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杰
持續發酵的“臨時工”事件,讓魏煌雄決定向人社部討個說法。
魏煌雄是浙江理工大學法律專業的大二學生,6月8日,他向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寄出政府信息公開申請表,向人社部求證,在行政機關的人事管理系統中,“臨時工”的定義是什么?中國行政部門中有多少名“臨時工”?
他甚至給自己設計了一個看上去有點像“行為藝術”的行頭,在襯衫上手繪了一個大大的盾牌,上面寫著“I'M NOT 臨時工”。
“我的意思是不要再拿臨時工作‘擋箭牌。”魏煌雄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他同情那些當苦力的臨時工,但痛恨那些狐假虎威的臨時工。至于申請的結果,他覺得希望不大,“到底有多少臨時工,人社部可能也沒辦法統計,但我認為現實中臨時工比正式工要多?!?h3>公權力部門的“編外人員”
魏煌雄的直覺并非沒有來由,長期以來,在龐大的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中,有一個處于模糊地帶的群體,這些“編外人員”名稱各異:交警、城管等部門叫協管員,警務系統則叫協警、輔警,甚至在法院、檢察院等部門也有存在,他們一般擔負書記員、記錄員和網絡技術人員等所謂“輔助性”工作。
除此以外,很多單位將編外人員稱作臨時工,以示與“體制內”相區別。
“這并非真正意義上的臨時工,”中國人事科學研究院院長吳江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臨時工的產生可以追溯到1950年代。1954年5月,當時的勞動部公布了一份《關于建筑工程單位赴外地招用建筑工人訂立勞動合同辦法》首次在國家文件中引進了臨時工的概念。
改革開放后,計劃經濟時代的僵化人事編制束縛了機關單位的手腳,吸納編外工作人員,解決用人需求的矛盾成為一種趨勢。
在那個年代,在特定的語境下,這些人被稱為“臨時工”,意思是與“正式工”相區別?!吧鲜兰o八九十年代的‘臨時工可以說什么都沒有,沒有編制,沒有財政撥款,沒有合同,甚至沒有福利和保障?!眹倚姓W院教授竹立家說。
“除極少數職能弱化、財政經費不足且沒有創收能力的單位外,編外用人已經成為各種類型機關事業單位的常態現象。”吳江說,這種現象延續至今,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級行政機關和事業單位,都普遍存在編外用人現象。
以江蘇淮安市淮陰區為例,該區曾進行統計,截至2012年11月31日,區機關事業單位實有人數總數12491人,編外用工總數2620多人,約占實有在職人數的21%。公安系統輔警約占區行政機關編外用工的84%。在事業單位中,衛生、城管、教育這三個部門編外用工數占全部事業單位編外用工總數的88%。
吳江曾在一次研討會上以事業單位為例,談及“編外人員”的現狀,并給出了一組數據。廣電、衛生、教育等領域編外人員的規模相對較大。截至2007年底,衛生部所屬的北京、陜西、山西、山東、江蘇、福建的62家醫院編外人員占實有人員總量的21%,在衛生部所屬的醫院中,甚至有的編外人員占實有人員的比例已經超過了60%。截至2008年10月,教育部直屬高校中,編外人員占實有人員總量的20.5%。
近期的一項媒體調查顯示, 74.9%的受訪者表示自己的工作單位有臨時工。對于“臨時工”大量存在的原因,78.3%的受訪者認為“用人單位為逃避用工成本、減少麻煩,使一些人成為臨時工”,也有73%的人認為原因是“一些單位的確需要短期、臨時的勞動力,但編制有限”。
在學者看來,傳統意義上的臨時工早已不復存在,當前臨時工的概念經常被誤用。
1995年《勞動法》頒布實施后,并沒有把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的勞動關系以“臨時工”“正式工”進行劃分,而是規定雙方都應簽訂有固定期限、無固定期限或完成一定工作為期限的勞動合同。
之后,勞動部辦公廳下發對《關于臨時工的用工形式是否存在等問題的請示》的復函,進一步明確:實行勞動合同制后,相對于正式工而言的“臨時工”名稱已經不復存在。
