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系2013年度湖北工程學院科研項目,項目名稱:云夢皮影音樂研究,項目編號:r2013014
摘要:皮影戲匯集了民間歌舞、民間說唱、器樂、戲曲和雜技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不同地區的皮影戲唱腔與當地戲曲相互影響,使得皮影戲音樂風格富有當地地方色彩。皮影戲至今仍然流傳于城市與農村人們的生活中。湖北省云夢縣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以及特殊的地理環境,云夢皮影戲則是當地民間藝術文化的代表,云夢皮影戲彰顯著濃厚的湖北地方色彩,在當地鄉俗禮儀中起著重要表揚作用,云夢皮影戲作為當地人民酬神還愿的工具,有著獨特的社會文化功能。
關鍵詞:云夢縣;皮影戲;皮影人物
皮影戲又稱為燈影戲、紙影戲和照條兒等,是由演員操作紙質和皮質的動物、人物、器具等,以燈光照射后投影于幕布上,并配有音樂和唱腔的一種民間戲曲。皮影戲匯集了民間歌舞、民間說唱、器樂、戲曲和雜技等多種藝術表現形式,與當地民間戲曲相互影響,已經有了上千年的發展歷史。至今,皮影戲已經擁有了上千種劇目和曲調,皮影戲以嗩吶和梆子為主要演奏樂器,其音樂風格相當富有地方色彩。因此,皮影戲有著明顯的民族特色和藝術體系,經過上千年的發展而經久不衰,是城鄉人們最喜愛的民間地方戲曲,也是民間民俗文化的載體之一。皮影戲中包含了大量的人文知識、社會知識和生產知識,同時擁有悠久的歷史知識和民俗文化知識。皮影戲中大量的唱古劇目表述的都是古代豪杰、英雄、文臣和神仙等,使觀看皮影戲的人們對歷史文化有了深入了解。皮影戲起源于民間多種文化交流的表演,在城鄉人民生活娛樂中的地位十分關鍵,皮影戲記錄了我國勞動人民生活的艱辛苦難,并且通過不同的劇目和唱腔反映出歷史、民俗、地域和語言文化,由此,皮影戲可以說是反映中國文化的一面鏡子。
1皮影戲的起源
兩千多年前,在西漢發生了一個美麗的故事:當時,漢武帝的妃子李夫人由于身患疾病,不久便去世了。漢武帝十分想念李夫人,由于悲傷過度而終日神情恍惚,也不在費心于朝政。某日,西漢大臣李少翁出門,正巧遇見一個男孩在玩布娃娃,布娃娃倒映在地上的影子栩栩如生,此刻,李少翁內心有了一個想法,他用棉布裁剪成李夫人的形象,并涂上李夫人衣服的顏色,在手和腳的地方綁上木桿,晚上請漢武帝坐到帳中觀看其倒影表演。看罷,漢武帝對這個剪影愛不釋手,它也成為了漢武帝對李夫人感情的寄托。這個來源于西漢的傳說據說就是我國皮影戲的起源。建國之后,皮影戲逐漸淡出了人們關注的視野,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我們對于民間藝術的忽視,而且,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皮影戲的視聽效果已經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實際需求。如果想將這有著上千年歷史的皮影藝術傳承下去,必須對其內涵有著深入的了解。
2云夢皮影戲伴奏音樂解析
云夢皮影戲音樂包括了唱腔音樂、打擊音樂、嗩吶伴奏音樂和幫腔音樂等。其中,嗩吶伴奏音樂和打擊音樂都屬于皮影戲的伴奏音樂范圍。云夢皮影戲的樂隊主要由嗩吶音樂和打擊音樂組成,它們各自承擔了不同的音樂伴奏任務,樂隊由五個人組成,樂器主要包括八件,分別是小鑼、大鑼、馬鑼、書鼓、板鼓、手板、大拔、嗩吶。至今,皮影戲的嗩吶伴奏漸漸演變成人聲伴唱,其原因是當樂隊班子無法湊齊時,吹嗩吶的師傅沒有到場,可以由其他師傅進行人聲演唱來代替嗩吶。一般情況下,戲班子里必須有兩個唱師,當一個沒有到場時,另一個可以演唱這些角色。