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中旭 周政華
7月5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下稱金融國十條)發布,印證了市場之前風聲鶴唳的反應并未過度。
6月20日,中央政府主動發起的“貨幣危機”測試,已經使金融穩定性風險、特別是影子銀行的風險初步暴露(詳見本刊2013年第23期封面報道《總理為何不救市》)。在那之后,市場以“股債雙殺”的反應,為這一輪結構調整前的價改測試做了恰如其分的注腳。
金融國十條提出,要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更大程度地由市場來決定資金價格。一方面持續加強對重點領域和行業的金融支持,另一方面大力支持化解產能過剩矛盾。
中國銀監會對金融國十條的解讀是,金融國十條確立的基本思路就是按照穩中求進、穩中有為、穩中提質的要求,繼續執行穩健的貨幣政策,不因經濟增速放緩轉向寬松,也不因當前一時貨幣增長較快而轉向緊縮,同時堅持有扶有控、有保有壓的原則,著力調整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盤活存量資金,用好增量資金,有效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特別把理財與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房地產、“兩高一剩”行業并列為當前重點金融風險領域,并要求各金融機構對上述領域的風險要嚴密盯防,嚴加防控。

影子銀行井噴3年半以來,盡管擁有推動利率市場化的巨大進步意義,但是,期限錯配、流向過剩產能和低效部門,一直是其痼疾。在資金價格管制、杠桿率不斷抬升的飲鴆止渴機制下,風險敞口幾乎未見暴露。然而,有著龐氏騙局特征的中國式影子銀行,一如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所言:在杠桿率很高的情況之下,一有風吹草動,某種偶然的原因就會引發資產負債表的危機,也就是局部的資金鏈斷裂傳導到金融市場的其他部分,引發系統性危機。
吳敬璉表示,如果這種以強勢政府主導的所謂“中國模式”不改變,粗放的發展路線以及資產負債表的高負債率和高杠桿率都是很難改變的,一個小火花就會引起嚴重的問題,而這類偶然的因素幾乎是防不勝防的。
慶幸的是,決策層已經意識到這一痼疾。今年一季度之后,面對社會融資總規模大幅增長而GDP增速相對疲軟的格局,國務院分管金融工作的負責人下定決心推動金融改革。據媒體報道,這位負責人曾表示,這么大的信貸投放對增長的帶動作用越來越低,傳統的金融模式已經支持不了經濟轉型,需要金融做出調整。而且現在總體的宏觀經濟比較平穩,這個時期應該做一些金融改革的突破。
6月下旬以來,影子銀行業務的收縮與調整,印證著這一政策的轉變。
6月20日,銀行間市場隔夜拆放利率升至13.444%,隔夜拆借利率飆升至30%!而央行一季度金融統計數據報告顯示,3月份銀行間市場同業拆借月加權平均利率僅為2.47%。
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表示,銀行最核心的問題是流動性問題,并通過流動性管理,保證支付。如果銀行流動性短缺,則需同業拆借,銀行間市場成為首選。
突如其來的“錢荒”,造成銀行間市場利率飆升的同時,亦抬高了理財等產品的融資成本。
中國農業銀行某地方行行長透露,在受到銀行間市場沖擊之后,6月下旬,該行發行的一款期限僅為42天的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達到5.1%,創下3年半以來的新高。同一時期,中國銀行和中國工商銀行發行的同性質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已經突破6%,中小股份制銀行同性質理財產品的年化收益率則普遍突破了7%,興業銀行、華夏銀行、平安銀行等均列其中。
為緩解資金鏈的緊張,商業銀行在新發行的理財產品上付出更高的成本,已是不得不為。背后貫穿著的資金流向,則主要是地方融資平臺主導的、資金流一旦斷裂、就會成為爛尾工程、進而增加銀行壞賬比率的在建工程。
農行由于網點眾多,吸儲有力,付出資金成本最少。反觀中行,由于網點在四大行中最少,吸儲最不力,則不得不下放相關審批權。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表示,和農行總行負責審批不同,中行一級分行即可審批表外業務,自有和同業資金可以投放各類受益權,經營風格與中小銀行雷同,即,在自有資金不足的情況下,過度依靠銀行間市場的同業拆借資金。
問題是,資金成本過高之后,銀行將難以避免隨之而來的虧損。前述地方農行負責人透露,在6月30日季末沖存款時點之際,他選擇寧可少發行理財產品,以避免虧損。彼時,貸存比等紅線考核已經退居其次。
然而,同業拆借業務激進中小銀行則沒有這么的底氣和好運氣。據《理財周報》報道,銀行業知情人士透露,6月的資金瘋狂中,多家股份行資金交易賬面浮虧上億,平安銀行被指當月虧損約1.7億。
今年以來,平安銀行同業規模迅速膨脹,同業負債占比達36.14%,已超越興業銀行成為股份行第一。6月下旬,平安銀行、興業銀行、民生銀行領跌銀行股。
為緩解頭寸緊張,同業拆借業務較為激進的商業銀行不得不拋售債券類長期資產以補充流動性,造成股市暴跌。6月24日,股市遭遇黑色星期一。銀行、地產等權重股重挫,滬指跌逾5%逼近1949點,創2009年8月31日以來最大單日跌幅,深成指跌破前期調整低點,創4年來新低。
7月5日,一位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的工作人員表示,僅6月最后10天的虧損,已抵得上部分中小銀行上半年的同業拆借利潤,“上半年白干了”!
