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日本是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臺風、暴雨、地震、火山、山體滑坡等災害經常侵襲這個島國。歷經災難洗禮的日本積累了大量抗災經驗,形成了相對完備的防災減災體系,有效的應對和緩解了災害造成的傷害。本文針對日本地震相關的防災產品現狀進行梳理,并對其防災設計的最新發展方向進行了分析。用專業的視角為大家呈現出當今日本防災用品設計發展的縮影。
關鍵詞:地震;防災設計;通用設計
日本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主要的自然災害有地震、臺風、暴雨等。每年平均發生有感地震約1300次。從1994年到1998年,全世界共發生6級以上地震454 次,其中日本95 次, 占20.9 %;從1980年到1999年,全世界因自然災害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819億美元,其中日本116億美元,占14.1%,與其只占全世界0.125%的國土面積相比,日本無疑稱得上是“多災多難”的國家。因此,防災減災對于日本國家的長治久安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針對防災減災重任日本主要從三個層面來落實,國家經濟和政策扶持;社會防災抗災硬件設施的全面建設;以及全社會防災減災理論的建立與知識的普及。其中,“社會防災抗災硬件設施建設”和“全社會防災減災理論建立與知識的普及”這兩大層面的具體實施都無不與設計息息相關。日本防災研究會(add)更是將設計師作為提升防災減災成效的重要實施者與研究成果轉化者,為設計師賦予了“使防災減災信息、設備及產品更能夠廣泛推廣、更易于利用、更具有實用價值”的三項使命。旨在通過防災研究與防災設計協力為國民營造更加安心、安全的生存環境。
通過對歷史上地震的震中震后救助救護情況總結,日本防災研究者將地震相關的設計需求歸納為以下八項:1)避難,災民于公園、學校等避難場所避難時二次傷害的避免。2)救援、救護,緊急救援階段的救助及緊急醫治訴求。3)御寒,嚴寒時節震后的御寒。4)防塵,地震發生時,建筑物崩塌產生大量粉塵的防御措施。5)飲食,災后2日內飲食的確保方案。6)照明,電路破壞情況下的照明保障。7)通信,災后災情、人員安全等信息的發布與接收手段。8)衛生,震后水道破壞,水質污染的情況下的生理衛生對策。
針對以上問題日本防災設計師提出了“地震應急包”(非常持出袋)這一解決方案。地震應急包是一種經過特殊耐熱耐火加工的含鋁便攜袋,包內裝載10種以上的防災減災必須品,分別解決了避難、救援、御寒、防塵、飲食、照明、通信、衛生等訴求。其中較為典型的設計滿足訴求的產品有高頻哨、手動發電便攜燈、應急保溫毯、防災兜帽、飲用水長期保存罐、阿爾法米飯及一次性簡易馬桶。
高頻哨,一種經過特殊設計能夠穩定的發出3000赫茲頻率聲音的哨子,輕巧便攜。它發出的這種在嘈雜環境中最易于人耳辨識的頻率,大大提升了災民在在震中震后獲取救援的可能性。手動發電的照明燈,使用壽命長、能耗小的LED(發光二極管)燈泡,環保節能。設計手動搖桿發電裝置,手搖一分鐘(約120次)的充電量,可提供照明約30分鐘。另外搭載收音機、警鈴及臨時充電功能,滿足災后各類通信需求。每手搖120次的供電時間分別為:收音機60分鐘、報警5分鐘、通話3分鐘。太空保溫應急毯,通過鍍氣加工技術制作而成,并采用高科技鍍膜技術鍍銀鋁膜以及金色反光膜,具有防潮、防風、保溫、抗拉和抗撕性。長2.0米,寬1.3米,可供一個成年男人包裹身體,重量卻僅有55克。防災兜帽,經過特殊耐熱耐火加工的含鋁防災兜帽,用來保護頭部不受掉落物或玻璃碎片等的傷害。一般來講為日本小學為每個學生的防災基本配備。飲用水長期保存罐,罐壁內側貼有光半導體無紡布,利用光催化的殺菌作用,可以將自來水保存3年。這種存水罐需被放置在光亮的地方,以利用光的作用來殺菌。一般為20升裝。
