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2日,“國瓷彩墨——潘魯生當代藝術巡回展”首展在濟南開展,展出潘魯生新近以陶瓷為媒介創作的彩墨作品122件,這些作品是藝術家以國瓷和彩墨為媒介所進行的當代藝術創作。
在感悟陶瓷彩墨的創作過程中,潘魯生用當代的符號語言、創新性的圖式以及釉色彩墨來表達情緒心象,在探索中尋求創新。陶瓷有其神奇的一面,潘魯生從中看到了陶瓷的性格和生命,通過掌控與發揮,創造性地變換彩墨樣式與陶瓷釉色的美感融合在一起,營造了“萬象如在鏡中”的意境。
潘魯生認為,超越傳統的藝術觀念很重要,如果僅停留在瓷器的裝飾上,那么只能是美化器物,而不是藝術創造。在我們這個陶瓷藝術的古國,不同歷史時期都有創新佳作,留下了時代的烙印,而當代的陶瓷藝術如何發展,當然要有這個時代藝術家的創新。如果重復先人的程式技法,那只是臨摹仿制而已,算不上創作,創新必須有藝術家自己的發現,有自己的情感表達和藝術語言。

在陶瓷彩墨系列作品中,有相當數量的極具意象意味的作品,體現了藝術家在對東西方藝術傳統傳承中的創新。潘魯生說,意象是中國當代藝術創作的靈魂,我們需要把握當代藝術的中國話語,如果重復西方現代語境也是臨摹,關鍵還是要有本土文化的當代解讀。許多作品的創作構想和體驗,無法用具體的言說和表達,只有靠藝術意象來呈現和體驗。
潘魯生在當代彩墨符式的探索中傳遞藝術的靈感和氣韻,在陶土、瓷質、釉色、燒制等新的材質與生成過程里,找到了中國彩墨表達新的形態和可能。老子云,“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潘魯生國瓷彩墨新作是以當代觀念為基礎的探索和實踐,并體現了新的感悟和創造。

藝術學博士,山東省文聯主席,山東工藝美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設計藝術院院長,中國國家畫院院委,中國美術家協會工藝美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副理事長,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系中央聯系的高級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宣傳文化系統“四個一批”人才,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先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