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鑒
【摘要】侗族音樂是我國侗族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創造、總結出來的,是侗族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而其中侗族酒歌又精彩紛呈獨具特色,有“攔路歌”“三朝酒”“周歲酒”“求親歌”“伴嫁歌”上桃園的“哭歌”以及“祝壽歌”等多種形式。
【關鍵詞】侗族酒歌 民族 音樂文化 文化傳承
一、侗族的歷史、人文、文化
侗族是由“越族”的一支發展而成的,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廣西三省,講侗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侗族是一個依山傍水居住的民族,那里不僅山美,水也美。曾有人這樣形容:“每當清晨,披著薄霧走在侗寨之中,踏著濕濕漉漉、輕輕窄窄的石板,穿梭在一座一座干欄式吊腳樓之間時,偶爾會突然聽過身邊的一個角落中傳出哼哧的喘氣聲,或是‘哞的一聲,定神一看,才發現一只肥碩的水牛似乎帶著一雙“脈脈含情”的大眼睛看著你。而這時,也許會自嘲的笑笑自己的膽小與牛兒的調皮。抬頭一看,一位漂亮的侗家姑娘在吊腳樓上輕梳秀發。
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紡、自織、自染的侗布,男的穿右衽無領短衣,著管褲,圍大頭帕,有的頭留頂發。女的裝束則各地互有差別,一般都喜歡帶銀飾。
侗族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古樹、巨石、水井、橋梁均屬崇拜對象,而以女姓神“薩歲”為至高無上之神。。
二、侗族音樂
侗族是一個勤勞、智慧、喜愛唱歌的民族,他們以歌傳情,以歌為媒,以歌傳播真理,表達真善美,以歌來敘述對生活對大自然的感受。在侗鄉,凡是會開口說話的人,都會唱侗歌。侗族音樂之所以有這樣高度的繁榮與發展,與侗族民歌有廣泛的功能和用途有關。其一,侗族沒有文字,他們以歌代言,以歌記事。其二,侗族的各種節日莫不與侗歌有關,過節成為了音樂競爭大會。其三,侗歌與日常生活的禮俗也有密切的關系。
三、侗族酒歌
侗族音樂豐富多彩,侗族歌曲種類繁多,有敘述萬物起源,人類繁衍,祖先遷徙等內容的古歌,有兩寨之間進行集體交往活動時唱的禮俗歌,有各種人物和故事情節的敘事歌,有男女青年“行歌坐夜”時唱的作業歌,還有多聲部無指揮的復調音樂以及在酒桌上敬酒唱的侗族酒歌。
侗族酒歌,侗語稱“嘎靠”,包括酒令歌,在請客吃酒時唱。歌詞與北部地區酒歌相同,音樂具有南部侗歌特點,一般多唱高腔,曲調活動自由,歡快清楚,表達了喜悅興奮、互相尊重的心情。
(一)攔路歌
當遠方來客眺望到高聳入云的侗寨鼓樓時,好客的侗寨鄉親就會急匆匆地聞訊而出寨門相迎,就在他們引亢高歌的同時,在寨門口很快地同時設置了一道道板凳、竹竿、樹枝、繩索等障礙物。這是一種很特別的迎賓儀式,名日攔路禮,攔路的東道主唱的攔路歌,詼諧逗人,有經驗的來客很快就找到合適的歌詞對答攔路歌,攔路歌可以在一唱一答的逗戲對唱下去。迎賓的侗家姑娘在一片攔路歌的歡樂聲中,手舉酒杯勸來賓喝酒,這稱敬喝攔路酒,作為賓客,若親手接過了酒杯,按當地習俗,就得把侗家姑娘敬獻的攔路酒全部喝盡,這樣還未進村寨就會醉倒在路口。若不用手接酒杯而讓敬酒的侗家姑娘喂喝酒杯里的酒,敬酒人便會手下留情,按你的酒量適量敬酒而不會令你醉倒。原來,喝攔路酒僅是迎賓酒禮的前奏曲,酒禮的高潮還留在正式的迎賓酒筵上。在貴賓人席之后,主人必引亢高唱敬酒歌:
貴客千里我家來
好似蓮花水上開、
難得貴步龍離海
滿口珍珠照席臺
這杯酒來亮堂堂
情意釀成酒一缸
莫嫌淡酒無滋味
杯杯美酒敬客嘗
這杯酒來亮堂堂
我家客來喜洋洋
愿得洞庭釀成酒
干杯萬盞表衷腸
迎賓的盛宴開始時,村上男女老幼聞歌而集,不請自來,一道加入酒歌的對唱、合唱。往往是一家有客,全村寨就把來客當做本村寨共同的賓朋,并讓鼓樓成為宴請共同賓朋的場地。唱酒歌多用對唱的形式,主人對來賓唱勸酒和贊美的酒歌,作為賓客,應準備唱答謝的酒歌。客人若能在接受敬獻的美酒時,也用充滿吉利祝福的歌答謝勸酒和贊美的酒歌,這樣的客人會特別受到主人的敬重。
