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寶
7月28日,北京市公安局召開視頻會議,再次部署強化夏秋社會治安整治工作。北京市委常委、市公安局局長傅政華表示,對嚴重刑事犯罪,要堅持主動出擊、露頭就打。
此前,7月25日,公安部部署全國公安機關開展夏秋社會治安整治工作時,公安部副部長黃明也提出始終保持對暴力恐怖活動、個人極端暴力犯罪、涉槍涉爆等嚴重刑事犯罪的嚴打高壓態勢。
有分析認為,此次公安部門社會治安整治專項行動與近期接連發生暴力案件不無關系。以北京為例:從7月17日到7月24日,北京在7天內連續發生6起危害公共安全事件,其中4起包含人為惡性犯罪因素。
在《中國新聞周刊》采訪中,有學者將此次公安部門專項整治行動稱作“非‘嚴打期間的‘嚴打”。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學學院副院長靳高風認為。犯罪具有一定季節性,夏季人們戶外活動較多,防范意識較差,防范措施相對較少,從而導致暴力犯罪多發。這與上個世紀80年代的“嚴打”不同。“公安部門社會治安整治專項行動是必要的,起到了一定震懾作用,其他國家在遇到治安較差時,同樣也采取過此類整治手段。
不久前,靳高風向中共中央政法委提交了一份關于“個人極端暴力犯罪”的研究報告。
該報告運用文獻調查、典型調查、定量分析和個案分析的方法,對當前個人極端暴力犯罪的現狀、特點以及產生、發展、變化的規律和原因進行研究,以期為防控這類特殊的暴力犯罪提供決策參考。
在靳高風看來,6月7日福建廈門公交車縱火案,7月17日北京大悅城惡性殺人案,7月20日北京首都國際機場爆炸案,男子當街摔死女童案,都具有個人極端暴力的特征。
一系列暴力案件接連發生,引起公安部甚至更高層的關注,
7月25日公安部召開電視電話會議,要求把打擊矛頭對準暴力恐怖活動、個人極端暴力犯罪、涉槍涉爆、殺人等嚴重刑事犯罪和黑惡勢力犯罪,集中打擊整治“兩搶一盜”等多發性犯罪和季節性犯罪、食品藥品犯罪、電信詐騙犯罪等犯罪以及“黃賭毒”“黑網吧”等突出治安問題,決心把犯罪分子的囂張氣焰打下去。
時間回溯到2009年和2010年,期間也發生過多起類似的暴力性案件,典型的如:致8人死亡的湖北隨州熊振林故意殺人案,致28人死亡、71人受傷的四川成都張云良公交車縱火案,致6名親友死亡的北京大興李磊故意殺人案,導致8人死亡、5人受傷的福建南平鄭民生故意殺人案等。
尤其是在2010年上半年,全國范圍內連續發生了多起針對中小學生和幼兒園的個人極端暴力犯罪案件,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社會恐慌。
彼時,個人極端暴力犯罪引起了政府部門以及社會各界高度關注。
當年6月,公安部也動員部署全國公安機關集中開展為期7個月的嚴打整治行動,打擊各類嚴重暴力犯罪活動。
針對當時兩個月內發生五起幼兒園、學校兇殺案,2010年5月13日,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接受香港媒體采訪時表示,頻頻發生的殺童案,說明中國社會存在深層次矛盾,而且日趨尖銳化。
通過對近幾年案例調查研究,靳高風分析認為,當前中國處于個人極端暴力犯罪的多發期,嚴重危及社會穩定和群眾安全感。因此必須采取特殊的防控措施,以減少這類犯罪的多發。
通過對2000年至2011年間的34起類似的個人極端暴力犯罪案件分析,靳高風認為,從形式上看,這些案件各式各樣:有直接報復殺人的,也有泄私憤爆炸縱火的;有發生在家庭內部的,也有發生在街頭的;有發生在單位的,也有發生在校園的。“這些案件的特征看,存在著明顯的共性。”
在靳高風看來,個人極端暴力犯罪區別于其他嚴重犯罪的關鍵在于“個人性”和“極端性”。犯罪人往往心理極端,具有偏執、沖動、社會適應性差。
在中國犯罪學研究會副秘書長、中國政法大學犯罪學研究所所長王順安看來,此類犯罪更多屬于報復社會型犯罪,行為人在自身利益(合法利益和非法利益)得不到滿足或欲望受到抑制的情況下,為宣泄心中的不滿和憤恨,將犯罪指向無辜弱勢群體,實施報復行為。
