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展
在西班牙首都馬德里市中心的一棟建筑里,50多名馬德里本地人正跟隨一名來自中國的教練學習武術,其中還包括一些不到十歲的學生。這是一棟2012年9月才落成的新建筑,隸屬于馬德里中國文化中心。雖然這個中心目前還只處于試運行階段,但在建成的一年多時間里已經開始密集舉辦活動。“這是一個平臺,不僅僅向馬德里市民展示中國文化,還是面向整個西語系的窗口。”該中心主任羅君說。
馬德里中國文化中心只是中國目前在海外開設的十多個文化中心之一,而按照《駐外中國文化中心發展規劃》,到2020年,中國在海外開設的文化中心數量將達到50個左右,覆蓋全球主要國家。這是一份雄心勃勃的藍圖,表明中國正按步驟加速推進對外文化傳播。
事實上,伴隨全球競爭的加劇,避免硬碰撞,注重“軟實力”的文化推廣活動,日益成為許多國家對外交往的戰略選擇。作為最早有意識對外進行文化推廣的國家,法國早在1883年就設立了法國文化協會,用于推廣法語。并于1920年成立了隸屬于法國外交部的海外事務處,為在北非和中東地區建立法國學校提供經費支持。目前,法國文化協會已經在133個國家設立了一千多個相關機構。
日本政府也在強力推進“酷日本”戰略,旨在向海外推介動漫、游戲、時裝、音樂、食品等富含日本文化元素的產業。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更是在國會演講中提出,要把“酷日本打造為一項世界級的事業”。
2013年11月25日,日本還啟動了“酷日本基金”,用于支持食品、飲料、時尚、動漫等相關產業出口。該基金啟動規模為375億日元,其中300億日元來自日本政府。而到2015年,這項基金的規模有望達到900億日元。
作為文化輸出最活躍的亞洲國家之一,韓國也于1990年代末期確立了“文化立國”的目標,此后,還啟動了以“內容(Contents)、創新(Creativity)、文化(Culture)”為內涵的“3C”戰略。目前,以流行音樂、電視劇、電影為代表的“韓流”不僅席卷東亞,而且日益產生世界范圍的影響。
1990年,哈佛大學教授約瑟夫·奈在《外交政策》雜志上提出“軟實力”概念,認為有別于傳統的政治和軍事實力,以文化吸引力、政治價值觀吸引力及塑造國際規則和決定政治議題能力為核心的“軟實力”將具有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此后,“軟實力”概念逐步傳播,并被中國高層廣泛接受,成為政策制定中頻頻出現的用語。
中國于1988年在毛里求斯和貝寧設立了第一批文化中心。此后,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逐漸加大了文化推廣的力度。目前,中國共與26個國家簽署了單設或互設文化中心的政府文件。截至2013年11月,已經有14個海外中國文化中心正式運營。
法國前總理拉法蘭的夫人安尼·瑪麗從2008年開始在巴黎中國文化中心學習漢語,她表示自己很早就關注中國,但直到2003年第一次訪華才感受到中國巨大的變化,“無論如何,人們都應該(通過學習漢語)多了解當下中國。”目前,法國不但有上百所大學開設了中文專業,一些中小學也開設了中文課程。
不僅在法國,“漢語熱”已經成為一種全球潮流。在德國,學習漢語的人數增加了5倍,柏林中國文化中心開設的中文課程也受到當地人的歡迎。而據英國《金融時報》報道,對于那些以英語為母語的人來說,過去的15年來,中文已經發展為僅次于法語、西班牙語和德語的全球第四大外語,而按照目前的趨勢,到2020年底,中國將超過這三種語言。
“漢語熱”背后也不乏擔憂的聲音,人們擔心“漢語熱”會如同1980年代的“日語熱”一樣,隨著中國經濟增速的下降而很快退潮。另一方面,中國在國際文化市場上的產業貢獻值只占6.11%,遠低于美國的31.65%,以及日本的12.43%。
針對這種狀況,中國決定推動社會力量和企業參與文化傳播,在剛剛出臺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到,要“鼓勵社會組織、中資機構等參與孔子學院和海外文化中心建設,承擔人文交流項目”。
自2003年開始,巴黎中國文化中心每兩年都要舉辦一次中國戲曲節。以往這種戲曲節大多采取贈票的方式。而從最新的一屆開始,巴黎中國文化中心開始嘗試與當地劇院進行分成制的合作方式進行市場化運作,“這是一個良好的開始,以市場化的手段去操作會更有生命力。”巴黎中國文化中心主任殷福說。
而英國創意產業專家約翰·霍金斯也曾撰文指出,中國的軟實力要想真正產生全球影響力,“還有一段路要走”。他給出的建議是重視個人創造力的發揮,不要過于依賴政府的力量,并給那些創意人才更多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