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系濟南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山水濟南”文化建設研究(13DSE16)
摘要:本文透過生命美學的視角,立足于生存與生命,全面探討濟南“山水”文化的特色與魅力,挖掘“山水濟南”的文化意蘊,弘揚高倡濟南“山水城市”的發展思路,以進一步提升濟南文化競爭力。
關鍵詞:生命美學;山水濟南;文化建設
20世紀80年代,隨著國家經濟變革,涌現出種種思潮,以潘知常為代表的生命美學思潮也應運而生。生命美學主張把人作為審美本體與主體,高倡主體價值,關注人的生命,把對生命的關照作為美的歸宿。生命美學的主張對城市建設與發展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濟南作為一個“山水城市”,處處圍繞著廣大市民的生活、審美、娛樂等方面建設發展景觀園林,濃厚的人文氛圍、山水氣息,多角度、全方位的體現了生命美學的本質與內涵,使濟南成為宜居城市之一。
1“山水濟南”的自然環境
濟南是一個名山匯集的城市,山是濟南的骨干與脊梁。千佛山當為濟南第一山,又被稱為歷山、舜耕山,景點內精雕的眾多佛像,神態各異,神采飛揚,栩栩如生,行走于其中,能深深感受到濃厚的佛家文化氣息。還有燕子山、華山、匡山、標山、鳳凰山、鵲山等等,層巒疊嶂,云氣蒼茫。置身于此,心靈仿佛被滌蕩。每一座山背后離奇的故事,給美麗的山色增添了幾許神秘感,也讓一座座山更富有文化底蘊。水是濟南的命脈。濟南不僅有泉水噴涌,還有大明湖湖水蕩漾,護城河清澈相擁,黃河水彰顯母親河魅力。濟南整個城市處處透露出水的靈氣與靈動。近幾年,濟南市政府加大了水的治理與保護,成績斐然。72名泉得到了應有的保護,并加大了修繕。在節水保泉的號召下,天下第一泉的“趵突泉”近年來一直噴涌不斷,成為濟南城市亮點,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富有傳奇色彩的大明湖加大了園林景觀的美化,樓榭亭閣、花草樹木伴著湖水清風亦是美不勝收,蕩漾于清清湖水中,令游人流連忘返。小清河綜合治理工程的竣工令廣大市民興奮不已,作為濟南抗洪排澇的重要河流,煥發著無限生機,河水清澈見底,河畔綠樹成蔭,霓虹燈閃爍,成為市民游玩休閑好去處。母親河—黃河流經濟南北部,滔滔黃河水,洶涌澎湃,磅礴的氣勢讓游人熱血沸騰。天然的地理環境,使山水成為濟南的特色,也使“山水濟南”的文化品牌建設成為可能。
2“山水濟南”的文化意蘊
中華民族對山水有著豐富而濃厚的感情,自古以來便鐘情于山水。古代帝王曾經把山川作為祭祀的對象,例如舜曾經巡視“五岳”。古人對山水的看法也已經上升到了哲學的高度,孔子提出“智者樂水,仁者樂山”的思想,把對山水的喜愛之情從理性的角度進行詮釋。中國古代的文人墨客亦是非常重視山水環境對自身的影響,多少文人學者游走于山水之間,感受自然鬼斧神工,接受精神歷練,創作出了許多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中國人的山水精神、山水意識、山水情感可謂自古有之,感情彌厚。暢游于山水間,感悟天地變化,與自然相契合,真正實現天人合一,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這也是中國人代代相傳的最美夢想,也是人類生活的最高境界。圍繞著山水,濟南的文化形式也豐富多彩,以各種方式彰顯著山水濟南的無窮魅力。首先,詩詞文化。古往今來,無數名人雅客慕名而來,有的暫留,有的長久居住于此,在山水環境的熏陶感染下,潑墨揮毫,大贊濟南好風光,留下了許多名篇佳作。僅僅“二安”便可確定濟南的詩詞文化地位,兩位偉大詞人為濟南詩詞文化發展創造了豐厚的文化寶庫。再如詩仙李白在游覽大明湖后,山水呼應的美景令其不禁感嘆“湖光搖碧山”。詩圣杜甫也曾在濟南居住,并感于山水濟南人文魅力,寫出了傳頌千古的名句。黃庭堅在游遍濟南后,感嘆“瀟灑濟南似江南”。隨著歷史的發展,濟南逐漸形成了濃厚的詩詞文化氛圍。其次,園林文化。山水之畔,各種植被、景觀建筑不勝枚舉,形式各樣,形態各異。每種建筑都有濃厚的文化氛圍,透露出歷史的痕跡。大明湖垂柳依依,荷花飄香,船只往來頻繁,超然樓作為大明湖畔的一大景觀特色高聳湖邊。各種古式建筑徜徉于現代文明的高樓大廈中,草坪綠綠,魚兒成群,鳥獸相鳴,別具一番風味。園林式的設計將水光山色糅合一起,舒適恬淡,韻味無窮。