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擁有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古老東方國度,非物質文化遺產形式多樣,內容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面臨的嚴峻挑 戰,學會結合國情,借鑒經驗,探索出一條保護和弘揚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道路。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
非物質文化是古代中國人勤勞、智慧、創造的結晶,也是中國各族各地區文明交融匯合的產物。高峰佚起、美不勝收的非物質文化創造了燦爛輝煌的古代文明,然而在新社會變革的今天,延傳至今的非物質文化已經歷盡滄桑,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以不可忽視的速度衰落,潛伏著滅絕的危機。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我們不能再坐以待斃了,我們要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道路。
1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
1.1定義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各個群體和團體隨著其所處環境、與自然界的相互關系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不斷使這種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創新,同時使他們自己具有一種認同感和歷史感,從而促進了文化多樣性和激發人類的創造力。
1.2范圍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范圍包括:口頭傳統以及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傳統表演藝術(含戲曲、音樂、舞蹈、曲藝、雜技等);民俗活動、禮儀、節慶;有關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間傳統知識和實踐;傳統手工藝技能;與上述表現形式相關的文化空間。
1.3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特征
(1)總類繁多,總量豐富;(2)區域特色鮮明,分布相對集中;(3)能反映當地歷史文化,藝術文化價值高;(4)流動變化頻繁,動態變化發展。
2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面臨的挑戰
長期以來中國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取得了較好的成績,相應阻止了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消失殆盡的步伐。但我國幅員遼闊,非物質文化遺產分布不均,在管理保護方面仍存在許多差距和不足。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面臨著巨大的挑戰。
(1)種類數量消亡速度快。先人在傳承方面講究時代祖傳、師徒相傳、口口相傳,在新世紀發展的今天,這些傳承方式逐漸凸顯它們自身特有的缺陷,出現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中傳統技藝因人而存、人亡則藝絕的局面,無人繼承讓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失傳了;此外從目前來看,絕大多數的文化傳人年齡都偏大,吸引的年輕人不多,一些靠口頭和行為傳承的技藝、風俗和禮儀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線,特色技藝和民俗早已失去了以往的輝煌,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2)傳承意識尚未形成一個系統。現在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藝人絕大部分是老一輩觀念比較落后的老人,他們對政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政策了解不多,思想顧慮重重,不能將技藝發揚光大;在物質時代的今天,人們商業意識觀念太重,在利益驅使下,從中獲取高利益,過度開發,破壞毀滅文化資源原貌,還有任意改變傳統藝術的內涵以迎合時尚,嚴重扭曲損害遺產意蘊。
(3)保護措施法規匱乏。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商業化的浪潮下,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在國外遭搶奪的現象不斷涌現,文化權益受到侵害;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確立、建檔、保護、宣傳、傳承和振興的措施不完善,法律法規涉及要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全面,存在一定的紕漏。
3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建議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無形的文化資本,代表著人類文化遺產的精神高度。它是國家民族文化實力的重要資源和武庫,是民族精神、民族情感、民族歷史、民族個性、民族氣質、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有機組成和重要表征。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是文化發展、強根固本、打下文化創新基石的必由之路。
(1)加強關于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工作。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并非不能對其進行合理的開發和利用,而是由于時代的發展變遷以及自身特點等因素,淡出人們的視野,以至于到了無人問津甚至無人知曉的程度。因此我們要加強關于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工作,科學地運用歷史資料,實地考察等方式挖掘、鑒定、確認被潛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而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被流失。
(2)制定出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政策法規,形成相應的傳承 保護的法律體系,讓工作制度化。相比發達國家,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工作起步較晚,雖然現在已經出臺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等法律法規,但是立法仍然相對比較滯后,法律管理體系不健全。要不斷發現新問題,提出新思路,想出新辦法,集思廣義,學習借鑒國內外傳承保護工作的先進經驗,為制定正確有效的傳承保護體系提供有益幫助,減少制止非物質文化遺產被搶奪現象的發生。
(3)統一思想,建立傳承機制,吸引廣大人民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非物質的、無形的,它依附于人的身體而存在。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無形文化必須有繼承才能得以傳承發展。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關鍵要對無形文化持有人(老藝人等)進行保護。建議設立民間藝人(藝術家)傳承管理辦法,強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激勵機制。鼓勵和支持他們帶徒、講習、表演和整理出版藝術成果,通過多種形式開展傳承人培養,吸引廣大人民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后繼有人,脈脈相傳。
(4)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發揚優秀文化。歷經滄桑歲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受社會條件、經濟形態、生產關系、生活習慣及思想觀念的局限,在其萌芽、發展、繁盛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著精華和糟粕。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許多歷史街區、古鎮、古村落,古文化正遭遇著被忽視、甚至被毀滅的命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保護已刻不容緩。我們知道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祖先留給人類的共同財富,發掘它、傳承它、保護它不但體現著現代人類對于自己祖先的尊重,也更體現著對于我們自己歷史的善待。令人欣慰的是我們已經有意識地去保護我們的文明,政府也在2006年將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定為我國的“文化遺產日”,相信在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們會把中華民族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