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嘗試從社會學角度探討城市公共空間的規劃與設計,選取南京四個城市公共廣場,采用觀察、訪談和調查問卷的方法就市民參與度對廣場的規劃設計進行剖析,從多個角度切入、以個體相互比較和個體內部比較分析城市廣場的現狀。
關鍵詞:公共空間;城市廣場;參與度
0引言
城市公共空間是指在城市中,所有公民可以任意到達的外部環境空間的總和,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代表著一個城市的包容性、公平與人性化的精神意義。隨著我國城市化、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空間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全國各大城市逐漸重視起對城市公共空間的建設,這些城市公共空間在改善城市空間、生態和人文環境的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滿足了市民社會交往活動的需求。在近二十年來,有著“六朝古都”之稱的南京在城市現代化建設流潮中,涌現了大大小小多個公共廣場,隨著2014年第二屆夏季青年奧林匹克運動會的臨近,人們越來越關注南京城市發展的成就與光環,但與此同時,我們更應站在建筑景觀使用情況的角度來剖析城市公共空間發展。本文將就南京公共廣場的市民參與度情況,探討城市公共空間建設的現狀,并就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簡要的解決方法。
1南京公共廣場現狀研究
廣場即經過空間藝術布局、四周建有某些建筑物、構筑物或綠化的開闊空間[1]。從20世紀90年代起,南京的公共廣場經過短短幾十年的發展,從單純的水泥混凝土結構到規劃統一、設施齊全的城市花園,在我國城市廣場建設中樹立典范。筆者從中選取不同類型的四個廣場,包括規劃完整的山西路廣場、處于鬧市中的“口袋廣場”——大行宮人民廣場、依傍莫愁湖公園的和平廣場以及規模宏大的江寧白龍廣場,以此代表不同層次、不同地區的廣場進行類比分析。
山西路廣場是南京商業區環境綜合整治的重點項目,于2000年由市、區兩級政府在原有的西流灣公園和市青少年宮的基礎上建成,有綠地、湖邊長廊水幕音樂噴泉等配套設施,功能分區合理、景觀精細怡人。大行宮人民廣場地處新街口商業圈,北臨總統府,南銜中央飯店,東西南圖、省美術館相伴,四面建筑錯落有致,廣場面積不大,綠化綠卻不低,是鬧市中的一塊靜土。和平廣場緊挨莫愁湖公園,是莫愁湖公園的門戶,為免喧賓奪主,廣場設施、綠化均以簡潔為主,相較其他三個廣場,倒顯得“小家碧玉”。江寧白龍廣場以“鳳凰臺”為中心,是南京最大的市民休閑廣場,廣場風格鮮明,以紅為主色,與濱湖景觀相得益彰,場地如鳳凰形似,飛翔在百家湖畔。
2研究方法與過程
產品使用者的評價更易于反饋設計的合理性,我們把城市廣場視為一種公共產品,調查廣場使用者的評價,探討廣場規劃設計的成功與不足,以此反思城市公共空間的“公共性”。本研究即從公共參與[2]出發,采用觀察、訪談和問卷調查等社會學研究方法,歷時兩個月,針對四個城市公共廣場,對南京市民進行街頭隨機訪談和隨機發放問卷,參與訪談市民100人,發放有效問卷378份。
3調查結果與分析
3.1個體相互比較
比較四個廣場人流量,和平廣場明顯冷清許多。從訪談和問卷情況分析來看,市民一般愿意去距離居民區20分鐘以內步行距離的廣場,并對廣場的配套設施與景觀環境有一定要求。
