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娟 白文杰
【摘要】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而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同樣離不開良好的高等職業教育。筆者旨在通過對國內、國外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及特色的研究分析,為今后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相關研究及實施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國內;國外;校企合作;模式
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而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同樣離不開良好的高等職業教育。為此,筆者將國內外校企合作模式進行探索和研究并做了比對,目的在于從中得到一些啟示。
一、國外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淺析
(一)國外校企合作模式分類企業主導模式類。這類模式包括日本的“企業訪問”式、韓國的“產學合作”式、德國的“雙元制”式等。職業教育在這類模式的主導下,以企業培訓為主、輔助以學校教學。包括英國的“工讀交替”式和美國的企業——職業學校“契約合作”式等。這一類模式遵循勞動和教學相結合,工讀交替的原則。學校主導模式類。這類模式包含法國的“學徒培訓中心”式、澳大利亞的培訓包式等。此模式以學校為主導、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為基礎,進行人才培養。
(二)國外校企合作模式特色對比
企業主導模式的代表主要有德國的“雙元制”、英國的“工讀交替”和韓國的“產學結合”式。特點:企業或生產部門既是校企合作的對象,也是組織者和管理者,企業在內部均設有培訓機構,企業具備相應的社會監督或保障系統,學校教育的比重遠遠小于企業培訓的比重。校企合作模式的典型代表為法國的“學徒培訓中心”式、澳大利亞的培訓包式。特點:這類模式的操作是以學校計劃為基礎,從培養學生的實際為出發點,通過綜合學生的專業和興趣點,尋找企業雇主,充分考慮企業的需求以及生產實踐培訓場所的具體條件,展開校企合作。
二、中國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模式淺析
(一)中國高等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模式淺析
1、“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
在該模式中高等職業院校是培養方,企事業單位是用人方,校企雙方針對社會和市場的需求共同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在辦學條件、師資、技術等方面采取全方位合作,通過訂單培養模式,以“工學交替”形式,把學校和用人單位都作為教學點,學生培養后直接進入用人單位就業。這是一種因材施教的教育教學理念,它不僅可以提高了人才培養的針對性,而且可以提高人才培養的實用性。這種模式有利于調動學校、企業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于教育資源的整合,有利于服務地方經濟,有利于促成校、企、生“三贏”。
2、“2+1”人才培養模式
所謂“2+1”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質是有兩個育人主體,一個是學校,另外一個是企業,學生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育人環境學會做人、學會做事,使我們這些高等職業教育培養下的人才,最大限度的適應和滿足市場經濟的需求。也就是學生在高職三年的學習中,其中兩年在校內完成,另外一年在企業完成。校內主要講授理論課,以實驗、實訓等環節為輔助;學生到企業要從事至少一年的頂崗實習,同時還必須學習部分專業知識和技能,學生結合自身的生產實習經歷,在指導教師和企業師傅的幫助下,選擇畢業設計,制定論文題目,完成畢業設計或畢業論文,強調了對學生動手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綜合素質和能力的培養。
3、“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
這種模式是由學校和企業共同制定教學計劃和授課方案,雙方為著同一目標協商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學生在學校學習一段時間后再到企業從事生產實踐,或者經過一段時間的生產實踐再回到學校學習理論知識,將理論學習與生產實踐互相交替,邊學邊用,學用緊密結合。入校學生第一學期先到企業從事生產實習,在這一過程中由企業負責新生的入學和思想教育,然后學生輪崗實踐,以便學生感受企業文化,了解員工的職業素質、專業技能和現代企業的運營管理;第二學期,學生才到學校學習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學生到了第三學期第二次返回企業進行頂崗實習;第四學期,學生二次返校學習基礎理論知識、專業技能;第五學期,跟第四學期一樣,在學校內完成基礎理論和專業技能的學習;第六學期,要求學生能夠獨立勝任工作崗位,獨立完成畢業設計或畢業論文。在這一模式中,就業是導向,職業素質和技術應用能力培養是核心,實踐教學是中心,專業需要是保證,同時要改革課程結構,變換教學內容。“工學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以突出實踐性教學為重點,培養學生職業素質和職業技能,企業全面參與其中,同時可以把在理論學習中的知識通過實踐來強化,從而收到較好的學習效果。
