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康
李克強3月17日上午的記者招待會,是政府換屆后領導人“亮相式”重要信息發布平臺,也可稱為李克強出任總理伊始特定的“就職演說”。近兩小時的答記者問之中,有一系列可圈可點的亮點、重點,國內外反響強烈,學者和百姓均有熱議。其中關于財政收支的一番話,包含新一屆政府施政、理財的重要原則和導向,呼應社會公眾的訴求和深化配套改革的客觀需要,是我國公共財政加強制度建設、改進調控機制、優化政策提升績效的權威指導信息。
李克強是在回應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關于新一屆政府將會采取哪些具體措施使人民對反腐敗更有信心的問題時,主動談及政府收支和財政運行問題的。他在強調為政清廉、秉持“為官發財,應當兩道”的古訓和“建立與完善不能貪、不敢貪的反腐機制、依法嚴懲腐敗分子”等之后,非常明確地表述了使政府提升公信力、使人民對反腐倡廉更有信心的一個重要原則:“要用簡樸的政府來取信于民,造福人民,要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政府就要過緊日子”。
這幾句話中包含的基本道理,是政府作為“執政為民”的公權機關,內在邏輯就是應全心全意追求人民利益、公眾福祉最大化,因此必然應當以簡樸為風,以政府自身“過緊日子”為導向,即盡可能壓低政府支出中的行政成本。
接下來,李克強專門提及:“今年1至2月中央財政收入增幅只有1.6%,可以推想,未來財政收入再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不大可能了;但是民生支出是剛性的,不能減、只能增,那就需要削減政府的開支”。他說到的今年年初我國中央財政收入增幅明顯走低的特征,其實也是自2012年以來中央、地方合計的全國財政收入的運行特征,其背景是我國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在改革開放新時期經歷以1995年為轉折點的、前邊一路走低而后邊一路走高的演變之后,隨國民經濟潛在增長率下調一個臺階(從9%~10%的高速區間下降為8%左右的次高速區間),財政收入/GDP之比明顯上升勢頭不復存在,財政收入增幅全年如能與7.5%-8%的GDP增幅大致同步,則其占GDP比重這一指標會大體穩定下來,而政府的財政分配將明顯不同于前些年的相對寬松而進入更明顯地“過緊日子”的新階段。

從這一階段性新特征聯系到秉持執政、理財為民的理念而化壓力為動力,顯然需要更好處理“讓人民過好日子政府需過緊日子”的關系,勢必要求作出合理的收支調整,優化支出結構,努力調動保民生而壓縮行政成本的潛力。
從財政服務全局的角度講,順應潛在增長率降低而財政收入增長率也降低、政府理應隨之在財政收支上做出優化調整的,重點就是更積極地考慮降低政府的運行成本,更加注重簡樸、節約,這既是一種應有的階段性合理調適,也是國家決策層長期堅持的“讓人民過好日子”的追求在現階段政府行為上的具體表現。


李克強在闡明“政府需要過緊日子”的取向后,非常明確地宣布了新一屆政府的“約法三章”:“本屆政府任期內,一是政府性的樓堂館所一律不得新建;二是財政供養的人員只減不增;三是公費接待、公費出國、公費購車只減不增。對這三條,中央政府要帶頭做起,一級做給一級看。”
這就把“政府過緊日子”的措施在樓堂館所建設開支、供養人員開支、“三公”開支方面的壓縮與控制措施具體化了。這個“約法三章”很好地體現了李克強在“務實”“落實”上的行事風格。如同他在談改革時說“貴在行動”的生動用語:“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這里講的“過緊日子”,馬上落實于可操作的三項行動準則上,需要我們“甩開膀子”做實做好。
結合現實生活看,這些年政府興建的稱為培訓中心、電教中心、活動中心等的樓堂館所為數不少,確有必要在一段時期內不再新建;財政供養的公職人員規模、調整方向,是順應大部制改革和精簡機構等措施“封頂”而只減不增;“三公支出”問題近年為公眾所熱議,是人民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之一,明確宣布“只減不增”,既是順應民意,又是加強管理、厲行節約的十分具體的“操作重點”。
說到上面這些認識之后,作為研究者,我認為還需特別強調的是,為了可持續地貫徹“為政清廉理財為民”的理念,除了加強管理落實諸如“約法三章”這樣的具體措施之外,實際上我們還需通過深化改革來構建可持續地控制行政成本、提升財政收支績效水平的長效機制。
政府的樓堂館所并不可能永遠不建,財政供養人口的規模控制也畢竟有其合理限度,“三公支出”的只減不增總體而言還只是階段性目標,如何形成財政收支規模在履行政府合理職能的正常增長中“內生地”講求績效、并以考評和問責制等保證績效追求的“長效機制”,是壓低我國行政成本的長遠、實質性問題之所在,涉及機構改革、政府職能轉變、改變領導干部“待遇終身制”、政府信息公開、收支透明化、實現全程全方位監督等一系列棘手的難題。
財政支出結構的優化不可能固定于某種刻板的量值結合、而必然是一個動態演變過程,在這種動態優化中起基礎性作用的其實首先還不是財政管理問題,而是通盤的體制即制度安排問題,亦即我國公共財政建設中不容回避的深化改革和配套改革問題。
這方面的決心,智慧和韌性,正是李克強答記者問中的極大亮點:他毫不隱諱地表明轉變政府職能、簡政放權的改革,是自我革命,會很痛,要有壯士斷腕的決心;改革已進入深水區、攻堅區,要推進全面改革觸動原有利益格局,而觸動利益往往比觸及靈魂還難。這些認識高屋建瓴,切中時弊,也正是以總理身份直指我們真正形成控制行政成本的長效機制所必須解決的問題。
李克強接著還說出一段擲地有聲的話:“再深的水我們也得趟,因為別無選擇,它關乎國家的命運、民族的前途。這需要勇氣、智慧、韌性。所幸的是,這些可以從我們的人民當中去汲取,使改革邁出堅實的步伐。”可以說,把這種改革的勇氣、決心、歷史擔當和從人民中汲取智慧、力量的戰略思路,與政府廉政建設、財政收支的取向結合在一起,正是我們可從李克強答記者問中領悟到的新一屆政府追求“讓人民過好日子”提升福祉、而政府“過緊日子”壓低行政成本的社稷之謀、治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