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低碳引領環保時尚, 發揮美術教學的育人功能。把低碳概念融入美術課堂教學,影響學生的生活,使之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低碳生活,對于我們大家來說,更是一種態度,而不是能力。如能將這一教育理念貫穿到美術課堂教學中,重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體現了環境保護意識、節能意識,關注了學生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美術教學;低碳理念;環保意識
“今天你‘低碳’了嗎?”“低碳”的內涵已經延展到了社會各個層面:低碳社會、低碳經濟、低碳消費、低碳生活、低碳城市等等。如能將這一教育理念貫穿到美術課堂教學中,重視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育養成,體現了環境保護意識、節能意識,關注了學生的健康成長。把低碳概念融入美術課堂教學,影響學生的生活,使之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低碳生活,對于我們大家來說,更是一種態度,而不是能力,我們應該積極提倡去實踐低碳生活,從自己身邊、從生活、教學點滴小事做起。那么低碳生活與美術教學又有著怎樣的聯系呢?美術教學與低碳、環保有著一種重要的聯系,因為它始終以自然環境、人文環境以及環境中的人和事作為自己關注的對象和創作之源。美術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具有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特點和優勢。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美術教育在提高與完善人的素質方面所具有的獨特作用。新的美術課程標準中提到:“美術課程能陶冶學生的高尚情操,提高審美能力,增強對自然和生活的熱愛及責任感,并培養他們尊重和保護自然環境的態度以及創造美好生活的愿望與能力。”以下是筆者的一些做法和想法:
1在學校美術教育中創造環保氛圍,樹立低碳意識
良好的校園環境可以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校園的綠化、文化長廊的建設、教室環境的美化,都在學校環境教育中起到一定作用,教師應竭力創造一個正常的有建設性的學習環境。使學生的環境意識和環境行為與他們所處的環境有著密切聯系。通過手抄報,黑板報等形式營造環保氛圍,學生徜徉在優美的環境里,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綠色環保意識,讓學生形成一種關注生存空間,保護地球,愛護美好家園的社會公德意識。利用優美校園環境和田園風光,開設室外寫生課,使學生對自然景物產生濃厚的興趣,培養學生觀察力、想象力,從而樹立環保低碳參與意識。
2創作環保作品,傳播綠色理念
面對我們的唯一家園地球,“低碳”生活反映的正是我們大家的社會責任感。我們要引領學生宣傳低碳環保理念。在環保美術創作中,應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產生思考的欲望。如教師可引導學生先調查、了解學校、家庭、社區、工廠等用水、節水情況,了解臨近水域污染狀況,通過討論提出合理的改善水質的方法、建議和意見,鼓勵學生用贊美之筆畫出人們在愛水、節水、護水的過程中新人新事,用警示之筆反映現存嚴重污染現象和浪費水的人與事,引領學生用畫筆宣傳低碳。學生在創作低碳題材畫的同時也就是思考如何保護自然環境的過程,同時增強了學生的低碳環保意識,也起到感染他人的教育作用。下面是學生創作的環保美術作品實例:《珍惜生命之源》是根據國家節水標志創作的一幅作品,畫面上一個醒目的水龍頭中流淌出一個個歡快的小水滴,水滴中是一幅幅愛水、節水、護水的生動畫面,畫面下方是一只大手,它既托住了這些水滴,又像一條蜿蜒的河流,象征滴水匯成江河。
3利用廢舊棄物灌輸低碳意識,進行美術創作
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生活中廢棄物越來越多,品種也越來越多,而這里有許多可以成為我們美術教學和創作的材料。