侗家有諺語叫“酒滿敬人,飯滿侮人。”曠達的侗胞敬酒時,主客一道在酒筵上要干24杯酒,象征一年的24個節氣,全年四季天天平安。侗家的酒俗要讓客人喝許多的酒,認為客人喝得越痛快,表示對客人盡了敬意,客人和自家不分彼此,親密無間。也有把唱攔路歌、喝攔路酒的禮俗安排兩次的,即歡迎賓客時一次,送客告別時再來一次,這是一種別開生面的送行,是安排在客人將離別村寨時的告別儀式,這種儀禮同樣要用板凳、竹竿、樹枝、繩索等雜物擋住客人的歸路,并用動人的歌聲勸說貴賓留下多住幾天。客人若能在這個時候唱開路歌還贈主人的攔路歌,這樣的客人能更深受主人的敬重。因此,深入侗寨做客,最好能準備一些酒俗、酒禮。
(二)三朝酒
酒歌在侗寨的古老傳承,遠不止在迎賓送客中那一套,而是貫串在侗族每一個人的一生中。侗村娃娃從伊呀學語時便開始由父母教唱酒歌,故常常有在侗寨欣賞3歲娃娃對你唱酒歌的。侗族非常重視嬰兒的誕生,并要為其舉行隆重的“三朝禮”儀式。在侗鄉,“三朝禮”被稱為“三朝酒”,以大宴賓客為特色,一般選在嬰兒出生后的第3天或10天以內的某個單日舉行。屆時,被邀前來慶賀的賓客多以女方親戚為主,一般不邀請好友參加。所有賓客,除外祖父須在日落西山之后趕來外,其余的都應在中午之前到齊。并且,所有來賓都要送來禮物,其中以外祖母的禮物最為豐厚,主要有豬肉、雞蛋、侗布、侗棉、酸草魚、銀項圈、銀鎖、銀手鐲、兩床新被、一對木箱或梳妝臺等,另外,外祖母還要承擔“三朝酒”宴所用的一半糧食和肉類。按侗族習慣,嬰兒未出生,不可事先為其預備童衣,嬰兒出生后,一般也只用柔軟的舊衣裙包裹,只有經過“三朝禮”后,嬰兒才能穿上臨時趕制的新童裝。所以“三朝禮”時,外婆家的親戚(如姨媽、舅媽等)顯得格外忙碌,她們一方面要為新生嬰兒趕制背帶、衣裳和裙片等衣物,另一方面還要輪流傳抱嬰兒,左右上下,細心端詳,并說些吉利和贊許的話語。接著,男家青年以歌邀請姨媽給嬰兒唱取名歌,姨媽以歌代答,經商討后,由外祖母確定并宣布嬰兒的名字。到了中午,“三朝酒”宴開始,客人們要先吃甜酒雞蛋,后吃油茶,然后吃午飯。午飯一般比較豐盛,也很隆重,晚飯規模則相對較小,有不少食物是女家提供的,俗稱“吃忍受家飯”。晚飯后,人們要為嬰兒彈唱琵琶歌,表示祝福。酒席散后,女客回家時,都要帶上用竹片串起來的一塊或三塊重約4兩的肥肉,表示主人家為慶賀小孩出生而辦的“三朝酒”宴肉菜太多,一時吃不完。串肉帶回家后,可用來打油茶,請左鄰右舍的女子們來吃,以轉告喜訊,分享快樂,此舉俗稱“串肉禮”。(4)孩子已屆周歲時,則要喝“周歲酒”,唱《周歲歌》。
(三)求親歌
孩子長大成人,交友求偶成親,更離不開唱酒歌。不會唱酒歌或酒歌唱不好的男青年將娶不到稱心的媳婦,而姑娘歌不會唱,酒不會敬,也找不到如意的郎君。《求親歌》、《伴嫁歌》、《婚禮歌》、《敬媒人歌》、《夸新娘歌》等都是在侗寨的婚俗里充滿輕快優美吉祥的酒歌。在侗鄉,建立了感情的青年男女,雖愿意結為夫妻,但要雙方父母的同意,以求得雙方家庭,乃至雙方的房族皆大歡喜。于是,男方家便請三四個能說會道并善于唱歌的年長婦女,作為本家求親代理人,前去姑娘家向女方父母求婚。他們帶上幾斤肉,到女方家后,當著女方的父母以及伯父、叔母等唱求親歌。歌詞詼諧有趣,如:
抬腳出門,我們快步走
知道你家有銀花,閃閃發光,我們特地來相求
你家喂有一只好鷂子,看上一眼,我們就想謀
兩家的牛要共圈關,兩家的田要合做一丘
你家教養的好姑娘,我們來求,莫閑我們臉皮厚……
當然,女方的父母知道男方家托人來求親,也事先邀約幾個能說會道又能唱歌的婦女,來陪伴應酬。這些來相陪的人大都是女方母親的妯娌,當求婚一方的歌聲剛落,另一方歌聲就起:
抬腳出門,你們忙不停,翻山越嶺來到我家門
貴人來到,喜氣盈門,我們真歡心
我家生養的姑娘丑,也沒有首飾和金銀,雖然關著一只鷂子,恐怕你家的天鵝他要找森林(5),親事就在這一唱一和中談妥促成了。
(四)祝壽歌
老人高壽過上80歲,更要隆重喝“敬壽酒”、唱《祝壽歌》。豎房立屋,喬遷新居,要喝新居酒,唱《賀新居歌》。釀造美酒時,要唱《釀酒歌》……每當一首生動的酒歌被創造出來,就會一傳十,十傳百,不久一首好的酒歌便會在整個侗鄉傳播開去,并很快成為一種傳統酒歌而永久銘記在侗族人民的心里。
四、現代社會學習民族音樂的重要性
侗族酒歌是侗族文化的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民族性,體現了侗族的性格特征、心理素質與審美情趣,是侗族民族精神的象征,且具有高度的審美價值。在我們祖國廣闊的土地上,還生長和傳播著許多像侗族酒歌這樣五彩繽紛有特異的風格的民族音樂藝術,如果我們真正去接觸這些獨特的藝術就會充分感覺到它們的可愛與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