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體,已經成為高校的一個特殊群體,并且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和利益趨同性。他們中的部分學生存在著較強的自卑感和閉鎖心理,人際關系方面非常敏感、焦慮、抑郁、情緒波動幅度大及心理負擔重等。因此,學校在給他們教育和資助的同時,建立健全多渠道幫困機制,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促進該群體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協調發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近年來,隨著高校擴招進程的加快以及社會結構的不斷優化,較高的教育成本使許多農村甚至城市家庭當中出現了一些相對貧困化的現象,由此產生了高校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群體,這個群體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和利益趨同性,這些學生普遍存在著一些諸如自卑、焦慮、抑郁等學生心理問題,使高校校園暗藏危機。因此,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和管理者,針對經濟困難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引發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提出有目的可行的幫扶教育和資助對策,對解決該群體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化解校園危機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1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體的心理現狀
(1)自卑心理。自卑心理產生的原因主要來自經濟壓力和學習壓力兩個方面。在日常生活及與同學們的交往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體都會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思想斗爭和對過去生活和人生經驗的質疑。他們自尊心比較脆弱,自慚形穢,不敢在校園文化活動中積極表現和張揚自己的個性,從而影響了他們人際交往能力的提高。(2)情緒壓抑。主要表現為有焦慮感,內心感到恐懼,時不時的緊張不安,做事羞怯膽小、靦腆,不喜歡與人交往,自我封閉、抑郁寡歡,對別人充滿敵意,有過度的負罪感,并且會失眠,從而神經過敏、脾氣暴躁,無法與別人和睦相處。(3)依賴心理。有些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因為生活或學習原因,缺乏自立自強的拼搏精神,缺乏主動克服并戰勝困難的精神,過分依賴學校和社會給予的資助,并在心理上也非常坦然地接受學校和社會的資助,在他們看來,這些是理所當然的,缺乏一種心存感激、回饋社會的心態。(4)對社會認同度較差。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群體在認知貧困成因時很多會歸因于社會的不公平。這些學生因家庭經濟困難,在處理個人、社會和他人關系上,以個人利益得失為尺度,在行為上有很強的非社會性和極度排他性,社會認同度較差。
2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體的心理健康問題成因分析
(1)家庭經濟困難。家庭經濟困難是形成經濟困難學生群體心理障礙的主要原因。許多經濟困難學生來自老、少、邊、窮的農村地區,家里經濟收入很少,他們要為每年的學雜費、住宿費的繳納而焦慮、緊張。此外,在日常生活中,同學間在吃穿用上有意或無意地攀比,會導致他們心理自卑,覺得低人一等。(2)環境壓力。由于市場經濟出現多元化,貧富差距日漸擴大,社會上拜金的思潮的萌動,很多崇尚物質利益至上,他們不愛勞動,愛炫富,不珍惜,愛揮霍,甚至不屑和鄙視貧困的生活。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在學校也偶有受到歧視的現象,心中承受一定的輿論壓力,從而導致部分家境困難的學生心理出現亞健康的狀態。(3)擇業、就業壓力。當今擇業和就業形勢十分嚴峻,“鐵飯碗”時代早已不復存在。無論是一般學生還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都會感到前所未有的就業壓力。由于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比較急于擺脫家庭貧困的生活現狀,對工作獲得的渴求更加迫切,加之認為自己不具備經濟實力和社會背景,缺乏能力鍛煉,在嚴峻的就業壓力面前,面對就業受挫時更容易患得患失,出現各種心理問題。(4)生活閉塞,社交面窄。家庭經濟困難群體心里比較自卑、敏感多慮,往往不善言談和交往,在交往受到挫折時,往往不是選擇離群索居,鼓勵自己,掩飾自己內心的痛苦,就是躲避現實,將注意力由人際交往轉向虛幻的網絡世界。但在現實的生活中,家庭貧困使得家庭與外界的往來受到諸多因素限制,生長在這樣家庭的學生便自覺不自覺地拒絕與外界進行良好的人際交往,這就會使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堵塞。
3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體的教育措施
造成高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因而,究其原因,做好家庭困難學生心理工作,更好地給予他們幫扶和資助,需要不斷研究新的方法,多層次、多渠道加以解決。(1)學生自我調試層面。1)正確的自我定位。自我認知是自己對自己的一種客觀評價。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體應力爭做到實事求是、客觀地肯定自己,盡量避免自我挫傷,影響自己的積極性。要確定適度的人生目標和抱負水平,樹立遠大目標時,要分解成中期、近期和當前的各種子目標,要按計劃,分步驟,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2)樹立正確的貧困觀。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群體應對貧困要有一個清醒而正確的認識,不必為此而感到自卑和內疚,也不要怨天尤人,真正的貧困不是家庭經濟的貧困,而是知識的無知和匱乏。同時,可以將貧窮看作是人生一筆不可多得的磨練和財富。(2)學校教育管理者層面。1)拓寬渠道,建立多元的資助體系。加大經濟幫扶力度是加強解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群體心理健康問題的基礎和前提。因此,應該拓寬社會資助渠道,倡導全社會去關心關愛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近些年來,國家和高校制定和出臺了一系列的資助政策,已經形成了“獎、勤、助 、貸、補 ”的相對完善的資助體系,要繼續貫徹并加強完善國家和學校的助學貸款工作,提供相應的勤工助學崗位,從而緩解貧困生的經濟壓力和心理壓力。同時,社會各界也應加大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關愛和資助力度,努力探索非政府組織和社會各種團體參與高校貧困生資助體系的建設和完善。2)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咨詢制度。高校要大力推進對家庭困難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規范化和科學化,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到教學和管理體系中,以課堂教學和課外輔導為主要方式,形成課內與課外、指導與教育、自助與咨詢緊密聯系的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網絡和體系。要積極開展多種心理咨詢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通過心理咨詢室咨詢、網絡咨詢、電話咨詢等方式,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性與針對性的有機結合,使學生自我意識得到極大的強化,情緒調控能力得到較大改善,身心健康得到良好發展。3)加強對貧困生的育人教育。關注家庭經濟苦難學生,不僅要給予他們物質上的資助,更要關注他們的內心世界和精神層面,增強他們敢于面對困難、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決心。貧困生也要轉變觀念,克服依賴家庭、學校和社會心理,積極參加學校的勤工助學崗位和社會實踐活動及學校組織的各項活動,通過參加活動,相信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會有回報。4)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高校應構建一個包括校園文化建設、思想道德教育和經濟資助體系在內的綜合性全方位的教育環境。在給予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群體經濟幫助的同時,給予他們更多的人文關懷。加強班級、寢室的文化和情感建設,培養學生之間情同手足的情感,相互理解與溝通,通過集體的溫暖化解貧困生的不良情緒。使經濟困難學生敢于敞開心扉,與人交流,積極參加活動,從而生走出自己的小圈,走進集體的大圈,從而消除自卑、壓抑、焦慮、抑郁、排斥社會等各種不良心理狀態。
參考文獻:
[1] 鄭杭生.中國社會結構變化趨勢研究[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2003.
[2] 余文盛.對高校貧困生結構性貧困問題歸因分析[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5(5).
[3] 謝桂陽,程剛.高校貧困生的個性特征及心理健康狀況[J].心理科學,2002(5).
[4] 王華東.高校貧困生中的心理貧困問題分析研究[J].社會心理科學,2005(10).
作者簡介:劉海波(1983—),山東安丘人,福建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思政助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