4、“實訓一科研一就業”一體化合作教育模式
這種職業教育模式以學生就業為導向,實訓是實踐基礎,科研是理論需要,學生是價值中樞,旨在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這是一種由學校、企業共同合作,以項目開發或技術服務等科技活動為媒介,將優質課程與有效實訓進行完美整合的模式。它的主要特征是把科研引進到人才培養模式中,教師通過科研把理論和實踐緊密聯系,把實踐中出現的問題通過理論來解決,同時用實踐來驗證。
5、“工學結合,校企雙向介入”人才培養模式
這是一種以職業人才培養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工學結合,校企雙向介入”模式通過學校和企業共同參與,從而實現學生的理論學習、基本訓練以及在企業實際工作經歷的有機結合,充分利用學校、企業兩種不同的資源和環境,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技術能力和就業競爭力,培養高級實務運作的或工藝實施型的生產、服務一線人才。該模式的最大特點就是改善了一種合作,改變了一個關系,即把企業的被動合作變成了主動合作,把單向關系變成了雙向關系,校企雙方共建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儲備優秀人才。
6、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
這種模式最大的特點是有政府的參與。在這一模式下,學校、企業和政府在教育中都要投入必須的財力、物力和人力,同時它們均負有相應的管理責任,共同提高教學質量,力爭“多贏”。政府在這一模式中扮演著多重角色,既可以是領導者,也可以是參與者,同時也可以是中介者。因為這種教育需要合作方共同努力,整合優勢資源,合作方要有共同的合作教育理念和利益點,具備完善的校外實訓基地,雙師型人才培養團隊,資金保障,才能使合作教育順利進行。
(二)中國高職校企合作模式的比較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適合于專業技術專業,例如筆者所在院校就與多家企業開展了“訂單式”教育、推行了“互培共用”的“雙師”素質教師培養模式,企業為人才量身定制培養方案、培訓課程,邀請學生參與,學生畢業后可以直接到參加過培訓的企業就業,或是去培訓企業的客戶處就業。該模式的規模不是很大,主要適用于金融保險、旅游管理、市場營銷等專業,學生在經過兩年理論學習以及一年社會實踐后,可以獨立將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操作中去,才能考取并獲得相應的高級職業技能證書或資格證書。實踐證明:“工學交替”這種人才培養模式對學生崗位的要求比較高,學生必須經過較長時間的企業實踐,然后勝任相應崗位工作。例如我們學院的食品加工技術、汽車維修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機械制造與應用技術等專業,學生必須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具備相應的企業工作經驗。“實訓一科研一就業”人才培養模式則不同,該模式多適合于諸如電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新能源汽車、物流管理等專業。隨著專業技術快速更新,學校只有不斷加強科研力量,鼓勵技術開發、申請專利,才能在實訓、科研、就業三方面實現“雙贏”。而勞動密集型行業相對適用“工學結合、校企雙向介入”人才培養模式,例如筆者所在院校開設的食品生物技術、食品加工技術、熱能動力運行與維護專業,這些專業相對應的頂崗實習企業在用工方面相對密集,具有季節性。筆者所在地區,每到秋季正是蕃茄成熟的黃金季,此時食品企業將出現用工荒,食品相關專業的學生便成了惹眼的對象;再比如我國北方從10月份開始到次年的4月份是供熱供暖期,此時熱能動力運行與維護等專業的學生便成為熱力公司爭搶的香餑餑。所以這種模式可適用于不同學校的不同專業,學校和企業圍繞共同目標,依據各自的需求、不同條件各盡其責,享受各自的權力和義務,形成特色后再工學結合、雙向介入,在緊密合作基礎上不斷融入發展,實現學校、學生和企業的多贏戰略。“全方位合作教育模式”是比較理想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適合用在與鋼鐵、石油、金融等大型國有企業的合作。因為大型國有企業具有相對雄厚的財力、物力和人力資源,能夠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能夠更好地服務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