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琳·麥肯納
在傳染病史上,巧合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1706年,馬瑟科頓買了一個名叫阿尼西姆的奴隸,而這個奴隸剛好來自實行天花接種的部落,于是天花的預防被引進了北美。1928年,弗雷明·亞歷山大碰巧沒關實驗室的窗戶,污染物飄落在裝著金黃葡萄球菌的盤里,提供了制作青霉素的原材料。
2003年2月,中國南部一位至今身份不明的人向其在網絡聊天室認識的美國教師發了一封請教問題的郵件,而這位教師剛好住在美國海軍流行病學家隔壁。這位流行病學家——卡尼恩·史蒂芬博士,將這份電子郵件列表里的轉述記錄放在了電子郵件列表ProMED上,讓世界知道了非典型肺炎,比中國政府確認這種疾病還要早幾周。
五年以來,這份轉述記錄的案例廣泛激發了從巧合中尋求爆發信息的嘗試。布力連·拉里博士是世衛組織(WTO)消除天花試驗的主席之一,如今是谷歌慈善事業的執行理事,他將這項成就稱作“兩步向左”,意為在傳染曲線上后退兩步,趕在疫情大規模爆發前容易控制的階段發現。
新興的檢測系統回應了布力連的“兩步”:他們在公共健康體系之外生成的數據中分析出最早的爆發預警。其中最新的詞條是健康地圖,這由波斯頓兒童醫院信息學項目組的傳染病學家布朗斯頓·約翰和軟件開發員弗雷德·克拉克提出。
新的監測努力將一年前生效的修訂版國際衛生條例付諸了實踐。修訂版正式承認“非正式消息”的價值與其在觸發全球爆發預警中的作用。
新的嘗試涵蓋各種方式和系統。一些完全依靠人工輸入,而其他則采取數據挖掘算法。一些對公眾開放,其他則僅面向健康專業人士和政府官員。一些完全基于文本,而另外一些利用了新技術,比如地理信息系統或者GIS(谷歌地圖采用的技術)來盡可能展示爆發地點。
新型監測系統的共同之處在于它們拒絕依靠現存的公共衛生預報系統,原有的系統依靠物理學家或當地衛生部門提交的電子或紙質報告,并在公共衛生體系中層層上交。那些報告由醫學專業人員提出,也許十分精準,但是很慢。
新型系統通過搜集與評估新聞、博文、郵件,以及其他一切可見的或者能被網絡爬蟲程序找到的信息,平衡了為增加速度而犧牲準確性的風險。
這里面包括全球公共健康網。這個網站從1997年來代表WHO運行,自動從兩大主流新聞采集器采樣并自動翻譯為8種語言;采集的故事由人來審核,然后發送給僅提供訂閱服務的網絡。2002年11月當地急診室中有一份關于呼吸道疾病抱怨增加的中文敘述,SARS跡象的發現就歸功于它。
健康地圖,這個最新詞條,在其他系統信息上擴展來源:它在網絡上自動從14個信息收集器上獲取信息,數據取自近2萬網站。目前它可收集英語信息并自動翻譯為四種語言,開發后還可多提供三種語言。它收集的這些報告自動篩選重復與錯誤信息,按緊急度排序然后按來源、日期、地點與疾病分類發布。
它最突出的創新點在于實時地將信息制圖。報告用經度和緯度附碼后,“釘”在世界地圖上;點擊這些“釘子”會出現報告的鏈接。所有的結果,地圖、鏈接與報告,都被收集在一個單獨的開放網頁上。
新型報告的最新發展趨勢是采取復雜而又簡便的工具,比如用GIS繪圖來監測。這激發了加利福利亞軟件工程師PT李的靈感,在他的私人項目WhoIsSick.org中,將個人的疾病報告聚合在當地疾病趨勢的“眾包”快照里。
新型監測系統研發人員都贊同,合并地區報告將是系統發展的必要步驟。這可能是挑戰最大的:業余人士收集的數據可能有更多的錯誤或無關信息。但是這對沒有官方疾病監控的地區或對疾病報告有嚴格政治控制的地區,也許是唯一與世界分享的途徑。事實上,來自23個國家的公共衛生系統人員在2007年12月“呼吁行動”中,呼吁工業化國家幫助改進非洲與南亞的疾病報告體系。
在印度,人們可以用手機短信向省級動物衛生機構報告疑似禽流感病例。一個名叫InSTEDD(緊急事件、疾病與災難的創新支持)的新型非營利組織已經得到了洛克菲勒基金會和谷歌預測與預防計劃的撥款,旨在把快速匯報疾病的工具帶到東南亞湄公河流域的村莊。
“將來的路會是雙向溝通,不僅僅是接收或策劃,更是輸入新數據。”哈佛醫學院兒科助理教授、同時在兒童醫院信息學任職的布朗斯坦說,“這個概念會將開放給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