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的流動,是我們通過不同的節奏處理,重量和強度的變換,和諧共鳴的調整等等特定方式活動而實現的。音樂表達不是無目的的行為,有節奏的肢體行為帶有敘述性,這是人生來就有的本能,通過專業訓練,神經學家能夠通過評估肢體的應激性節奏和協調程度來判斷大腦的健康程度,因此音樂治療學在精神治療領域有著特殊的意義。
心理和生理的健康,和音樂有著本能的聯系。不健康的精神和肢體,會影響心理、動作姿態等的和諧性和一致性。挪威音樂學家羅爾·布約克沃爾德(JonRoar Bjorkvold,1992)指出,從人體運動的節奏規律可以反映出人體從出生到衰老的各個生命階段的健康狀況。這種運動的節奏規律,體現在音樂的節奏變化與和諧和共鳴上,同時這種節奏規律顯示了人類社會交往的活力和健康性。思維模式的固化,情緒的分裂和心態焦慮的行為方式則總是非音樂性的和不健康的。
音樂治療分為幾大領域,例如音樂教育領域,心理治療領域和醫學領域。其中心理治療領域以基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的心理動力學派音樂治療為典型代表。
1心理動力學派理論
心理動力學派的理論基礎,是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精神分析”理論,簡言之是闡述人的精神活動,包括欲望、沖動、思維,幻想、判斷、決定、情感等等、會在不同的意識層次里發生和進行。
精神分析理論不是傳統的學院心理學,而是在精神病治療實踐中產生的。在實踐中研究并治療失常人群,例如變態行為、人格失常等問題。精神分析不是采取有控制的實驗室實驗法,而是運用臨床觀察法。從精神分析的特點可知,該理論與心理咨詢與治療有著密切的關系,它既是心理咨詢的一個重要理論,又給心理咨詢與治療提供了具體的指導和實施的方法。因此,音樂治療學的萌芽階段,和精神分析理論密不可分。
此后,發展為“客體關系”理論,“自我心理學”理論,到現在的“主體間理論”。治療的焦點也從內因轉移到了外因也就是人際關系。最后認為心理動力研究從病人和心理分析師的主觀世界出發,提出“兩個個體的世界之間的對話的主體間的過程,在治療過程中通過共情和內省得到清晰的現實就是主體間的現實。”(Stolorow,et al.,1987)
2心理動力學派音樂治療理論
心理動力學派的音樂治療手段的出發點也是在理解病患內在世界的表達的前提下,做出適應性的音樂變化,根據不同的現象,通過各種音樂治療手段,例如針對性歌唱,針對性器樂,選擇性音樂,想象式音樂,GIM(音樂引導想象)等等。誠然,非心理動力學派的音樂治療方式也是如此,并不能通過表象來區分。
通常,可以通過一些心理動力理論概念來確定音樂治療的趨向性。以過去影響現在的潛意識系統,對行為、思想和情緒有巨大影響;舊的關系模式重現的移情和反移情,并強調關系在改變的過程中是如何成為中心點的,通過用移情的手段來對治療過程進行改變;改變病人的阻抗狀態,防御狀態是一個主要目的;通過音樂的暗示引發內省,增強自我了解和理解;用中立性的態度和節制的手段,讓病人在治療中不能得到充分滿足;將變態和癥狀的起源解釋為潛意識沖突。
根據這些趨向性,音樂治療表現出的特性是可以引發自由聯想;可以作為精神投射的載體,可以成為自我分裂部分的載體;音樂可以作為興趣轉移的對象;也可以根據欣賞喜好來作為各種情緒的容器或者支撐環境;可以作為反射工具;可以承載移情和反移情內容,以及咨詢者和來訪者主體間的反應。
3典型案例與意義
梅賽德斯·帕夫利切維奇(Mercedes Pavlicevic)在一名婦女患者的治療過程中,發現該婦女時常創造出大量的華麗且極端感傷的曲調,而帕夫利切維奇的直觀感受是這是不真實的音樂表達,這是她對某種“真實”做出的防御,這種直覺比較模糊但強烈。帕夫利切維奇對不真實音樂的厭倦感隨著不斷增加而加持在了音樂治療的音樂反饋當中,并引導其開始發生改變,不再附和該婦女制造的華麗曲調。首先不著痕跡的引入不調和音程(例如大7度音程,增4度音程等等),引入溫和的crossrhythms(例如6/8對她的3/4,2/4對她的6/8),使得曲調逐漸發生變化,并時刻注意對所有行動包括她對這些行動的反應的警覺性。帕夫利切維奇認為這樣可以避免互相妥協的制造一些虛假的華麗音樂,能夠使治療者保持輕松和冷靜的狀態。最終的結果是在有意引導之下,音樂合作變得有力,變得更強,從而逐步被無法預料到的熱情和活力的激蕩充斥并主導著這段互動的音樂創作,使得治療者帕夫利切維奇感到目標即將達成。在治療者和病人相互面對的時候,都是更加真實和完整的自我。
治療師和來訪者之間,并不僅僅是音樂的感覺,這些感覺是由音樂活動引起的,并具有獨特的、非音樂性質的新內容,并且在音樂治療活動結束之后,這部分內容依舊存在。在任何案例中,無論治療師承認與否,來訪者的移情都會影響治療師的行為,以某種方式使之發生偏斜。
最后,音樂治療師要注意什么時候應該支持或駁回對心理動力學概念的應用,我們需要確定音樂治療師不僅把“用音樂工作”作為一種保護,來隱藏治療師自己,或是將差勁的治療工作隱藏在復雜的心理動力學解釋后面,音樂治療師可能只提供給來訪者“音樂家—治療師”,或者“治療師—治療師”,而不是“人—用音樂工作的治療師”,這樣將降低這種關系的質量。
參考文獻:
[1] 梅賽德斯·帕夫利切維奇(英).音樂治療——理論與實踐[M].
[2] 高天.音樂治療學基礎理論.[M].
[3] A Comprehensive Guide to Music Therapy,Wigram, Tony/ Pedersen, Inge Nygaard/ Bonde,Lars Ole[M].
作者簡介:楊樹(1985—),女,山東青島人,青島大學音樂學院助教,畢業于捷克布拉格查理大學教育學院音樂系音樂教育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