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清輝
2013年元旦前夕,老區阜平成為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探訪貧困地區的第一站。2013年3月,扶貧攻堅也成為全國兩會河北團的熱點話題。
早在8年前,亞洲開發銀行的一份報告,首次提出了“環首都貧困帶”的概念。報告指出,在北京和天津的周圍,環繞著河北省的3798個貧困村、32個貧困縣,囊括了272萬貧困人口。
與國外很多國家從大都市走出去幾百公里面貌都相對一致相比,在河北與北京的地理銜接處,比如赤城與延慶,灤平與密云,淶水與房山,其貧富卻有云泥之別:一條馬路緊相連,一個界碑左右卻是兩重天。
當地的百姓笑稱,他們離北京近得連雙方的雞鴨都可以互相串門子,對面誰家吵架都聽得一清二楚,但繁華跨過界碑就是貧困。界碑這邊是雄心勃勃急于跨入“世界城市”行列的現代大都市,界碑那邊是住舊房、沒新娘、種“棒棒”(玉米)、曬太陽的極端貧困縣。
自 “環首都貧困帶”被提出以來,對于形成的原因,輿論將矛頭指向了北京:正是因為北京掠奪式發展的強大吸附力,才導致“大樹底下不長草”。
一方面貧困帶地區自然條件惡劣,首都周邊自古以來都是軍事要地,1949年后,長期被列為軍事禁區,在很長時間內,基本上不修路,不上電,不設項目。其中赤城縣1996年獲準對外開放,豐寧縣1998年獲準對外開放,開放時間滯后近20年,錯過了國家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和先期開放發展的戰略機遇。
另外,位于首都周邊的貧困縣,是北京重要的水源地和生態屏障。由于負有為首都保護水源和生態的特殊使命,國家對這一地區實行限制開發政策。

如今,“環首都貧困帶”不僅未能縮小與北京周邊郊縣的貧富差距,反而愈加落后。河北省發改委與河北省扶貧辦的一份調研報告顯示,截至2011年,這一地帶仍分布有25個國家級和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貧困人口235.9萬人。
2010年10月,河北省提出環首都經濟圈戰略,后改為環首都綠色經濟圈。2011年,環首都綠色經濟圈寫入河北省“十二五”規劃綱要,且一度成為河北省區域戰略的首位。
使環首都貧困帶脫貧,成為河北的重任,負責這項工作的是中共河北省委副書記、省委省政府農村工作領導小組組長趙勇。1963年出生的湖南益陽人趙勇今年整50歲,早年在湖南省澧縣永豐鄉當干部,一路從公社到縣到市到省再到中央。至1998年,趙勇出任團中央書記處書記。
2005年11月,趙勇調任河北省委常委,歷任宣傳部部長、唐山市委書記。在唐山期間,改造危舊平房,開發曹妃店沿海經濟帶,淘汰落后產能,促進唐山經濟轉型。如今每個縣都有自己的園區,新城區和森林公園,一座能源城市的綠色發展,讓趙勇獲得了百姓的口碑。2010年8月,趙勇出任河北省副省長,次年11月當選中共河北省委副書記。
兩會期間,針對扶貧攻堅問題,趙勇接受了《中國新聞周刊》的專訪。
中國新聞周刊:“環首都貧困帶”存在了這么多年,原因在哪里?
趙勇:自然因素、歷史因素、人為因素、政策因素等等多重因素疊加造成的。
中國新聞周刊:和也沒有什么自然資源的義烏、溫州相比,造成如此大面積貧困的存在,河北是否也有自身的原因?
趙勇:部分干部群眾思想保守,缺乏開放意識也是重要原因。要樹立扶貧開發的新理念,以發展的思路、綜合施治的辦法、農村現代化的眼光、遵循經濟社會發展的規律來推進扶貧工作。
中國新聞周刊:2012年河北開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干部下到農村的運動?
趙勇:去年河北省政府開展了加強基層建設年活動,從省市縣選派15000名機關干部,深入到了5010個發展相對較慢的村進行集中幫扶。鍋碗瓢盆都自己帶著,不能讓村里花一分錢。
大家普遍認為,這項活動探索了一條迅速改變貧困落后地區面貌的新路子。活動集中了76億元資金,建設了80000多個項目,在幫扶村辦了群眾最關心的飲水安全、村街道路硬化、村衛生室建設等“十方面實事”。今年繼續選派15000名干部,他們已經成為扶貧攻堅的一支重要力量。
中國新聞周刊:那對于縣里呢?