市民們在現代化氣息中還能享受著園林文化所帶來的古色古香。第三,戲曲文化。濟南是多種戲曲文化繁衍地,被譽為“曲山藝海”。在早期發展過程中,曾呈現出與北京、天津兩市鼎足的局面,后來發展不是太好,最近幾年,濟南戲曲又重放光芒。明湖居推出了一些列特色曲目,將多種藝術形式結合在一起,巡回演出數百場次。各個園林景點,基本都設有曲藝亭,一些戲曲愛好者自發組隊演出,大明湖畔、趵突泉旁、千佛山下等等景點每天都能聽到咿咿呀呀的曲藝聲。山東大鼓與山東評書、琴書、相聲等戲曲形式,經過多年挖掘,也成為濟南市民喜聞樂見的戲曲形式。今年即將在濟南舉辦的十藝節,對于濟南文化發展尤其是戲曲文化的發展來說將具有里程碑性質。第四,名士文化。濟南山水特色吸引了不少賢人雅士聚集于此,在歷史上留下了為人傳頌的經典故事。如秦瓊賣馬;閔子騫的孝道與鞭打蘆花;范仲淹的苦學等等,給濟南人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成為濟南人效仿學習的榜樣。除此之外,還有二安、扁鵲、房玄齡、李白、杜甫、蘇軾、王盡美、老舍等都曾在此居住。濟南名士身上也充分體現了具有山水特色的城市文化內核,具有了濟南人的特質,表現出山水精神魅力。山水濟南對古代名士文人來說可謂是心靈棲息地與精神家園,名士文化成為濟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身上所積淀的文化素養對濟南文化精神的重構具有積極意義。
3打造“山水濟南”城市品牌,提升文化競爭力
“山水濟南”逐漸形成其山水特色,并圍繞著山水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山水文化。對于山水城市的構建將具有積極意義。“山水城市”這一概念在國內最早是由錢學森教授于1990年提出,他認為未來世紀將是山水城市的世紀,他主張城市發展應該將山水詩畫與山水園林、現代城市建設密切結合,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山水景觀與山水城市。山水城市的理念充分體現了生態環境與人文環境的融合、人與自然的協調統一、科技與藝術的完美結合,內蘊豐厚。“山水城市”的思想可謂博大精深,包羅萬象。但無論多么繁雜,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就是山水城市的建設始終應堅持為市民大眾服務的宗旨,市民大眾是這個城市的主體,是美的享受者,再美的景觀不能為市民所欣賞、所接受都是無濟于事。濟南市政府在市政規劃方面善于傾聽、采納百姓意見,始終以民生為本,城市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
在濟南這樣一個山水共融的城市,市民們安謐的生活,安詳的笑容,和諧的氛圍,傳遞著歡快的音符,處處展現著祥和的畫面。游覽于山水之間能夠深切感受到生命律動,深刻體會到山水之美。從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而言,完美的實現了天人合一,對人的精神發展來說能起到良好的美化與凈化作用。而“山水城市”的發展理念就是對生命美學的偉大實踐,充分體現出對人的尊重,體現出城市發展的人性化。從生命美學的角度來講,身處濟南,可以縱情于山水,聆聽曲聲悠悠,感悟濟南文化,可謂最適宜居住的人文環境之一。現代城市的競爭將逐漸轉移到文化軟實力的競爭上。濟南是一個傳統文化韻味十足的城市,是現代文明與傳統文化的完美結合,山水中的點點滴滴都閃爍著山水文化精神。“山水濟南”作為城市一大品牌,應加大宣傳力度,大力塑造推廣,以此為契機,將會全面提升濟南旅游業發展質量和發展競爭力,進一步推動濟南文化建設的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 鮑世行,顧孟潮.山水城市與建筑科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6.
[2] 潘知常.再談生命美學與實踐美學的論爭[J].學術月刊,2000(5).
[3] 成復旺.美在自然生命:論中國傳統文化對美的理解[J].美學,1999.
作者簡介:高千秋(1978—),女,山東菏澤人,碩士研究生,講師,工作于山東農業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