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常談起糖尿病,人們一般指的是Ⅱ型糖尿病。全球3.5億糖尿病患者中,大約有90%屬于Ⅱ型。他們的發病年齡多在四五十歲,病因往往和體重超標導致的血糖過高有關。而Ⅰ型糖尿病患者的發病年齡基本上都在兒童期,他們必須每天使用胰島素才能控制病情。
在全球范圍內,Ⅰ型糖尿病的發病率在以每年3%~5%的速度遞增,其上升原因卻不得而知,這讓人甚為焦慮。因為與Ⅱ型糖尿病相比,Ⅰ型糖尿病會讓患者年紀輕輕就喪失勞動能力甚至死亡。破解Ⅰ型糖尿病陡增的原因并遏制甚至扭轉這一趨勢,是公共衛生界和醫療界迫在眉睫的任務。可是截至目前,這方面的研究似乎才剛剛有點眉目。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糖尿病研究首席專家Giu-seppina Imperatore認為:“在如此短時間內病例的突增,是無法用基因改變來解釋得通的。因此,環境因素或許是這一增長的主因。”
無論是Ⅰ型還是Ⅱ型糖尿病,它們的基本表現都是體內胰島素分泌紊亂,無法抑制血糖的升高,但是其起因卻幾乎相反。曾經被稱為“青少年糖尿病”的Ⅰ型糖尿病屬于自身免疫性疾病,而曾經被稱為“成人糖尿病”的Ⅱ型糖尿病的主要特征為胰島素抵抗,也就是說肝臟、肌肉和脂肪等需要胰島素來吸收葡萄糖的組織對胰島素產生了抵抗。
2006年,世界衛生組織公布了一項被稱為DIAMOND的調查結果。這項調查對57個國家的112所糖尿病研究機構過去十年內的所有記錄進行整理,結果發現:北美的Ⅰ型糖尿病發病率以每年5.3% 的速度上升;在亞洲,這一增速為每年4%,在歐洲為每年3.2%。這是人類關于Ⅰ型糖尿病發病率上升趨勢收到的第一個危險信號。其后,歐洲的數據也佐證了以上發現,2009年,歐洲糖尿病研究項目在對17個國家的糖尿病病例進行對照后稱,Ⅰ型糖尿病不僅在以每年3.9%的發病率逐年上升,而且在5歲以下兒童中的發病率增速最快。該項研究預測,到2020年,Ⅰ型糖尿病的5歲以下兒童新增患者將翻倍,從3600例增加至7076例。
我們很難解釋Ⅰ型糖尿病上升的趨勢,因為病例在全球范圍內增加,那么其病因也必須有全球的共性;同時,還要兼顧不同地區這些同類因素具有的地域性特征。目前上榜的嫌疑因素不一而足。譬如,有的調查認為小麥蛋白或許難辭其咎,因為Ⅰ型糖尿病病人似乎同時患腹腔類疾病的幾率也較高,而在過去幾十年里全球范圍內隨著深加工食品的普及,人們對面粉蛋白的消費也提高了許多。
然而,所有的研究都還未能得出足以確信的結論,目前的調查仍然撲朔迷離,我們只能等待科學界一一排除以下三個重點因素:真菌感染、病毒感染或寄生蟲感染。其理論基礎是所謂的“衛生假說”,也即現代清潔生活方式和過敏之間的關系。這一假說提出:人在較早年齡時與土壤中生物體的接觸,可以教會人體不斷進化的免疫系統如何自我平衡,因而在日后接觸灰塵和花粉后不會“大驚小怪”,做出無法控制的反應。該假說認為,在過于清潔的生活中,孩子們無法早日接觸到外界,因此助長了過敏性疾病的蔓延。對于糖尿病而言,人體免疫系統對外界的物質發生過度反應,以至于不能接納自己的身體組織,自體免疫系統因崩潰而無法生產胰島素。
目前有一些旁證支持這一推論。比如,家里兄弟姐妹較多的孩子,他們接觸從學校或托兒所帶回家的感染的機會更大,其Ⅰ型糖尿病的病例就較少;上托兒所或幼兒園的孩子,也比長時間在家里生活的孩子患糖尿病的機會少。此外,有動物實驗表明,在無菌環境中飼養的小白鼠對任何感染從無接觸,它們中的Ⅰ型糖尿病也更常見。
近來,科學家對Ⅰ型糖尿病發病率上升的研究似乎又回到了他們的“老對手”——超重或肥胖。這一被稱為“加速說”或“過勞說”的假設認為:“如果孩子比較胖,那么多余的重量就會給胰腺β細胞造成壓力。”芝加哥大學名譽教授Rebecca Lipton說:“如果孩子的自體免疫系統已經開始啟動,那么他們體內的β細胞就要比身材較瘦孩子的β細胞生產更多的胰島素,因此,也更容易先衰。”
肥胖的假說似乎更合乎邏輯。無論是在窮國還是富國,人們的體重都在日趨上升。迄今為止,還沒有誰可以成功地減緩肥胖在全球范圍的蔓延,除非我們保證大多數的孩子(當然也包括成人)多做運動,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以及合理的體重。糖尿病科研人員的調查使命似乎還無法結束,對于我們自己的孩子,也只能先讓他們從能夠做到的方面做起。
馬琳·麥肯納
(作者系美國資深健康記者,美國健康新聞協會理事,《超級細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