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正磊
【摘要】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和城鄉建設取得了巨大發展,但一些古老的城市、村鎮不同程度地受到現代化建設的侵襲,傳統風貌和歷史格局受到一定程度地破壞等問題。在河南市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應正確處理城市化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關系,保護好河南的歷史文化名城。
【關鍵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策略
通過歷史文化遺產,我們才能清晰的了解城市的追求,明確城市如何走向明天,走向未來。如今進入城市轉型發展的重要時期,城市的歷史文化保護將逐步成為城市發展的自覺追求,成為城市居民體現精神價值的普遍追求。
一、加強創新研究
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從理論、體制、科技上探索不夠,嚴重影響了河南名城保護工作的開展。
(一)加強對名城歷史文化的研究
名城的傳統民居、歷史街區和城市格局反映了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對這種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的繼承和發展,并不是改造幾個傳統屋頂就能包容的,關鍵在于如何挖掘、利用其中的文化信息來營造一種環境氛圍,有效傳導歷史文化和地方文化的精華,從而全面反映出城市的歷史文化。
(二)研究如何處理名城保護與發展經濟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矛盾
傳統民居在歷史文化名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長期以來,在保護更新傳統民居中,學術界、開發商和居民在價值取向上存在重大分歧。學術界側重于保護歷史文化遺產,開發商追求自身的經濟利益,而居民則希望改善居住的環境和功能。因此,如何充分保護傳統民居同時又能改善居民生活的條件,適度兼顧開發商的利益,必須研究挖掘潛在的經濟價值,在保護更新過程中實現經濟、社會、環境和歷史文化效益的協調與統一,是當前名城保護中必須解決的普遍性問題。
(三)繼續深入研究制定保護政策
比如,如何解決新材料、新技術與古建筑修復結合的問題;如何從建筑的單純保護發展到對建筑的合理利用,提高保護區內古建筑的綜合利用程度;如何利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機制經營歷史文化名城,建立并實施產權的轉化、稅收的減免和居民外遷政策等。
(四)組織多部門、跨學科的研究
城市歷史的保護不僅意味著文物古跡和歷史地段的保護,而且還包括城市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全面發展。保護的目的除了有經濟的效益之外,更有文化、環境、社會的效益。保護方法涉及到建筑學、城市規劃、風景園林、環境保護、歷史社會學、文化人類學、法律等多個學科的知識,多部門、跨學科的研究非常必要。
二、提高保護規劃的修編水平
盡管我省座名城的總體規劃中都包括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或單獨編制的名城保護專頂規劃,不少城市還編制了詳細規劃;但從具體實踐來看,有的保護規劃理念落后,有的只有總體現劃階段的保護規劃,沒有詳細規劃,達不到指導建設的要求。因此,在調整修編時,要不斷加強和改進歷史文化名城的規劃工作。一是在規劃理念上,堅持四個觀點,即歷史責任的觀點、文化價值的觀點、時代發展的觀點、民族化和現代化相統一的觀點。二是在規劃內容上,要以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研究價值、利用價值為標準,確定古城格局、文物古跡、歷史地段、視覺空間、外部環境、地方文化等方面的保護內容。三是在規劃層次上,要加快詳細規劃的編制工作,為名城發展提供操作性強的建設依據。還必須制定出無詳細規劃就不得建設的法規。
三、正確處理保護與建設的關系
要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名城不可能單純當作歷史博物館,城市的活力與繁榮依然要保持。既要使城市經濟社會得到發展,使居民工作和生活環境不斷改善,位城市現代化程度不斷提高,又要加強控制和引導,激發市民保護名城的積極性,使歷史文化遺產得到保護;突出保護重點。名城保護工作的目標是保存歷史的真實性、完整性和連續性,但名城保護中存在著保護目標具有不確定性的特點。要從城市發展的整體出發,明確名城重點保護的點、線和面;借鑒國內外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經驗,推廣陜西韓城等名城保護比較成功的做法,堅持走“保護名城建新城,建好新城改老城”的路子,在老城區以外建設新區,轉移老城區的人口和功能,減輕老城區的超負荷運轉,逐步恢復歷史風貌。
四、拓寬名城保護資金投入的渠道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如果我們真正保護好老城區,在充分展示其傳統風貌的同時,也提高了整個街區乃至城市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品位,其間包括的商機是無限的。一要確立保護與利用相結合的觀念,積極挖掘利用建筑和傳統街區的潛在價值。可以嘗試把目前單一的居住功能調整為旅游、展覽、辦公、商業四種功能,也可改建成為傳統式的家庭賓館,讓人們領略民俗風倩。二要政府組織協調,理順關系,通過土地、房屋產權的置換、拍賣或租賃等方式,吸引外資、民間資金參與保護和開發。三要把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列入各級財政預算。四要省政府和名城所在市縣政府設立專項保護基金,專項用于歷史文化名城中有重要價值的歷史街區的保護、規劃、維修和整治工作。五要發揮社會各界尤其是宗教界人士的積極性,對歷史遺留的寺院廟宇,可交給宗教機構進行維修、保養和使用,政府要加強治安和消防管理。六是對歷史遺留的居民院落,由居民負責維修、管理和使用,政府可實行政策性補貼。
五、建立嚴格的立法管理
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建設,既有綜合性,又有長期性。為了保證規劃、建設、管理的連續性,不致因人而易,世界各國都采取立法管理。我國頒布了文物保護法,國內行些歷史文化名城也編制了保護與建設的地方法規或規范條例。對于重要的歷史文化名城,還要參照聯合國發布的憲章、宣言和條例,它們總結了當代名城保護的先進理論和實踐,是學習和借鑒的精華,也是衡量保護水平的難則。在執法過程中逐漸完善法規。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正在編制中,當然,執法要嚴,還要有相應的組織保證才能發揮實際作用。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眼前利益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沖擊是客觀存在的現實問題,必須加強法律作保證。加大對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的執法檢查力度,使名城保護工作落到實處。
城市歷史文化遺產是通過漫長的歷史時期逐步形成和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反映著城市的歷史、社會、思想的變遷,是今天我們可能觸摸到的尚未消逝的歷史真實,因此我們要保護和利用好不可再生的歷史文化名城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