新課程標準中的“設計·應用”學習領域,強調用塑料瓶、廢舊織物、廢包裝袋等媒材,進行設計制作。這就要求我們美術教師,在教學中,讓學生因地取材,利用廢品,制作一些工藝作品。讓學生明白通過自己的雙手,我們既可尋找和收集制作材料,又可用一種特殊的方式處理現代生活中的垃圾,還有利于環境保護,改善生活環境,減少污染。課前讓學生收集廢紙盒、易拉罐、空飲料瓶、果殼等日常生活廢棄物品作為美術學習的材料,不但進一步提高學生環保意識和養成節約資源的良好習慣,還能增強他們的創造性能力,生活中豐富的材料能有效激發孩子的創造靈感。生活中的廢棄材料大部分還是比較好操作的,如碎蛋殼拼貼,讓學生準備一張深色的卡紙和一瓶常用的白膠,我們就可以拼貼美麗的圖畫,也可以用蛋殼設計立體造型等,學生會被自己的成就所感動。只要我們用低碳眼光看生活中所有的廢品都搖身一變就成美術作品,什么易拉罐、火柴棒、純凈水瓶 、鉛筆頭、鋼鐵、牛奶袋、樹根、鉛絲、電線、樹葉、毛線、壞鼠標、報紙等等,經過我們藝術性的設計之后,使這些色彩豐富、材質肌理獨特的材料按自己的構思加工成藝術品,把廢棄物變成獨特的工藝品,裝飾美化生活,變廢為寶,煥發出新的藝術生命。
4美術與其他學科課程結合開展以低碳為目的的綜合探究活動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經說:“自然,美麗的城郊、馥郁的山谷、凸凹起伏的原野,薔薇色的春天和金黃色的秋天,難道這不是我們的教師嗎?……我深信美麗的風景,在青年氣質的發展上所具有的那種巨大的影響,教師的影響是很難和它競爭的。”我們可以聯系語文、政治、歷史、地理等相關學科開展調查“美術與環境”“未來能源”“節約型社會”之類的研究性課題活動,從歷史文化傳承,地理環境等方面進行考察,用文字、圖像的形式記錄調查結果,再進行藝術的創作。用宣傳招貼畫、行為藝術等形式,參與低碳和環保宣傳,學生通過自主參考,親身體驗到低碳并不是少數人、少數機構的事情,而是必須動員全體公眾都來參與的偉大事業。
5注意把握灌輸低碳理念尺度,促進學生的情感發展
在美術教學中滲透環境教育應該是恰當的、有機的,不能生搬硬套。在日常的美術教學中,有機結合各種具體的美術知識,向學生傳授有關低碳理念。美術教育畢竟不是思想品德課和單純的低碳教育課,它是通過人的情感的感發,讓其個性情感得到表現和升華,低碳教育僅僅是美術教學中的一個方面,是在傳授美術知識的同時滲透這種教育。借助于美術教育的情感體驗機制,避免了單純環境教育的概念性、復雜性,也可以克服道德說教僅僅是人“知”,不能把道德內容化到心靈深處去的缺陷,從而使得人從內心真誠地、自發地實現道德的善。而且把低碳教育的時間花的太長,就可能完不成其他的教學任務。所以在美術課中應把握準低碳教育的時機和時間的長短,不應喧賓奪主。
美術教育家尹少淳說過:“美術是最具有人性意味和最具綜合性質的人類活動之一。”讓美術教育插上低碳意識的翅膀,通過課堂教學和學生的美術實踐活動,學生更能直觀地、形象地、具體地、潛移默化地得到一種由完全說教所無法感知的教育。它通過形象化的語言、形象化的動態、形象化的思想,向學生傳遞節能、低碳的信息和重要性,無疑比來自于語言的說教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促進學生行為完善,取得從我做起的共識。使得學生從小就樹立起環境保護的觀念,逐步形成一個良好的社會風尚。讓我們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從愛護身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做起,用畫筆和行動為我們的家園盡一份力、添一片綠!
參考文獻:
[1] 侯令.美術教育和人文精神的涵養[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2] 冉圣宏,文宏為.基礎教育新概念:環境教育[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3] 徐輝,祝懷新.國際環境教育的理論與實踐[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 鄭海英.如何在美術活動中滲透環境教育.
[5] 余文森,吳剛平.新課程的深化與反思[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6]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美術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7] 王冬樺.人類與環境——環境教育概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作者簡介:王小梅(1976—),女,從事美術教學及研究相關專業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