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人們在審美的過程中,由于各個國家或民族的發展歷史不同或是每個地方的氣候、風俗文化等方面的不同,導致了審美的意識形態產生了一定的差異。本文從時代性和地域性兩個方面分析了人們審美的差異。
關鍵詞:審美;差異分析
對于美的思考是貫穿人類整個歷史的。不同的社會背景,不同的地理自然環境,形成了幾百年以來人對美的不同的欣賞要求,這同時也就會形成不同的審美文化。每個時代都具有其獨特的審美文化。每個時代的生產力水平、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方面的巨大差異,直接導致那個時代的人們對美的追求觀念的改變,每個時代審美文化都有其特有的特色。但是無論時代怎樣變遷,總的來說,審美的時代性與地域性是同時存在且相互依存的。
中國歷史上下漫漫五千年,朝代的無數次變遷導致中國的審美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性。中國地大物博,南北東西跨距很大,少數民族眾多,這也造就了中國審美文化地域性的巨大差異。在以下的文章中,我就將從中國審美的地域性差別出發,循序漸進地分析中國審美的時代性差異。
1中國審美的時代性與地域性
1.1中國審美的地域性差異
我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五十六個民族在這里繁衍生息,而各地自然地理懸殊很大,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也不平衡,因此不同地域在風俗和文化傳統上都有著各自不同的特點。我國的藝術作品浩如煙海,源遠流長,又是如此緊貼生活,廣大的群眾,無論老幼尊卑,無論他們生活在江南還是塞北,都為藝術的魅力所深深折服。在審美發展的長河中,滄海桑田的歷史變遷,各民族的交流與融合,都為民歌的發展帶來新的契機。也因此成就了審美的地域特色。審美的地域性彰顯了不同地域的藝術個性與審美特點。各地域之間密切聯系而又彼此不同,這構成了中國民間獨特的審美資源。
1.2中國審美的時代性差異
不說原始時期,東周時期是一個思想文化大變動,富有創造力的時期。許多的新思潮都從這里始源。而中國審美的發展過程,始終與各個時代中的哲學思想是同步的。其中,中國的量大思想門派: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每一個時代中對審美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都長生了重要的作用,并且,儒家和道家的哲學思想在中國傳統封建社會中的統領地位是的中國審美文化沒有隨著朝代的變遷而產生大的變革,而且是的中國的審美文化保持了其自身特有的民族特征,而生產力水平提高、社會環境的變化,外來的審美文化與新的哲學思想的沖擊從另一個方面推動這中國的審美文化發展,這也使得中國的審美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共同性中的異性。
(1)先秦時期。中國的審美在這個時期才真正意上的獲得理性的概括與反思。在意識形態領域,也是最為活躍的開拓、創造時期,百家蜂起、諸子爭鳴,其中貫穿的一個總思潮、總傾向,便是理性主義,正式它承前啟后,一方面擺脫原始巫術宗教的種種觀念傳統,另一方面開始奠定漢民族文化——心理結構。
“天人合一”的思維模式是這個時期影響重大的思想之一。它認為世間萬物皆有靈,但是這都是建立在以人為中心前提之上的。這一點與古代希臘早期神話中對審美意向有著相似的地方。而另一個重要的思想之一的“和諧原則”則是 這個時期思想的一個總結。孔子認為“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智者東水,仁者樂山”,這些都是“天人合一”思想的運用。儒家的審美思想是先秦的主流之一,孔子的審美核心在于成就“從心所欲而不逾矩”,“與日月合其明,與天地合其德”的圣人境界。孔子之后的孟子、莊子也都對審美闡述了自己的看法。這些看法對后世的甚至至今的審美文化都有著重大的影響。
