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振東 :在缺乏多元并存的包容性和自由的社會里,在長期缺乏合作共治和彼此尊重精神的國度中,觀點交鋒蛻變為黨同伐異,語言暴力、情緒偏激、精神委頓、道德墮落充滿公共對話空間實在是再正常不過。
@你永遠無法叫醒裝睡的人:有意見無學養,爭來爭去知識無長進,難免一地雞毛。
@教母的搜神記:喜歡斯文和諧的社會,用理性的社會結構消除敵意和仇恨。
@巡城老馬:思想需要質疑,而溝通需要尊重和理性。
大約3個月前,在一個刮著大風的周末,我從北京的東南角跑到西北角去旁聽了一個有關新書出版的座談會。會議室非常狹小,但去的人很多,把屋子擠得滿滿當當。
這是一本與近些年中國思想界爭論有關的書,它的作者、清華大學歷史學教授秦暉說,他希望不管是左派的朋友,還是右派的朋友,都能夠堅持書中給出的一些原則。座談會上,學者們都感慨知識界的分歧,現在越來越大,彼此視為陌路,甚至仇敵。
這次會議也成為我介入這組報道的開始。
很快,我就發現自己被拖進了一個復雜而敏感的世界。倘若你要理解知識界的紛爭,你就要了解他們各派的觀點和訴求,了解一些代表人物思想的演變過程。但不少學者出于對名聲的顧忌,婉拒了我們的采訪,不愿卷入“這灘渾水”。不過,有一點大家是一致的:那就是對當下中國思想界的分裂的擔憂。
“一個社會沒有一個共同底線,沒有共同的認識,這個社會就很危險?!敝▽W家、中國政法大學終身教授江平說:“一個社會如果極左的力量很強大,或者極右的力量很強大,那就會變成一個啞鈴式的社會。這個社會就很少有包容性?!?/p>
然而,分裂的知識界要達成共識,哪怕是最低限度的共識,可能都并非易事。這點在那天的座談會上就不難發現——盡管秦暉新書的書名叫《共同的底線》,但遺憾的是,當天參加會議的沒有一個來自左派的學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