2009年初,時任中共中央綜治辦主任陳冀平在全國綜治辦主任會議上亦指出:從目前的社會形勢看,新的社會矛盾將不斷產生,原有的一些社會矛盾也可能隨之凸顯,并呈現出經濟領域的新矛盾與老矛盾、經濟領域的矛盾與其他領域的矛盾相互影響、互相作用的局面。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社會心態日益復雜,一些人心理失衡,對社會的不滿情緒潛滋暗長,個人極端事件可能增多。

根據定性分析的結果,靳高風也發現一些內在規律,此類案件的增多與轉型期社會矛盾凸顯等因素密切相關。“雖然個人極端暴力犯罪案件數量不多,但是其造成的傷亡嚴重,社會影響大,這種后果也往往是犯罪人所期望的結果:或希望報復他人或社會,或希望引起他人的痛苦,或希望引起社會的關注。”
王順安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每一類沖突事件的背后,都不難發現‘強烈的權利訴求與利益實現渠道缺乏之間發生矛盾的影子。當行政行為出現‘缺位‘錯位‘越位,權益受損公民就可能尋求體制外的、非制度性參與,從而使社會公共秩序受到危害。”
此次公安部部署專項整治行動還要求,對揚言實施放火、爆炸等極端暴力行為,以及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擾亂社會秩序的,要依法嚴肅處理。
這亦有所指,今年5月15日和17日,國內發生多起編造虛假恐怖信息威脅民航飛行安全案件,影響16架次航班。
靳高風分析認為,這類“詐”彈事件大多是肇事者為了惡搞、泄私憤或企圖通過阻止航班起飛,達到不讓某個旅客離開等目的而制造的惡作劇,并不是故意干擾航空安全。“有些是為了利益訴求,而制造轟動效應。但其行為的后果是極其嚴重的,這種后果有時可能是行為人自己都沒有預料到的。”
在公安部針對編造虛假恐怖信息威脅民航飛行安全的行為提出的嚴打要求中稱,各地公安機關要從重從快打擊,嚴格按照刑事案件立案偵查,追究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責任,不得以治安管理處罰等形式降格處理。
“集中打擊”“從重從快”“不得降格處理”當這些要求集中出現在官方的文件中時,也引起了學者關于“嚴打”邊界的擔心。
7月21日,女歌手吳虹飛發表了一條“想要炸北京人才交流中心的居委會和建委”的微博,引發網友圍觀,隨后有媒體報道吳虹飛被北京警方刑事拘留。吳虹飛的代理律師稱其言論沒達到刑事犯罪具有的標準及危害性,不構成犯罪。
有輿論認為,吳虹飛隨意發表實施爆炸的 “恐嚇性”言論,可能引起人們恐慌,進而破壞公共秩序。也正因此,警方以編造虛假恐怖信息罪將其刑拘。
刑事辯護律師宣東則認為,公眾應學會慎用言論。同時,公安機關在打擊揚言實施放火、爆炸等極端暴力行為,以及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擾亂社會秩序的時,尤其是處以剝奪公民人身自由的刑罰,也應慎之又慎。
刑事辯護律師錢列陽稱,國家根據不同的治安情況來進行專題整治工作,是有必要的。刑事政策在打擊某一類對象時要防止超越法律界限,“遵守法律底線非常重要,希望嚴格依法辦事”。
中共江蘇省無錫市委政法委副書記、綜治辦主任張軒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專項整治可以起到治標的作用,短期內高壓態勢是必要的,要解決根本問題還要綜合治理,要解決有報復社會傾向的人排查、疏導工作,“這是個緊迫問題!”
對此,靳高風建議,在控制多發勢頭的同時,要加強被害預防,注重特殊群體、特殊空間和特殊時間段的保衛工作,同時倡導通過法律途徑解決矛盾、沖突,完善社會支持系統,加強家庭、社區、社會等對弱勢群體的社會支持功能,總之,“需要加強社會改革,完善社會政策,解決深層次的社會問題。”
(實習生盧櫻丹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