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族在全國都有分布,其中居住在云南的白族是最集中的。在本次論文里面,我將與大理白族民居建筑為例,剖析白族民居特點及建造技法。文章中簡要交代民族的起源與發展,對環境和氣候進行分析,著重介紹白族民居構架類型和建造工藝,從而了解白族建筑的構造特點及其與自身發展過程中與自然環境相互融合后的地域特色。
關鍵詞:白族民居建筑;結構特點;建造技法
傳說,時候有兄弟兩人,叫做盤古和盤生。在一次出海捕魚時偶然捕獲了龍王太子,龍王因此暴怒,連降七年暴雨,造成洪水泛濫,湮滅了日月,天地瞬間陷入黑暗。兄弟倆殺了龍王自己創造天地,因變得不完整,就用云來補天水來填地,但是天地任然搖晃不穩,于是兄弟兩就搬來四座大山和四只鰲魚頂住天地,天地最終造好后,但是二人卻一同死去。洪水中,有兄妹兩趙玉佩和邰三妹藏在金鼓里躲過災難,結成夫妻,生子繁衍后代,這就是居住在蒼山之下,洱海之邊的大理白族來源的傳說。雖然白族在全國都有分布,但最為集中的確是在云南的大理白族自治州,這里是白族人民最為集中的居住地。這里主要有山地、平壩、河谷三種地形,因為這里屬于高原季風氣候,有干濕季之分而無冬夏之別,除部分河谷地帶和高寒山區外,大部分地區都有四季如春之稱。
大理白族傳統民居結構屬于中國木結構體系,是很具代表性的木骨泥墻式的土木建筑。它基本上傳承了云南漢族傳統民居的特色,又自有發展,把木結構的力學和美學性能發揮的淋漓盡致。在許多過去大戶人家留下來的房屋中,不難發現許多官式與民式結合的影子,這是由于歷史上云南遠離漢封建文化中心,受建房等級制約相對較小而造成的。大理現存很多明代、清代民居,而且保護地很好,如今仍在使用。其中不乏許多封建豪紳與官吏的大宅,結構復雜講究,裝飾精美,構造靈巧;同時在眾多普通民居之中,可以體會到最簡潔的木結構的風采,而且這正是傳統民居結構的精華所在。以下就從不同方面對大理白族傳統民居的結構與構造進行表述與分析。
1大門
大門是白族民居中的重點裝飾之一,她所占地位非 常重要,相當以“臉面”,作為白族民居庭院“龍頭”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白族民居院落入口的“三滴水”門樓,即在物質層面上起到出入開閉、實用安全的作用,又在精神層面上起到彰顯身份地位、經濟實力的作用。她的造型及其講究、復雜,這也彰顯了雕刻工匠的精湛技藝和畫工。透過大門, 我們可以看到主人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也體現了主人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地位。大理民居中,“家”的觀念,院落成為家庭活動的中心,在大理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住屋形式中,注重裝飾成了白族民居建筑的一大特點。作為家庭生活表征開端,門成為民居裝飾的重點?;诓煌奈幕睦恚松匚坏那楦校诿窬拥拇箝T裝飾中顯現出來。“門樓”是民居總入口的標志,常作為不同空間環境的轉換點,它不僅限定了每個建筑空間環境的范圍,而且形成了這個空間的開始以及前一空間環境的終結,白族民居的大門按規模可以分為兩大類:
(1)有廈大門。有廈門歷史悠久,從形式上相對于無廈門,他要復雜些。一般家庭都用“一滴水”的平頭式的簡單結構,于“三滴水”結構為主的則是官宦人家,不僅裝飾華麗,結構也較為復雜。所謂滴水,指的是白族對瓦屋面的稱呼,比如,“三滴水”大門,即由一高兩矮兩層屋面組成,形式與三間牌樓上部的做法較為接近。(2)無廈大門。無廈大門是到清末民國時期才出現的形式,簡潔大方一般商人較喜歡這類形式的大門,顯得莊嚴得體。(3)庭院。庭院有漏角天井和天井之分。漏角天井是指正房或下房兩側較小的庭院;天井是指正房前面的大庭院。(4)房屋。白族民居從布局上也是屬于“一顆印”形式的建筑。根據功能布局,有正房、下房、廂房之分,也就是三個開間兩層樓的結構。正房,一層中間時會客議事廳,兩側次間為臥室,右側是老人居所,左側是新婚夫婦的居所;樓上一般不住人,中間供奉祖先、菩薩、神靈等,兩側次間是儲藏室,儲藏糧食雜物。(5)照壁。