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在眾多動漫專場的招聘會上,普遍存在這樣一種現象:動漫企業招不到急需的人才,而動漫專業的畢業生卻找不到合適的單位。與紅火的動漫產業相比,動畫專業的畢業生就業率卻一直亮“紅牌”,動畫教育處境尷尬。本文從中國動畫教育的發展歷史入手,重點來解讀下高校動畫教育的現狀。
關鍵詞:動畫;動畫教育
動畫產業已是重要的文化產業支柱之一,而作為動力源泉的高校動畫教育卻面臨著“就業難”的尷尬局面。為何高校的畢業生無法滿足動漫企業的需求?高校動畫教育存在哪些問題?本文將進行重點解析,首先來了解下動畫教育的發展。
1中國動畫教育的發展歷史
中國動畫誕生于上世紀二十年代,以“萬氏三兄弟”——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為代表的動畫人成為中國動畫的開山鼻祖。對于動畫人才的培養是從上世紀中期開始,1950年,錢家駿、范敬祥等動畫大師在由顏文梁先生1922年創辦的蘇州美術專科學校里開設了動畫科,這里成為我國最早培育動畫人才的搖籃。至兩年后進行全國高校院系調整時,動畫科畢業及肄業學生總計40余人,被分配到北京八一電影制片廠、上海電影制片廠、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等工作,眾多馳名中外的動畫大師與名家們都是出自這里。1952年秋,該科被并入北京電影學院。1959年,上海電影專科學校成立,動畫專業專科班僅招收了兩屆大專學生,于1963年停辦。
文革期間中國動畫停滯十年,此時北京電影學院也只培養了兩屆動畫專業學生,僅僅是作為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的定點培養基地。1978年,北京電影學院開始招收動畫本科學生,盡管十年間只招收了三屆學生,不足50人,但為中國動畫高等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進入八十年代后,國產動畫的內容出現低齡、幼稚化的現象,使其普及范圍逐步縮小。而進行產業化模式制作的美、日電視系列動畫片蜂擁而至,占據國內播出市場的半壁江山。眾多外方獨資或中外合資的動畫加工廠紛紛出現在我國東南沿海城市,憑借豐厚的酬金吸引了大批的國內動畫專業人才,從事動畫制作的中期加工環節,導致本土的原創型人才大量流失,嚴重影響了我國動畫制作的產業結構。從此,動畫人才缺失的問題成為我國動畫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由于動畫長期處于文化產業的邊緣化地位,直至90年代中期,政府與社會各界才開始重視與保護動畫產業,隨后的十多年中,政府相關部門相繼出臺了限制境外動畫、保護本土動畫的政策措施,大力扶持本國的動畫產業。
在我國動畫產業落后的背景以及國家振興文化產業美好的前景下,教育界清晰的意識到產業需要人才,動畫教育是培養人才、推動產業發展的原動力。于是,高等動畫教育轟轟烈烈的展開。1996年,北影動畫學院正式開始每年招生;1999年南京藝術學院設立動畫專業;2001年中國傳媒大學成立動畫學院。此后,動畫專業如同雨后春筍般在全國各大藝術類、綜合類院校中設立,成為了炙手可熱的新興專業。
2高校動畫教育的現狀
2012年,中國動畫行業仍在繼續蓬勃發展,政府每年都投巨資支持動漫產業基地的建立,全國純動漫卡通企業(含工作室)約有12500家左右,人才缺口超過80萬人。如此大的就業缺口,對于高校來說,確實是喜聞樂見。據不完全統計,至截止到2012年,我國開設動漫相關專業的高校約達1300多所,在校生約60萬人,每年將有10多萬的相關專業的畢業生步入社會。
