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藍調篇
美國傳奇導演David Lynch(大衛·林奇)拍攝的影片都有著其簽名式撲朔迷離、匪夷所思的電影語言。當從電影導演的身份,到跨界躋身唱作歌手之列,在3年內出版了兩張個人專輯的他,其“摩登藍調”歌曲仍貫徹著影評家所謂的“林奇主義”(Lynchian)。
一手是拿著導演筒拍戲的導演,另一手是舉著麥克風的唱作歌手。大家也許會聯想到Vincent Gallo。但Vincent Gallo本是跨越演員、模特、導演和樂手等角色的多功能藝術家;然而現年67歲的David Lynch,在上世紀60年代末已開始執導短片;首部長片《Eraserhead》1977年正式公諸于世。到了2011年,他才發表他首張個人專輯《Crazy Clown Time》—看來,自從2006年的《Inland Empire》之后便一直沒有開拍長片的Lynch(只有拍攝短片),把他近年的創作思維與意念,都轉移到音樂的發展上了。然而“林奇大師”并非突發奇想“我要當音樂家也不錯啊”,便在60年華走出來寫歌灌唱片。實情是以往在其電影里,他都不時參與配樂創作,早有端倪—即使他自言是無師自通的“非樂手”。
那些年,我們這些既是樂迷也是影癡的文青,看電影之余亦聽電影(音樂)。另類音樂愛好者看電影,總會特別留意其配樂。在我們心中,有很多導演拍攝出來的電影都很有音樂感染力,他們甚至有御用的配樂音樂家或作曲家。比如英國導演Peter Greenaway有Michael Nyman,已故英國導演Derek Jarman有Simon Fisher Turner,已故波蘭導演Krzysztof Kielowski有Zbigniew Preisner等,被大家所津津樂道。而Lynch亦有跟他合作無間的配樂師Angelo Badalamenti。
有趣的是,Lynch的電影,如《Wild at Heart》、《Twin Peaks: Fire Walk with Me》、《Mulholland Drive》,以至較近期的《Inland Empire》等多部長片,在交由Badalamenti創作音樂之余,他都不忘出力參與配樂部分。更別忘記,曾為Lynch電影《Blue Velvet》及電視劇《Twin Peaks》唱過插曲的女歌手Julee Cruise,她的第一、二張個人專輯《Floating Into The Night》和《The Voice of Love》,便是由Lynch與Badalamenti聯袂監制與創作歌曲,所有歌詞皆出自Lynch之手。
2001年,Lynch帶來了他跟John Neff聯袂合作的《Blue Bob》專輯,是他正式發表的唱片。而直到2011年,Lynch才以唱作歌手的姿態進行“個人發展”,并出版首張個人專輯《Crazy Clown Time》—慶幸在外國沒有愚昧的音樂頒獎典禮為他提名角逐“年度最佳新人獎”。
Lynch在《Crazy Clown Time》里樹立起他的“摩登藍調”歌路,有以吉他主導的,也有電氣化的(還要用上vocoder人聲);有陰郁的,也有令人振奮的。歌曲皆泛著他一貫幽暗而撲朔迷離的電影感氛圍。你以為《Crazy Clown Time》只是他一時興之所至灌錄出來的專輯嗎?但想不到兩年后,他隨即帶來再下一城的第2張專輯《The Big Dream》。繼續是他與制作人Dean Hurley合作,繼續是帶來他的“摩登藍調”曲目,繼續營造著撲朔迷離的電影感。《The Big Dream》里,在Lynch干澀嗓音的演繹下,既有藍調味濃郁的曲風,也有以電音曲風作為主導的。這次還有一首改編歌曲,是重唱Bob Dylan 1964年的那首“Ballad of Hollis Brown”,所換上的是萬分靡爛之詮釋。
上次美國獨立搖滾樂隊Yeah Yeah Yeahs的靈魂人物Karen O客串演繹了“Pinky’s Dream”這首gothic味十足的歌曲,這次則有近年走向幽暗、迷惑、頹靡歌路的瑞典后現代流行樂唱作女歌手Lykke Li,唱出飄逸凄美的“I’m Waiting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