與大門相似,在正房或大門之外,按形式可以分為三滴水、獨角、帶窗洞三種。三滴水照壁,只要經濟條件允許的都可以用,而獨角照壁和帶窗洞照壁只有官宦人家才可以用。帶窗洞照壁規格最高,其中,窗洞就是祭祀的神龕,用來祭祀天地神靈。(6)房屋布局。房屋布局有:一坊布局、兩坊布局、三坊一照壁布局、四合五天井布局和六合同春五種。1)一坊布局。也叫獨坊布局,通俗的講只有一間正房和照壁圍合而成,房間里面布局和上面所述的房屋是一致的。2)兩坊布局。兩坊布局,就是一間正房,和一間坐西向東的廂房,其他地方是愛芳捉著照壁或者是圍墻。3)三房一照壁布局。所謂三坊一照壁就是,由正房一間,廂房兩間還有正房對面的照壁圍合而成。4)四合五天井。四合五天井,如其名就是四合院加上五個一大四小天井。一正三廂圍合而成,中間一個大天井,也就是主要的庭院,四方分別有一個小天井。5)六合同春。就指兩個庭院,大多是由前面所述的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組合而成的。
2建筑模數與尺度
與中國大部分地區的傳統民居一樣,大理白族傳統民居在建造中也有相對規范的量度與尺度。這樣的規范是從歷代建房工匠言傳身教,一代一代流傳到今天的,在現在仍運用于民居的建造過程中。大理傳統民居中最常應用的規模計量單位是間架。間是指開間,架是指屋架,或是指上面馱幾根檁條的大梁,也就是代表了進深的長度。有了開間的大小、進深的長短,自然也就決定了一個可使用的結構空間的體量規模,一般稱之為一間。而民居的開間、進深的大小皆以營造尺為度量標準。當地是用清代木工營造尺,1尺≈32厘米(大理地區所用的老尺是37.6厘米)。由于普通民居中極少使用斗栱,即使內外檐中使用部分斗栱構件,也是裝飾性的,因此沒有引用“斗口”概念。由于受木材材料特性及經濟性的制約,民居的開間(檁、枋的長度)、進深(梁的長度)都不可能太大。一般開間為9尺到1丈2左右,如9尺、1丈、1丈1尺6寸、1丈2尺等,即320厘米~390厘米之間為最常用。正房進深相對于開間來說稍大,一般進深為1丈4尺~1丈8尺不等,常用1丈4尺、1丈6尺,即520厘米左右。在漏閣和廂房中,開間與進深都相對要減少,在這里可以體現出院落中房屋的等級劃分。如漏閣開間9尺,進深1丈。以當地工匠楊富泉所繪制的房基平面草圖為例,可以很直觀地看到大理民居一般建房的尺度控制:
一個開間1丈、進深1丈6尺的間架,可獲得約16平方米的標準間的空間體量,在期間安排家具、用具及進行日?;顒油耆珘蛴?,并且可取得較充足的日照。同時由于民居運用木構柱梁結構,空間組合便捷,可以較容易地改變墻體位置而擴大使用空間。所以,大理白族傳統民居用材雖小,但其實用效果卻十分靈活。層高一般為“上七下八”,即上層高七尺,下層高八尺。在地形制約或材料受限時也會靈活變動。前后柱“見尺收分”,即柱高一尺,柱身則向內側傾一分。這樣的做法比較多見,是傳統木構架建筑增強穩定性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之每個柱徑上大下小,更有利于提高木構架整體的抗震性能。
3結構體系分析及材料運用
白族傳統民居與中國傳統民居的結構體系一致,也可分解為承重結構、屋面構造、維護結構以及地基和基礎幾個部分。
3.1承重結構類型
在中國傳統民居中,由于不同地域產生了結構類型差異很大的不同種類,按材料可分為木結構、土石墻結構和竹結構等。其中使用最為廣泛的就數木結構,其歷時也最為悠久,靈活性也最大,是中國傳統民居結構體系的主體,也可以說,中國建筑史是木結構建筑的發展史。按木構件組合方式,可以分為抬梁式、穿斗式、抬梁式、井干式、干闌式等數種。白族傳統民居承重結構屬于抬梁式樓屋系列構架。具體地說,一般的傳統民居的平面組合皆為矩形平面,因此很自然地將其結構體系按間劃分為一榀的、橫向的、由柱及梁組合成的三角形。各榀屋架間搭以縱向的承重檁條,以及聯系用的枋木。檁條上釘上椽條,之上沒有望板,這也是白族廣大民居構造上的一大特色。椽條形成前后兩坡的屋頂構架,如兩山的檁條不出挑,則為硬山;若挑出,則為懸山。民居主進深一般為五檁,因屬地震多發地區各排架皆增加金柱或中柱,同時底層有廈廊或披檐,二層有出挑或吊柱等形式。總的來說,其結構形式較為成熟,構架形態大致統一,各宅用房進深尺寸相近,已經成為了一種適應當地環境的非常成熟的結構形態了。當地的這種構架形式為了適應不同方式的居住活動,在形態上也有變化。比如在正房中,中架常常中柱不落地,擴大了室內空間,提高了使用靈活性。而在山架上則采用多柱落地,外觀與穿斗式屋架相似,這樣大大加強了屋架整體的穩定性,常見的有“五柱落地”、“六柱落地”等。