然而,如此熱門的動畫專業卻在《2013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中被評為就業紅牌專業,并且是連續三年(2011~2013)獲得此“殊榮”。80萬的就業需求量,遠遠超出了10萬畢業生,為何動畫專業還被掛紅牌呢?為何動漫專業的學生就業難、失業多,而動漫企業卻天天叫喊著人才急缺呢?如此井噴式的發展,卻造成了人才大缺口的后果。由此可見,高校雖“批量生產”了大規模的動畫人員,但并不符合產業與企業的要求。業內專家表示:“高校培養出來的動漫人才不能與動漫企業有效對接,是導致‘企業招不到人才,動漫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的根本原因。”如此,我們就需要分析下高校的動畫教育。
大多數高校的動畫教育存在諸多通病,可從老師、學生、學校三方面進行分析。
首先,師資力量不足。像北京電影學院、中國傳媒大學、中國美院等這些辦學時間長、專業基礎扎實、師資力量雄厚的頂級院校畢竟是少數,由于大多數院校的動畫專業開辦時間短,大部分的動畫專業教師往往是東拼西湊,靠其他相關專業(美術、計算機)轉型而來。真正科班出門、對動畫創作深入了解的動畫老師鳳毛麟角。另外,為了要達到教學評估中關于教師學歷比例、職稱結構等要求,高校在引進人才時將學歷、職稱作為應聘人員的資格審核條件之一,只招聘博士研究生,而據了解,目前國內設有動畫專業博士生的學校只有中國傳媒大學一所,每年招收的學生只是個位數,根本無法達到高校的招聘需求。高校在引進人才時,忽略了該專業的特殊性,動畫是一門動手實踐性極強的專業,相對于職稱、學歷更需要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實踐經驗,真正參與過動畫項目制作的人才。
其次,教學過程是圍繞學生而展開,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因此生源情況也是很重要的。在中國進入大學學習動畫專業的學生基本上都是藝術類考生,在進行美術統招考試時,往往只是考素描與色彩,但動畫這門專業格外需要學生的速寫、默寫、創作等能力,可在美術招生考試中卻忽略了這些專業特殊性,以至于最終入學的學生基本功并不扎實。此外,部分學生文化課成績偏低,為了能進入大學混個文憑,往往在考前臨時抱佛腳,通過二三個月的突擊訓練,而取得了藝考的通行證。目前,這部分學生并不占少數,但其藝術素養偏低、進入大學后學習目的不明確,對于動畫專業興趣也不濃厚,單純為了文憑,畢業后的就業情況不容樂觀。
第三,學校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場所,教學環境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包括硬件設備與軟件環境。少數知名學府具有出色的硬件條件,如教學場所寬裕、儀器設備先進、教材資料豐富,能夠充分滿足教師、學生的教、學、研的使用;大部分學校雖然配備基本的硬件設施,能滿足正常的使用,但仍存在設備陳舊老化、教學場地少、理論教材缺乏等問題;還有部分學校連最基本的線拍、動檢、非線編輯設備都沒有,單靠幾間畫室、機房,就開設了動畫相關專業,可想而知,在這種環境中學生怎么可能進行創作、實踐呢?此外,很多高校對于動畫專業的培養目標也是大同小異,都號稱要培養“藝術與技術相結合”、“原創性”、“復合型”人才,而在現有的生源情況、師資條件、教學設施基礎上,絕大部分學校很難完成這個目標。
3總結與思考
我國高校的動畫教育在短短二十年中,不論是從規模還是數量上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確實是為社會輸送了很多人才,這點值得我們肯定。但也仍存在很多問題,需要我們引起重視。針對本文中談論的種種問題,筆者認為不論是師資、生源、還是學校的專業建設方面都應該考慮到動畫專業的特殊性——實踐性強。如:積極展開產學相結合,放低學歷職稱要求,多引進些具有實戰經驗的企業人員,也可派遣高校教師到國內外知名大學進修,或者深入到企業內部頂崗實踐。加強高校與企業的密切合作,增強有效對接,采取類似定向培養、訂單培養等模式,使高校畢業的人才符合企業要求、滿足中國動畫產業的需求。
參考文獻:
[1] 李振宇.關于當前我國動畫教育模式的思考[J].內江科技,2009(07).
[2] 李振宇.高校動畫專業教學的現狀與對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