“黑色星期一”當晚,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熬了一個通宵上書中央,指出此時已是央行出手穩定市場的時機。他的理由是,市場已經出現恐慌式出逃,出于金融穩定性考慮,作為最后貸款人的央行理應對業務激進、流動性緊張的商業銀行展開定向救助。
次日下午,央行救市資金入場,A股 V形反彈,銀行間市場利率逐步重回正常區間,在避開資金存量接續的季末時點之后, “錢荒”終于在7月初暫時緩解。
最先倒下的可能是第三方理財機構。目前,只需在工商登記注冊,第三方理財機構便可開展業務,除了代銷公募基金需要申請牌照外,信托、保險及其他投資品種均可以直接代銷,并獲取相應的銷售提成。
盡管《信托產品銷售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鼓勵信托公司建立直銷業,但是大多數中小信托公司無力自建銷售渠道,一般都是尋找第三方理財公司進行渠道合作。據信托業內人士估算,目前超過一半的信托產品均通過第三方理財公司銷售,這些產品大都為固定收益,風險控制都由信托公司掌握,一般來說風險較低。
蘊藏較大風險的是,第三方理財機構與銀行客戶經理合作,利用銀行信譽兜售高風險產品。銀行事實上也存在這種代售情況,不過,只要進入銀行正規銷售名單的產品,都要通過把握產品風險的信審會,而往往第三方理財機構的產品通過的幾率不大。
據《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從多家城商行、股份制銀行銷售人員處了解,銀行銷售人員在銷售自家銀行理財產品的提成一般只有銷售額千分之一的提成,而代理第三方理財機構的產品一般拿到的提成返點最高可以到百分之一。
除了第三方理財機構外,那些在理財業務上表現激進的銀行也可能相繼倒地。
惠譽評級在今年初發布的一項報告中指出,越來越多的新增信貸融資,特別是由中等規模銀行發放的被記錄成表外項目,加大了風險評估的復雜性。損失吸收能力受到壓力,而隨著貸款經歷不同的經濟周期,可能會成為一個更顯著的問題。
這份報告主筆人惠譽評級分析師朱夏蓮認為,中等規模銀行通過金融同業市場融入資金規模不斷增長,并積極發售理財產品作為定期存款的替代產品,其再融資和流動性風險不斷上升。
今年3月銀監會8號文在其官網掛出當天,南京銀行、北京銀行、寧波銀行的股價,盤中都幾乎觸及跌停價位,個中原因,這三家城商行近年來在理財業務上采取了較為激進的發展策略,其確理財投資非標準化債權資產余額占資產總額均接近觸碰到4%的紅線。
普益財富編制的2013年一季度“普益標準·銀行理財能力排名報告”顯示,國有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外資銀行在風險控制能力方面繼續優于區域性銀行,這些風險控制措施主要有保證擔保、不動產抵押,動產質押,權利質押、資產回購、收益權分級等。
總體而言,國內商業銀行的理財產品風險控制措施并不樂觀,普益財富數據顯示,2013年一季度,有107家商業銀行旗下共計3681款理財產品設置了風險控制措施,但約僅占同期發行理財產品總數的35%,這意味著將近三分之二的理財產品沒有設置任何風險控制措施。
前述惠譽評級報告評估結果顯示,如果因為理財產品違約,導致銀行不良率一旦超過個位數中值范圍,銀行就需要中央政府的支持。屆時,如果情況惡化,央行是否有能力和意愿兜底,目前并不清楚。
銀監會近日表示將適時開展壓力測試,動態分析可能存在的風險觸發點。但是亦有多位銀行人士向《中國新聞周刊》表示,壓力測試如果尺度把握不當,極有可能再度爆發6月底的“錢荒”事件,引發市場恐慌。
這意味著商業銀行與監管層之間的掰手腕比賽還沒有結束。北京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盧鋒表示,對于未來的政策預期,不能再用過去的老眼光估算。他認為,影子銀危機發酵之初,監管層很可能會按兵不動。“博弈還沒有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