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張的社會生活中,城市中眾多人徘徊于酒桌飯店和形形色色的高腳杯烈酒之間,饕餮揮霍之余,人多口病,吃喝無度,且下咽之物雜亂無章。穢物招致體弱,體弱而心亂,心亂則事倍功半。古人云,天地之間萬物,皆由氣而生,精氣為生命之本。精氣是維持人類個體體態平衡、正常代謝的源泉,因此,以氣養生便呼之欲出,養生旨在養心,而養心又貴在靜心。何以靜心?古之流傳,辟谷之法,要旨便大抵在此。
古人稱辟谷為“一食為適,再食為增,三食為下,四食為腸張,五食饑大起,六食人兇惡,百疾從此而生”。可見辟谷并非部分都市人所理解的絕食,或者一串念珠,一把佛塵,盤地而坐的餐風飲露,辟谷之精髓在于少食而非不食,精食而非雜食。所謂少食,只在辟谷過程中逐漸減少進食,慢慢節食;所謂精食,指在服用一些滋補良藥或者養分高的加工品,用以補充每天的身體所需。
靜謐的韻味,僅僅以一個詞,用一句話是不能詮釋的。安靜于人,有一種貼心暖胃的舒適。時而如詩,靈動飄逸,婉約柔美;時而如畫,水墨淡彩,養眼潤心。時而如茶,碧澈通透,清香宜人。時而如歌,宛轉悠揚,直抵心扉。
從香文化中體味沉靜也是一種豁達,而香文化與禪韻又是緊密相連的。世間種種,如夢如幻月,若即若離花,如說世間種種終必成空,那放空的心態,超脫的心靈,在人這短暫的一生里便顯得彌足珍貴。佛家有大乘和小乘之分,大乘以“無所得”為宗旨,故曰解脫;小乘以“成果”為目的,故曰執著。道家的精髓在于《道德經》,清靜無為:“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無論是哪家之言,最終目的殊途同歸,那便是養心,以靜養神。靜守自己的人生坐標,凈處自己的人生位置。生乃道之本體,養道便是養生。拋開辟谷與閉關的反常態表象,誘發人體的種種潛能,對天地間真諦的獨特思索和理解,達到靈力和智力的雙重飛躍,他們所追求的是一種人生的境界,源于生活又超乎生活的存活狀態,一種與世無爭的淡泊,一種與自然渾然一體的融合。
現代社會急速發展,忙碌的人們在燈紅酒綠下難以逃脫世俗的桎梏,他們渴求與現實截然相反的另一個世界,他們渴求一個卸掉偽裝的歸宿,一分虛脫后的寧靜。他們在大千世界苦苦搜尋,只為那一個可以身心俱凈的去處。這樣的養心方式好似趁虛而入,帶他們回歸最原始的狀態,回到生命本來的地方。2012來了,但是2012也終究只是傳言。丟卻慌張焦躁,尋覓一方靜謐的空間,讓心靈在無我之境放松,為2013釋放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