(1)區位環境影響參與度。從區位環境來看,四個廣場皆臨大道,卻又各具特色。山西路廣場、和平廣場靠近居民區,但和平廣場與居民區有商業街相隔,加之依存于莫愁湖公園,造景稍遜,設施簡潔,吸引力不足。而大行宮人民廣場雖處商圈,但廣場之下為大型賣場,又臨南圖、總統府,行人游客途徑、休憩,人流不遜其他。江寧白龍廣場體積龐大,視野空曠,與和平廣場相比,距居民區路程相近,但因其作為濱湖廣場,環境、造景得以吸引遠近市民至此。
(2)功能設施影響參與度。市民參與度明顯不足的和平廣場,在配套設施上也欠缺活力。山西路廣場與白龍廣場雖氣勢宏大,但在空間功能劃分完整,噴泉、綠地、座椅、遮陽避雨設施,一應俱全,相比之下,和平廣場因綠化率低,在遮陽方面不能滿足市民要求,座椅以方石為主,集聚一方,文化科普廊雖起避雨作用,但占地比例過大,廣場整體規劃不統一,令市民反應在布局上“舒適度不足”,平面構成欠缺優化。而大行宮人民廣場因尺度小,但在綠化造景上優點顯然,花壇灌木層次分明,色彩豐富,同時采用旱噴泉,節省空間。
(3)管理程度影響參與度。在兩個月的調查中,四個廣場的安全與衛生情況基本令人滿意,但管理程度的不同,在廣場各個方面均體現出對市民參與度的影響。除去采用旱噴泉的大行宮人民廣場,在噴泉的管理上,無論是管理周全的山西路廣場與白龍廣場,亦或是小巧簡單的和平廣場,都出現水質渾濁,閑置甚久的情況,因此蚊蟲肆掠,令人煩惱。而大行宮人民廣場卻出現另一種管理上的缺失,廣場南面靠近地下賣場入口,非機動車輛的停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市民進入廣場,卻沒有引起管理方的重視。
3.2個體內部比較
分別比較各個廣場內部的市民參與度,從訪談和問卷情況分析來看,廣場的不同區域因其規劃設計的不同,都在公共參與度上體現出差異。現將分析總結如下:
(1)景觀的可參與度。在這四個廣場中總有幾個令人遺憾的景觀設計,例如山西路廣場的湖心花園,因其安全度和可達性不足導致湖邊座椅使用率低、暴露在烈日下的下層廣場,缺乏樹木遮陽,石座滾燙,空間猶如蒸爐,和平廣場的文化科普廊無人問津,白白浪費空間,大行宮人民廣場不可踐踏的草坪致使游人坐在邊上的地面,這些景觀設計都使一定空間的參與度低。為公共設計的景觀,應是能引導公眾體驗的,并由此萌發更多人參與的空間,即它不僅是可觀賞的物,更應是能與人產生互動的一定范圍,白龍廣場的紅色方框雕塑,形成別具一格的石廊,不僅與廣場整體造景交相輝映,更在人機互動上堪稱典范。
(2)人性化的“公共”。在山西路廣場的調查中,市民普遍反應廣場的照明設施不足,其原因是在廣場設計之初,設計者借鑒國外優秀范例,卻忽視了國人飯后散步的習慣。調查研究的四個廣場在細節設計上都有一定的欠缺,尤其在是考慮老人、兒童和殘疾人的使用上。公共空間的“公共性”確定了其規劃設計應充分考慮所有群體的使用,但就這一方面,我國的公共設計還稍顯稚嫩。湖心花園的防滑處理不足、下層廣場的臺階未考慮兒童與殘疾人的可達性、不能滿足不同數群體的座椅、讓大眾不解的現代雕塑群等,這些都是設計的細微之處,卻能在市民使用中引起長遠的不便。
4總結
城市公共空間以人為主體,規劃設計為人所用,以使用者評價來反思選址、功能分區、設施配套、綠化造景乃至管理體制、人性化考慮等方面的功與過,站在社會學角度,從市民參與度出發研究多主體對公共空間的需求,不僅對城市公共空間規劃設計的發展有一定幫助,更對營造獨具魅力的城市環境有著深刻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徐思淑,周文華.城市設計導論[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1:160.
[2] 趙秀敏,葛堅.城市公共空間規劃與設計中的公眾參與問題[J].城市規劃,2004(1):6972.
作者簡介:歐凡(1993—),女,福建人,本科,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