“臨時工”沒有了,但“編外用人”仍在,且越來越多,負面效用也在不斷放大。
吳江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編外用人管理混亂,編外人員的各項權益得不到有效保護。比較突出的問題是基本工資低于編內人員,且缺乏必要的增長機制,晉升受到限制,職業發展渠道不暢。在有些單位,編外人員甚至不能參加選舉、培訓、考核,“一句話,編外人員更多的是履行義務,卻沒有相應的權利保障?!?/p>
在學者看來,整個1990年代,用人矛盾逐步擴大化。一方面,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機關和事業單位大量的用人需求不可回避;另一方面,編外人員的權利保障日益提上日程。
2002年,國務院辦公廳以轉發人事部《關于在事業單位試行人員聘用制度的通知》的形式,確定了事業單位聘用制改革的大方向,提出用5年時間使聘用制度正常化、規范化。
但這次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建立與市場化機制相銜接的人事制度,解決“鐵飯碗”和社保制度改革,編外人員的問題并不是改革重點。
在吳江看來,大量編外人員的基本權益得不到保障,有些變為行政機關、事業單位高層次的“農民工”且地位尷尬。他們進出高墻大院,收入穩定,令人羨慕。但在單位內部,與那些生存在體制內、享受體制帶來的完整福利待遇的人相比,更像“二等公民”。
這種身份帶來的缺失和差距表現在方方面面。經濟上,在一些單位內部,這種類似“雙軌”的用工導致同工不同酬,有的單位甚至用一份編制內員工的錢去養活三到四個編外人員。政治上,在一些擁有正式編制的單位管理者眼中,編外人員是“外人”,沒有“編內人”忠誠、可靠。
2007年,新《勞動合同法》實施,新法關于“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規定,成為打破編制內外之別的重要一步。
《勞動合同法》 實施前,部分地區開始集中對各單位的編外人員統計調查,一些單位開始規定,“今后不得對編外使用的各類人員稱呼其‘臨時工等不適時宜的稱呼”。
不少地方政府亦開始試圖規范部門隨意、無序自聘編外人員的現象。2013年5月29日,南京市出臺《關于嚴格規范市級機關和事業單位編外人員管理的意見》,這份由中共南京市委辦公廳、市政府辦公廳聯合印發的文件提出,南京將對編外人員實行總量控制,不論市級機關,還是事業單位,任用編外人員必須向市編制辦報批,同時行政機關編外人員不得超出行政編制的10%。
南京市編制辦監督檢查處處長董曉霞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南京市此項規定的基本邏輯,是想改變過去散亂無序的狀態,將編外人員納入全市多部門協同的統一管理,大大減少原先各部門過于隨意的“自由裁量權”。
“規范管理首先要嚴格控制總量?!倍瓡韵颊f,過去有些單位比如自籌自支事業單位,有自有資金,聘用人員很隨意,人員入口也缺乏標準和嚴格程序,“以后每個單位的編外人員名額,每年都要重新核定”。
對于公安、城管這些編外人員數量龐大的部門,10%的人員額度顯然難以滿足,南京市的做法是,制定實名制管理、薪酬待遇標準、分級管理等具體辦法,“其他管理措施全都一樣,只是人員額度會不一樣”。
控制經費被視作防止私自聘用編外人員的關鍵。“過去編外人員經費渠道五花八門,沒有列入財政統一預算,薪酬標準也不一。”董曉霞說,改革后,編外人員經費也要由市財政納入預算。即使是差額撥款和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也不意味著這些單位可以隨意用人,仍然要履行到各部門聯合審批的手續,“不是說我有錢,想雇多少人都可以”。
為了防止“被臨時工”,南京要求編外人員也要實名制,由用人單位提交勞動合同,人社部門審核后,再提供給財政部門,列入財政經費預算,“通過規范管理還可以杜絕吃空餉的情況,改變了過去財政部門對編外人員待遇一無所知的情況?!?/p>
在她看來,通過嚴格控制總量、規范薪酬標準和合同管理幾個方面,財政負擔也將真正實現“減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