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國內已建成投產或者即將竣工使用的礦山在規模和數量上都處于初級階段。本文針對當前水泥礦山的幾種主要運營模式開展深入分析。
關鍵詞:水泥企業;生產運營;模式
這些年來,我國水泥行業獲得了快速發展,水泥產業結構日趨完善和成熟,其中新型干法水泥工藝和裝備技術的投入使用,更是加快了水泥行業產業升級的步伐。在國內經濟快速發展的帶動下,各地紛紛開始了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的引入和建設工作。而作為水泥生產原材料供應的采礦業,卻沒有跟上水泥行業發展節奏,遠遠無法滿足高速發展的水泥行業原材料的需求。
一、水泥企業購買礦山開采權,自行采礦
從國內水泥行業來看,幾乎所有大中型水泥廠家都購買了一定數量的礦山開采權。通常這類企業都具備雄厚的資金實力,并建立了企業長期發展規劃,十分重視未來原料的穩定供應。對此,許多企業都將礦山采購權納入到企業戰略規劃當中,在礦山資源相對稀缺的地方,如何控制礦山開發權成為關系到水泥生產企業未來生存的重要因素。獲得礦山開采權的水泥企業都會成立自己的采購隊伍,為企業生產提供穩定的原材料。(1)先進之處:由于企業掌握了重要原材料的供給,從戰略角度來看,在未來相當長的時期內,企業受到原材料市場價格波動的風險被顯著降低;其次,企業可以自行控制原材料供給量,有利于為企業節約庫存支出,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同時,礦山本身就具備良好的資產增值功能,在提升企業生產計劃能力時,也可以有效提高企業剩余資金使用效率,提升企業綜合經營效益。(2)不足之處:企業需要騰出大筆資金用于購買礦山采購權和前提開發投資,這會占用大量企業生產經營資金,影響企業正常生產活動。同時,辦理礦山手續繁雜,存在較大政策風險,會給企業增加巨大的財務風險。此外,企業還要成立礦山開采隊伍,增大了企業管理成本和難度。
二、水泥企業獲得礦山開發權之后,委托專業公司來運營和管理礦山
這種模式也被不少水泥企業廣泛采用。但是不同企業處于這種考慮的動機各有所不同:有的企業由于自身規模有限,無法騰出更多精力來管理礦山;有的因為缺乏礦山管理經驗,考慮聘請專業團隊打理;也有的自身經濟實力有限,沒有更多的管理預算等等。不管采用何種方式,但是都需要符合以下條件:保證企業對礦山的控制權;能夠隨時調配礦山開采量滿足生產需要。對于自然資源來說,只要獲得了它的開采權就掌握了話語權。水泥企業只要牢牢掌控了礦山的所有權,就能夠對其進行綜合調配。這就是典型的自備礦山民采民運模式,既有利于水泥企業實現對原材料供應的控制權,也能夠對參與礦山管理的企業創造業務收入,可謂是互利雙贏的好事。(1)先進之處:水泥企業掌握了礦山開采權和控制權,這可以提高企業對原材料價格的掌控能力。同時,可以幫助企業節省大量礦山經營管理費用,提高礦山開采效率,能夠保證原材料的穩定供應。(2) 不足之處:水泥企業挑選礦山合作開發企業必須要具備一定的采礦資質。對于礦山開采行業來說,必須要具備專業開采技術的企業才能夠勝任這類工作。水泥企業在與這類企業談判時,可能會受到談判價格偏高風險威脅,從而提高平均生產成本。因此,水泥企業必須要具備與開采企業順利進行合作的前提條件。
三、水泥企業礦石原料依賴其他采礦企業供給
這類水泥企業沒有礦山開采權,而是通過與其他礦山企業簽訂合作協議來保證原材料供應,通過建立戰略關系來穩定礦石供應,以為企業生產提供充足的原材料。目前,很少有水泥企業選擇該種模式。通常而言主要適合以下幾種情況的企業:一是企業資金實力薄弱,沒有多余資金可用于礦山投資;二是企業發展戰略沒有將礦山運營納入其中;三是企業原材料供給比較充足,當地原材料市場屬于買方市場;四是水泥企業與原材料供應商建立了長期戰略合作關系,彼此合作互利共贏。水泥企業通過這種方式來保證原材料供應的穩定,要做到以上幾點:可以通過長期合作協議來簡接控制原材料供應;有多種供應商選擇余地,談判回旋空間較大。
四、水泥企業完全依賴民采民運方式獲得礦石原料
水泥企業沒有掌握和控制任何自有礦山資源,這是因為當地原材料市場屬于買方市場,水泥企業可以在市場上購買到價廉質優的原材料。同時當地采礦審批較為寬松,水泥企業可以隨時獲得采礦權;當地水泥企業數量不多,不存在原材料供應緊張的問題;企業自有投資資金較少,無力經營礦山;企業在長期發展規劃中沒有考慮礦山資源的控制,企業發展目標短期化;國家加大了資源開采稅費的征收力度,購買礦山資源耗資巨大;同時采礦行業面臨重大政策風險,不適合水泥企業進入。
總體來說,隨著礦產資源市場化的不斷推進,水泥礦山經營模式也逐漸多樣化起來。水泥企業采用何種礦山經營模式,一是取決于企業自身經營實力;二是根據企業戰略規劃來靈活選定。
參考文獻
[1]唐瑋.皖維公司6000t/d新型干法生產線總平面設計概況[J].四川建材.2005(04)
[2]李濤平.水泥工業結構調整的五項關鍵工作(續)[J].中國建材.2001(05)
[3]袁克蘭.我國水泥工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與對策[J].山東建材.2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