(2)楚漢時期。當理性精神在北中國節節勝利,從孔子到荀子,從名家到發夾,從銅器到建筑,從詩歌到散文,無論社會的各個方面,都逐漸擺脫巫術宗教的束縛,突破禮儀舊制的時候,南中國由于原始氏族社會結構有更多的保留和殘存,變依舊強有力地保持和發展著絢麗鮮麗的遠古傳統。從《楚辭》到《山海經》,從莊周到“寬柔以教不報無道”的“南方之強”,在意識形態各個領域,仍然彌漫在一片奇異想象和熾烈情感的圖騰——神話世界之中。表現在文藝審美領域,這就是以屈原為代表的楚文化。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這既是屈原的人生追求,也是他的美學要求和藝術追求。他鄙視“委厥美以從俗”的蘭草,表示“不吾知其亦已兮,茍余情其信芳。”屈原獨特的審美境界和審美品味,使他創作出了不同凡俗的藝術作品。他的《離騷》更是開啟了一個時代的審美追求,其騷體也在文學藝術領域獨樹一幟。
其實,漢文化就是楚文化,楚漢不合家。雖然在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方面漢都是城西了秦代的體制,但在意識形態的一些方面,漢依然保留有濃濃的楚文化的味道。項羽被圍“四面楚歌”、劉邦衣錦還鄉唱《大風》這些都可以很好的說明這點。
盡管儒家和經學在漢代生性“厚人倫,美教化”,“懲惡揚善”被規定為從文學到繪畫的廣大藝術領域的現實功利職責。但是漢代的審美藝術并沒有收到儒教思想的束縛。漢代藝術作品經常會出現人制服野獸等類型的題材,這也反映除了當時的藝術審美文化是以人對客觀世界的征服為主題的。
(3)盛唐時期。唐朝的歷史時期是中國古代最為燦爛輝煌的一章。盛唐時期國內相對于歷史上其他的時期顯得相對的安寧、同意,對外則是大肆地開拓疆土。一方面加強了南北方的文化交流,另一方面,中外貿易交通發達。“絲綢之路”引進來的不僅僅是外國的商品,隨之而來的還有異國的禮節、風俗文化以及各種宗教。經濟商貿的繁榮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人們不僅僅滿足與物質,而藝術在這個時期也得到了一次空前古今中外的大交流大融合。人們的審美觀念也隨之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于受到西域地區的影響,興起了浪漫主義的風潮。詩歌以李白為代表,多為表達一種生活的安逸。舉個大家都熟悉的例子,唐朝時期人們不再說嬌小、瘦小的女子美了,而是掀起了一股以胖、豐滿為美的風尚。服飾方面也不像以前那樣的保守刻板,唐朝時期服飾形式多樣化的同時也性感化了。
(4)宋元時期。宋元時期,中國的山水繪畫藝術達到了頂峰,山水畫自古以來就一直存在,但是繪畫的技藝水平一直都不高,沒有實質性的突破。到了中唐前后,隨著社會生活的重要變化和宗教意識的逐漸衰淡,人與景物從深的籠罩下慢慢解放出來,日漸獲得了自己的現實性格。山水樹石,花鳥也當作獨立的審美對象而被抒寫贊頌。宋代達到高峰,什么的興味和美的理想由具體人事、仕女牛馬轉到自然對象,山水花鳥。
(5)明清時期。從《清明上河圖》為例,明清時期的文藝審美文化所看重的是更貼近百姓生活的世俗人情,是一篇篇市井的生活散文,是一幅幅平淡無奇卻五花八門、多彩多姿的社會風習圖畫。這里的審美文化樸實、生活化,更加貼近百姓生活,已經做到審美藝術的平民化、生活化了。
參考文獻:
[1] 斯塔夫里阿諾斯(美).全球通史[M].吳象嬰,梁赤民,董書慧,王昶,譯.北京大學出版社,第7版(修訂版).
[2] 李澤厚.美學三書——美的歷程[M].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3.
[3] 宋志榮.中西美學之間[M].三聯書店,2006.
[4] 樊美筠.中國傳統美學的現代闡述[M].北京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