趙勇:省委、省政府決定在淶水、赤城等環首都9縣建設環首都扶貧攻堅示范區,實施的是“七個一”幫扶舉措:為示范區每縣安排一個省直綜合廳局、一所省屬大學、一所科研院所、一家省屬企業、一家央企、一家金融機構進行對口幫扶,并協調審批一個省級開發區。今年,阜平縣被納入到“七個一”幫扶范圍。還對示范區的貧困村實行“六個一”,即每個村配一名第一書記、一名大學生村官、一名處級干部、一名科技特派員,有條件的村還要有一名大學生村醫和規劃師。
主要是要樹立新理念,把增加群眾收入與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結合起來,把扶貧與扶志、扶智結合起來,把解決“三農”問題與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四化同步”結合起來。目標就是推動環首都扶貧攻堅示范區3年脫貧,阜平縣5年脫貧、8年建成小康社會。僅去年就投入資金104億元,大力發展林果業、畜牧業、蔬菜種植業等富民產業,發展現代農業,完善基礎設施,培育新農民。
中國新聞周刊:這個環首都綠色經濟圈的建設主要還是圍繞“綠色”?
趙勇:這一區域的發展要牢牢把握住“綠色”兩個字,在首都周邊的發展一定是綠色發展。當然整個河北省在奔小康的過程當中都是綠色發展,尤其是首都周邊,一個是搞綠色產業,所有的產業發展要嚴格執行準入標準,不能造成污染,要達到能耗節能減排的最嚴格的國家標準。第二就是搞綠色城市,首都周邊肯定要搞一些衛生城市,但這些衛生城市都要逐步按照生態城市的標準來進行建設。第三就是搞綠色交通,主要是建設輕軌,比如地鐵要和北京同城化、一體化。第四就是搞綠色環境,要大規模地植樹造林,我們這幾年每年造林都是在50萬畝以上,在北京周邊,這有利于涵養水源,保護周圍的生態、改善環境。最后還要搞綠色能源,在北京周邊張家口、承德、保定、唐山、廊坊都要發展風能、太陽能、沼氣,以及生物質能源。我們現在豐寧縣推廣農民把秸稈做成生物煤塊替代燒煤,這樣減少周邊的污染。總得按照綠色的理念來發展,和首都實現共贏。
中國新聞周刊:北京在發展中也碰到了很多問題,比如說環境污染、交通堵塞、房價居高不下等,首都經濟圈等于也給北京開了一條路。針對北京的這些問題,河北在一些區域功能規劃的時候有哪些考量?
趙勇:針對首都經濟圈列入國家戰略發展規劃,河北啟動實施了環首都綠色經濟圈的建設,實踐了三年。實踐證明,環首都經濟圈的建設是疏解北京的一些功能,這幾年北京有很多功能開始向河北周邊轉移。比如福田汽車,現在研發和銷售總部在北京,一些零部件制造放到河北承德。在產業轉移上,尤其是首鋼的搬遷,在轉移的過程當中產業實現了升級。再比如廊坊正在搞一個大的會展中心,今后很多會展不進北京,大量進京的人流就減少了。
現在PM2.5引起了各方面的關注,首都也在反思,怎么樣把這些相關的功能,首都不需要的功能,不應該有的功能疏解出去,河北周邊就是首要的承接地,我們覺得這也是一個責任。
中國新聞周刊:這給環首都貧困帶也帶來了很多契機。
趙勇:大家都知道,首都周邊形成一個增長極幾乎是全世界各大首都的一個現象,實際上是一個規律。東京經濟圈占到日本經濟總量的三分之一,首爾經濟圈占到韓國經濟總量的60%,而我們首都的經濟圈現在占我們國家GDP總量才9.7%。一個方面看到差距,另外一方面也是很大的潛力。
我們這幾年主要是抓環首都經濟圈的規劃,正在對接國家發改委組織實施的首都經濟圈的規劃。跟北京的對接,現在已經是常態化,書記和省長專門帶隊到北京對接,達成了一攬子的協議。再一個就是基礎設施的對接,現在高鐵、輕軌,地鐵6號線,我們已經在規劃上基本達成一個意向。再就是產業上的合作、互動,一體化發展、錯位發展、借勢發展、支撐發展。我們在首都周邊建設了14個開發區,像固安縣80%的項目都來自北京。這樣發展起來一個高端產業,對整個河北的發展是一個帶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