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制藝術玻璃是人們常見的藝術品制作手法。在火與溫度的變化中,玻璃變換出不同的造型,帶給人不同的藝術享受。把吹制玻璃做成燈具,設計師們大膽設想,并將其付諸實施。火、溫度、光的交織,帶來人們奇妙的藝術體驗。
美麗的人工吹制玻璃燈無疑可以改變任何一個房間的格調,圓圓的燈泡可以照亮屋內精致的裝飾,提升室內整體形象。柔和的曲線、絢麗的色彩、變化微妙的形體,立意清新,容易使人產生具象的聯想,給人帶來柔軟的感覺。使得玻璃材質中冷峻、堅硬的特性不再為人所見,展現的只是它晶瑩、剔透的一面,仿佛微風吹來就能將形體改變。
吹制技術在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藝術家中掀起了新的波瀾,成為當時最引人注目的領域。利用玻璃在一定的溫度范圍內具有可塑性的特點,使用中空的鐵棍從爐中挑出玻璃料,一個人在一端吹氣,另一端的玻璃料即被吹成球形。這時可以通過剪刀、模具等工具來塑洼。吹制操作通常需要幾個人合作完成。
人工吹制時使用長約1.5m中空鐵吹管,一端蘸取玻璃液(挑料),一端為吹嘴。挑料后在滾料板(碗)上滾勻、吹氣,形成玻璃料泡,在模中吹成制品;也可無模自由吹制,最后從吹管上敲落。大型制品成型時,需反復挑料滾勻,以集取足夠料量。
為了不讓熔得早已軟化的前端掉落,吹玻璃的師傅必須一面吹,一面又不停地更轉手中的玻璃棒,對于第一次接觸玻璃世界的人來說,眼前的景象特別新鮮有趣。然而培養一個技法純熟的吹玻璃師傅,大約要花上一年的時間,才會慢慢步入軌道,只是這其中還要忍受許多夏日酷熱難耐的苦悶和吹制失敗的挫敗,但也因此顯出玻璃制品的珍貴和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