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 acebook一代即將踏入社會開始工作。Facebook一代期待他們工作的社會環境是網絡的社會語境的反映。他們將通過12個事實來判斷你的公司是否跟得上潮流。
1.所有思想平等競爭。在網絡上,每一個想法都有機會贏得追隨者。思想獲得追隨者,不是因為倡導者掌握政治權利,而是因為這些思想的優點被人接受。通過將發言權的大小與權力的大小脫鉤,網絡削弱了精英們控制對話或設定議題的能力。
2.實際貢獻比資質證書更重要。你向Youtube上傳了一段視頻,沒有人會問你是不是電影學院畢業的。那些傳統的區分身份地位的標志——職位、頭銜、學位等——在網上沒有太大用處。在互聯網的世界里,你的簡歷不重要,你做出的實際貢獻才是有意義的。
3.層級制的金字塔倒過來了。在任何一個網絡論壇上,都可以看到某些人受到格外的尊敬,備受矚目,因此影響力較大。但他們不是被某個上級權威任命的。他們的影響力反映的是他們的同儕自由表達的認可。在互聯網的世界里,權威的授予是由下而上的,而不是由上而下。
4.領導人是在服務,而不是在當權。在網絡中,每一個領導人都是“公仆”領導;沒有人具備發號施令的權力。要做成事情,除了令人信服的論證、得到實踐證明的專業知識、無私的行為之外,沒有別的杠桿可用。在網絡世界里忘記了這些,你的粉絲很快就會離你而去的。
5.任務是自選的,不是指派的。網絡經濟是“選擇性參與”的經濟。無論是寫博客、做開源項目、還是在論壇上分享建議,人們可以自主選擇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每個人都是一個獨立的“承包商”,各人手癢了各人自己撓。
6.團體都是自我定義、自我組織的。在網上,你自主選擇跟自己志同道合的人結盟。沒有人可以指派你去做無聊的任務,或是強迫你和呆子做同事。
7.資源不是分配給人的,而是把人吸引過去。在組織中,資源是由上而下分配的。這個過程中不乏政治斗爭,為預算爭得你死我活。在網絡上,人的行動流向有吸引力(而且好玩)的想法和項目,遠離沒有吸引力(不好玩)的東西。每時每刻,每個個人自主決定把時間和精力放到哪里。
8.權利來自于共享,而不是囤積居奇。網絡經濟同時也是“送禮”經濟。為了獲得影響力和地位,你就必須奉獻你的專長,分享你的內容,而且要快;否則的話,馬上就會有人搶先一步,搶了你的功勞。在網上,鼓勵共享的激勵很多,鼓勵囤積的幾乎沒有。
9.庸碌無為會被曝光。在組織中,員工不需要為所有事情打分。結果,我們常常看到一個“庸碌無為者相安無事”的局面:“我不質疑你的決策或有效性,你也別質疑我的。”而在網上,能力不足就會被人發現,因為對你不滿意的顧客“登高一呼”,全球都聽得見。很少有公司會很主動地給予員工內部平臺,供他們挑戰公司決策和政策的。
10.持異見者聯合起來。在層級制中,敢于“上書直言”需要很大勇氣,而且很難了解到是不是還有其他人有相似的“謀反之心”。感覺孤立無援、腹背受敵的單個個人,不大可能揭竿而起。網絡使得尋找并聯絡與你有相似的異見的人變得容易了。在金字塔式的組織中很容易被邊緣化的“謀反分子”,可以在網上迅速組織起志同道合的同盟軍,因為在網絡中,“思想貴族”們緊密團結在一起。
11.大部分政策決策用戶都可以投否決票。在線用戶主意多、嗓門大,一旦發現決策或政策的變動看似與群體利益相抵觸,他們會立即群起而攻之。只有在重大決策制定過程中給予用戶發言權,你才能保持他們的忠誠度。由于用戶是在線社區的主宰者,所以政策必須通過群策群力制定出來。
12.內在報酬是最被看重的。網絡是內在報酬力量的試金石。想一想為Wikipedea投稿的所有文章,所有的開源軟件,所有那些免費提供的建議,所有上傳到Flickr上的照片。把所有志愿者時間加在一起看看,很明顯當人們能夠為自己關心的事業出一份力的時候,他們是愿意慷慨奉獻的。
要吸引有創造力的年輕員工,你必須重構你的管理實踐,使之向上述12條期望看齊。只有充分放大網絡的這些熱情激發功能,你才能打造出能夠放大員工激情的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