3.2屋面構造方式
白族傳統民居屋面構造與云南漢族地區傳統民居基本相一致,都屬于筒板瓦屋面。在造型要求和構件復雜程度上都相對較高,不僅擁有豐富的技術含量,而且具有相當水準的藝術價值。屋面靈魂——瓦。建房所用的瓦是用就地取材的陶土燒制加工的青瓦,是最經濟、最方便的選材方式。主要的瓦構件是筒瓦和板瓦,其他還包括勾頭、滴水、燕子瓦、蓑衣瓦、瓦舌等等輔助構件。燒制青瓦的陶土就取自沙溪壩南部、江尾村等地,水灰比為1∶2,通過用牛踩實、拌和、制泥馬、制坯、燒制、晾干等工序,最后制成青瓦。一般一窯燒制的時間大約是15天左右,如日照良好,一天就可曬好,但陰干不宜開裂,所以一般要再過4~5天才可出廠。瓦之間、瓦與屋面之間聯結只用灰漿粘結,并無木望板和掛瓦條。很多民居屋面瓦只是干擺于椽條之上,用其自身的重量相互搭接,構造也很穩定,而且防水性能并不劣于灰漿粘結的瓦面,反而更有優勢,只是在外觀造型上略遜于前者,一般使用在等級較低或剛建成的民居上。在屋面坡度處理上,一般采用的是“五分水”,即短柱高與其柱間梁長度比是1∶2。也有一些屋面采用“四分水”和“六分水”等,但經過多年實際使用的檢驗,“五分水”的升起是最有利于排水的,在視覺效果上,也是當地白族人們最能接受的屋頂外觀坡度。屋面正脊兩端通常起三寸,也就是在三開間的正脊部位兩邊開間的脊檁兩端向上斜升三寸。在大理,常常會做成升起四寸,相對于《營造法式》所規定的“三間升高兩寸”更加提升,使得屋脊在整個傳統民居立面效果的表現上更為傳神,也使得當地民居的白族特色更加顯著。
3.3墻體結構
民居墻體一般為土質墻體,即夯土墻與土坯墻。兩者相比夯土墻由于墻體更為密實,保溫隔熱性能更為優良而多被采用。但是土坯墻施工簡便,周期較短,在許多內墻和相對等級較低的房屋外墻上較多采用。還有在山墻的制作過程中,由于收山部分不易舂打,所以會用土坯磚代替,兩者結合使用。墻體的制作在大理地區因為地理環境的原因,還存在一些細微處的差別:如在大理古城和喜洲等地的白族民居其墻體轉角為了美觀和堅固,采用磚砌包裹,即是所謂的“金包玉”。但在沙溪,這種做法卻不多見,一般只是把轉角處的墻體線腳處理成弧線即可。為了防水和美觀效果,外墻面有些會粉飾涂刷,但大部分民居由于經濟條件制約則沒有采用這種方式。雖然只有土質的本色,但生土建筑感極其強烈,摏墻所用的土就取自大理壩子內。多用的是村莊附近的生土,在大理地區,土質普遍膠性較大,易開裂,所以取土時會故意挖取含沙的部分,這樣就可以增加墻體的粘結性。取土時間最好控制在3,4月份,因為這時的土質不干不濕,粘性適中,而7,8月份土含水量太大,不宜使用。生土取來后,要放置一年以上,目的是讓雨水浸泡一下,土質發酵,增強其粘結性。用當地最簡單、最直觀、又是最有效的檢測辦法來對摏墻所用的土進行土質檢驗,具體方法可歸結為“捏起成團,落地散開”。在墻體加固處理上,當地工匠有自己的一套辦法。如果土質條件優越,粘性好,且含水量較低,在墻體干燥成型后并不易開裂的,最好保持原有生土材質的狀態,不加入其他骨料。可以說,這樣是最完美地把自然材料運用在人工建造過程當中了。如果,土質的含水量過大,在墻體干燥后,極易出現裂縫,造成墻體的結構破壞,嚴重影響房屋的使用壽命。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會采用在取土后,摻加骨料的做法來改善土質。一般可以加入約合整體用土量的1/3的含沙土,進行拌和,這樣可以在不影響土質粘結性的前提下降低含水量,增加土質干燥后的拉緊程度,提高墻體抗裂性。在沙溪一些工藝較落后、經濟不太發達的地區,有些墻體用土中還會摻加如麥稈、玉米稈、卵石、碎瓦塊等骨料,這種方法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但是如果骨料過大或過多,會影響墻體的密實性,降低夯土墻的保溫隔熱、功能,同時對墻體外觀效果也有一定的影響。另外,在夯土墻摏打過程中,在第二板以上,每板層(一般一板高1尺5)都要加進竹筋,竹筋長約一丈,由當地產毛竹壓扁放平即可,工藝簡單、方便易行。夯土墻一般為兩尺寬,在夯實第二板后要進行收分處理,一般是單側由下到上逐漸收進;還有做兩側同時收分的,收分程度也是同柱子一致——“見尺收分”,這樣可以更加增強墻體的穩定性。