但是,如果打擊樂器師傅沒有到場的話,皮影戲根本無法演出,因此,打擊樂器在皮影戲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幫腔音樂在云夢皮影戲中的所占比例較大,戲班子稱其為“互和音”,主要由樂隊中不負責操作剪影人物的演員擔任。幫腔音樂主要所指為嗩吶伴奏音樂,通常用“啊、呀、哎、哈”等字來幫著演唱。嗩吶幫腔音樂在唱腔音樂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既起著幫腔演唱的作用,又起著過門間奏的作用。在演唱中,只有第三句需要用鑼鼓,第一、第二、第四句演唱都需要嗩吶幫腔和打擊音樂相稱。云夢皮影戲的音樂幫腔旋律相對來說比較固定,當皮影戲的劇情需要某種音樂來烘托氣氛時,也可以用嗩吶吹奏各種曲牌。
3云夢皮影人物造型的藝術風格
(1)人物造型的平面化。云夢皮影戲中的人物造型大部分都是平面化的,對于皮影人物的設計來說,通常情況下采用的都是側身五分臉、側身七分臉的設計方式,由于皮影人物只能在幕布的一側上下左右運動,而不能向前或向后移動,因此不能采用全臉設計的方式。在云夢皮影人物中,上身與雙臂的比例偏長,由此可以使人物靈活運動,達到一定的娛樂性。云夢皮影的人物始終處于動態運動中,側面設計的任務形象能夠完全滿足需求,人物四肢活動自由。皮影戲中的人物表情能夠切實反映出人物的性格,因此,皮影人物面部表情的設計也是各不相同,有些人物形象簡單,一雙大眼睛,一個嬌小的鼻子和一個弧線型的臉蛋;還有一些皮影人物的面部表情十分細致,瞳孔、睫毛、眉毛都描繪的惟妙惟肖。(2)人物造型的藝術化。云夢皮影的人物造型主要采用的是抽象與現實相結合的方法,人物的形象裝束、面部表情都夸張詼諧、生動形象,人物裝束多采用鏤空的手法進行繪制,色彩簡單、內容豐富。皮影人物在燈光的照射下,給人的視覺效果十分明亮艷麗。(3)人物造型的戲劇化。云夢皮影人物通常由頭部、上身、雙臂、下身、雙腿和雙手組成,人物關節以木桿拴住,經過演員的操作使其進行生動的表演。皮影人物通常雙臂和上身較長,方便演員的操作表演,其效果也較好。云夢皮影人物造型是按照戲劇中的“生、旦、凈、末、丑”設計的,人物臉譜和裝束來源于民間戲劇表演。(4)人物造型的地域化。我國國土面積遼闊,皮影藝術分布于各個省市、自治區。經過長期的發展形成了不同風格、各具特色的皮影藝術流派。皮影藝術主要流傳于湖北、湖南、陜西和四川等地的城鄉地區。不同地區的皮影藝術在人物造型上也各有不同。其中,以湖北省云夢縣為代表的皮影人物造型單純質樸,又富有表現性,人物面部制作精致細巧,整體輪廓富有較強韻味和動態性,人物裝束又以鏤空制作為主,從而達到相互襯托、虛實相生的人物效果。
4結論
綜上所述,本文對湖北省云夢縣皮影藝術進行了深入研究,云夢皮影流傳于湖北省鄉間村落,常見于民俗禮儀等,筆者在對云夢皮影戲伴奏音樂進行了解析基礎上,對云夢皮影人物的文化內涵做了較深探究,具有一定的理論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謝秀敏.鄉土音樂的保護與傳承——以襄陽保康黑暗傳、皮影戲為例[J].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13(03):3033.
[2] 任愛蓮,景巖.淺論燈盞頭碗碗腔皮影戲音樂的藝術特征[J].大眾文藝,2012(06):194.
[3] 王暉.青海地方皮影戲的音樂形態及其他[J].大眾文藝,2012(16):185186.
[4] 高赟.浙江海寧“皮影戲”音樂唱腔源流考[J].戲曲藝術,2009(02):5258.
[5] 王偉麗.隴東道情皮影戲的音樂特點[J].西北成人教育學報,2010(02):2021.
作者簡介:張艷(1979—),女,湖北潛江人,湖北工程學院音樂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民族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