1995年阪神大地震后,日本通過了《地震防災對策特別措施法》,規定日本家庭都應常備“地震應急包”,置于家中的玄關等易于逃難時拿取的場所。然而,近年來根據防災研究者的調研結果顯示,由于地震應急包及其中的救援物資具有日常使用率低下的客觀事實,在日本家庭的普及率并未達到預期標準。而當災難來臨時又有大多數人是不在家中的,并不能獲得預先儲備的應急包中的資源以獲得自救。
針對這一嚴峻現實,日本防災設計者為防災設計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防災日常化”。他們提出防災用品不應該是特殊性的、儲存性的而應該是便攜的與日常化的,與平時的生產生活緊密相連,滲透到日常的各個時間、場景中去。2000年以來這種引用了通用設計思路的防災設計方向在日本發展開來,并受到良好的市場反饋。始于2007年的日本防災設計大賽(防災グッズデザインコンペ),是這一設計理念的良好推動者,他要求設計師為防災產品賦予“可以同你一起行走的特性”以實現在災害來時,最大程度的提高人們獲取救助的可能性,這些參賽作品看似簡單,卻無不體現了日本防災設計的細致與精妙,更是我們了解防災先進國防災設計發展趨勢的窗口。
硬幣型應急充電電池(設計:巖田征一郎),手機用儲備電池,外觀采用硬幣形狀,同500円硬幣等大尺寸。設置于24小時便利店販售,可隨時獲取,并存放在錢包中備用。不僅滿足防災需求,同時可提供日常生活中的緊急充電需要。環保塑料袋(設計:渡瀬聡志),設計師將在便利店超市廣泛使用的環保袋變為防災避難信息傳播的載體,針對各個地域的真實避難信息,將避難場所及避難路線設計在環保塑料袋的背面。并配備到指定的地域商戶中進行使用,為當地居民及地域來訪者第一時間提供有效的避難引導。彩虹毯(設計:八木原賢一),設計師將保溫毯設計為圓形,一面采用可以部分反光的彩虹色材質,易于搜救時的辨識。一面采用防水、防潮、保溫材質起到基本的保溫毯功能。同時,配合周邊的彈性繩索設計,必要時可簡易的收緊成為包囊狀,滿足蓄水及運水需要。凈水雨傘(設計:福山裕大),大地震之后往往伴隨著暴雨,設計師大膽的將雨傘進行改良設計,將簡易過濾式凈水裝置設計在普通雨傘的傘尖位置,當地震發生后將雨傘撐開導致,傘面瞬間成為高效的雨水收集器,并通過傘尖的過濾系統,流入其放置的容器中,迅速便捷的為受災群眾提供可以飲用的凈水。
2008汶川地震后我于日本訪學致力與防災設計研究,并與日本的防災研究者多有交流,參觀日本防災科技研究所時我看到地震監控畫面中顯示,在日本版圖上每一秒都有地震在發生,隨行的研究者對我解釋說,只是大部分的地震是小于3級并無震感的。”當我感慨日本確是多災多難時,他警示一樣的對我說“其實中國的情況也并不樂觀,只是中國民眾對此還沒有那樣重視、敏感,像汶川地震一樣的大災難隨時再發生,作為設計師我們擔負著重大的責任。”
08年以來,我國地震、暴雨等災難頻發,給國家民眾帶來沉痛的打擊。卻也可喜的看到我們本土的設計師紛紛在防災設計的道路上摸索前進,希望本文能為熱心于我國防災設計發展的設計師些許啟發,共同用設計的力量為我們的同胞營造一個更加安全、安心的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