3.4基礎與石腳
傳統民居中的基礎主要由地下埋身和地上石腳組成。關于地下埋身傳統做法比較簡單,主要是由當地所產的石材——龍骨石為骨架,填充沙土作為粘結劑,縫隙中再添入小石塊料加固即可。一般埋深50厘米左右,如地質條件較差,可以埋深50~100厘米,之下用素土夯實;寬度大約2尺半到3尺,這樣可以寬于地上的石腳和墻體,增加基礎的穩固程度。相對于地下埋身,地上的石腳的處理則顯得更加考究,工藝也種類繁多,造型上更是千變萬化。從材料的選擇上來看,遵循就地取材的原則,主要用于石腳砌筑的石材有紅砂巖,白沙巖,龍骨石,米花石等等。其中要數龍骨石的質地最好。龍骨石主要成分是形成鐘乳石的碳酸氫鈣,顏色灰白,且有透明感,質地堅硬,不易腐蝕與風化,不溶于水,作為石腳的砌筑材料非常合適。取石后,一般是做粗加工,只打磨一面,并鑿成大小相近的不規則形狀,砌筑時可以直接對邊干砌,也可用灰漿粘結,形成類似冰裂紋的外觀效果,當地稱之為“洞賓紋”。石腳一般也做到兩尺寬,這樣可以與基礎和墻體很好地連接。高度則會受當地地形條件影響有所差異,不過都會有10~15厘米的埋深,與基礎相連。露出高度通常是在30~90厘米之間。由于龍骨石的價格相對昂貴,許多民居中采用的石另一種在大理地區非常見到的石材——紅砂巖。它的成分主要是氧化硅,含沙量大,質地相對較疏松,但質量相對于龍骨石要輕得多,價格也便宜很多(長1.4~2尺的紅砂巖的價格大約為3元/塊;而龍骨石卻要5元)。紅砂巖的質地較疏松,但利于加工,這就在加工費用上面又節省的不少;在砌筑下料時,紅砂巖的石腳磚塊較為規整,可稱作“五面石”,即向內一面不做細加工,石塊的尺寸相對于龍骨石的材料也小得多;砌筑的方式則有一字排開,錯縫搭接的,也有一拐一丁的、兩拐一丁的等等。但由于近幾年政府對山體景區的保護加強,已經禁止再到山上采石,所以現在大多數家庭在蓋新房的時候,會選用龍骨石作為砌筑石腳的首選材料。當然這也與廣大百姓這幾年經濟狀況逐步改善有原因,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于是使用龍骨石這種材料變成了許多普通農戶可以承受的起的材料??傮w來看,大理地區的白族傳統建筑,是一種基于當地實際地理環境和本土材料的基礎之上發展、衍生出來的一種典型的本土建筑風格,這也正是吸引我們前去研究的價值所在,當然研究的目的不是為了復制,正如蔣高宸先生所說的一樣“我們對傳統建筑的研究,目的主要在尋找一種鮮活的精神,而不是在于復活某種僵死的方法”。
參考文獻:
[1] 趙勇,駱中釗,張韻.歷史文化村鎮的保護與發展[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2] 蔣高宸.云南民族住屋文化[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1997.
[3] 中國傳統民居與文化——第二輯[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2.
[4] 中國傳統民居與文化——第三輯[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5.
[5] 劉致平.中國居住建筑簡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0.
[6] 云南省設計院,云南民居編寫組.云南民居[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86.
作者簡介:張春明(1978—),男,云南大理人,講師,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云南少數名族地區區域性民居建筑的復原與再造,高校建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