涵,滿足特定觀眾群體的欣賞方式與娛樂追求。
總體來說,當前的電視選秀節目充分展現海選時的原生態、全民投票的瘋狂式參與、淘汰賽的激烈而殘酷的競爭、主持人和選手的表演與真情流露,使整個節目跌宕起伏,高潮不斷,從而增強了娛樂性效果,體現選秀節目的強娛樂性特征。
2、注重“互動”的節目模式
眾所周知,電視選秀節目具有一種平民化的價值取向,即使是明星人物參與選秀節目,也需要努力表演、爭取觀眾支持、獲得評委認同等等,因此,他們往往也被視為參與公平競爭活動的普通對象。觀眾通過欣賞這些普通人的表演、選拔與情感傾訴活動,會對節目產生一種前所未有的的真實感,一方面會激發自身的情感經歷和情感體驗,另一方面會產生一種直接參與式的心理想象,認為某一位選手與自身的身份地位相似,他也就成為自己實現舞臺表演夢想的載體,由此消除了觀看專業表演時與明星或者是表演者之間的職業距離以及對他們的崇拜心理,在視覺與聽覺的享受之中獲得參與或者是互動時的權利。首先,當前的電視選秀節目還通過“低門檻”的方式吸引盡可能多的普通民眾參與比賽活動,并且利用電視、報紙、雜志、網絡、手機等媒體渠道,形成一個全方位的超強互動場面。某位學者曾就湖南衛視的“超級女聲”進行過數據統計:2004年,“超級女聲”的總參賽人數接近5萬人之多,2005年則超過15萬人,2006年報名總人數為8萬人。由此可見參加“超級女聲”海選的人數之多,既提高了節目的知名度,同時也保證了豐富而高質量的選手來源。其次,當前的電視選秀節目非常注重“全民投票”的互動方式,以此作為提高電視選秀節目關注度的重要手段之一。事實上,這也是最具有參與性、最能夠貼近觀眾的一個環節。在此過程中,觀眾不再是默默無聞的旁觀者,而是手握決定權的參與者、決策者和選擇者,成為節目主體之一,充分實現了電視選秀節目的互動性與交流性,最終帶動了節目收視熱潮。據統計,2004年,“超級女聲”場外互動短信的總收入為1300萬元;2005年則增長至3000萬元人民幣,其中李宇春在總決賽當晚獲得了350萬條的短信投票;2006年,“超級女聲”的短信投票數量則接近1億條,尚雯婕在決賽當晚也獲得了500萬條的短信投票。除此之外,“夢想中國”選秀活動也非常重視與觀眾之間的互動效應,其場外短信投票數量從2004年的400萬條,飆升至2005年的1000多萬條和2006年的2000萬條。由此看出,如此龐大的場外短信投票活動極大地調動了觀眾的熱情,激發了其參與選秀活動的積極性。這既是當前電視選秀活動的重要特征之一,同時也是其成功之處。
3、“平民化”的偶像群體
正如上文所說,電視選秀節目具有一種平民化的價值取向,事實上,當前電視選秀節目的理想結果便是制造出一種與廣大電視觀眾有著相似情感、生活、學習經歷和生活背景的平民偶像。在進行節目設置、手段使用與競賽選拔過程中,選秀節目制作者會逐漸發現觀眾所喜愛的對象以及對節目呈現方式與內容的娛樂需求等,然后對選秀人物的形象、語言、表演方式進行意象化的包裝,從而滿足觀眾對特定電視選秀節目的內容需求。除此之外,在節目中還要讓觀眾不得不在喜歡的參賽對象之間進行選擇,從而淘汰那些不符合節目要求的對象,由此在其心目中產生巨大的情感沖擊力,提高其對特定選秀節目的關注度與參與度??傮w來說,“不求最好,但求最愛”以及發現并幫助廣大觀眾制造“平民偶像”是當前所有電視選秀節目成功的重要前提。因此,“平民偶像”雖然不像明星一樣具有專業的才藝水平和美的外形,但卻極具個人魅力和人氣。通過選秀活動走出來的李宇春龐大的“玉米團”便充分體現出“平民偶像”的巨大魅力。
4、節目評判風格的多樣化
眾所周知,如何淘汰選手或者是由誰來淘汰選手是電視選秀節目最為關鍵的內容之一。通過對當前諸多電視選秀節目的分析可以看出,它們大都采用多樣化的節目評判方式。首先是決定性評判主體,他們主要是一些專業評委,在音樂創作、音樂表演或者是電視編導方面具有專業的知識和豐富的經歷,由此通過專業的標準來評判選秀人員的表演活動。其次是輔助性評判主體。他們主要是特定選秀節目的電視觀眾,依據自身的喜好,通過手機短信、網絡投票的方式來決定選手的去留情況,一方面為決定性評判主體的最終決策提供參考和依據,另一方面也能夠復活一些已經被淘汰的選手,從而使選秀節目淘汰賽的競爭顯得更加激烈和富于傳奇色彩。在此情況下,大眾投票甚至具有與專家投票同等重要的作用,因此,選手的個人魅力顯得極為重要。事實上,這種選秀方式符合當前流行文化、大眾文化的“娛樂性、情感性”與單純的“視聽性”特征。
結語
總體來說,電視選秀節目是從2003年開始在我國出現的一種新的電視節目形式,從開播伊始就獲得了不錯的收視率和經濟效益,并在全國各地的電視臺迅速繁衍了眾多不同版本。目前電視選秀節目已成為最為流行的娛樂節目形式,它成功地將紀實、娛樂、脫口秀、新聞報道等節目形態融為一體,給普通人提供了一個展現自我的機會,同時也賦予了電視受眾以很大的決定權,使得傳受雙方之間的交流空前活躍,在提高觀眾對于選秀節目的關注度與參與節目的積極性的同時,也提升了電視媒體的收視率、品牌知名度與美譽度,因此,電視選秀節目在一定程度上預示著未來電視產業化運作的方向。
(作者單位:遼寧師范大學影視藝術學院)
責編:姚少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