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瀟楠
(作者系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心理學、認知神經科學博士生)
“你幸福嗎?”因央視一次令人啼笑皆非的街頭調查,一夜之間成為新的流行語。追求幸福,可以說是人類千百年來永恒的主題,然而一個饅頭能吃飽,十個饅頭會吃撐。最近的一段經歷讓我切身意識到這一點,幸福感和其他的事物一樣,過猶不及。
前些天我所在的實驗室新招來一名本科生兼職研究助理。他剛來的時候,大家都覺得他是一個樂觀自信到不行的人,用我同學的話說,他陽光到能把人曬化。從各方面來看,他都是一個幸福感很高的人。可沒過多久,這位幸福感爆棚的小哥兒就讓大家大吃了幾驚,先是考試掛科,后來又多次在工作上“放鴿子”,最后不得不被辭退了。
不能說自信陽光、幸福感高的小帥哥都不靠譜,不過這件有點極端的事情確實告訴我們,一個主觀幸福感過強并且會不合時宜地“幸福”的人,可能并不像我們預期的那么成功。
長久以來,我們都認為幸福感是一種萬能的寶貝,可以讓人樂觀向上,可以幫助人建立良好的社會關系,可以提高人的學業成績,可以幫人取得驕人的事業成就,甚至還能讓人清氣上升,濁氣下降,消食化水,延年益壽。
然而心理學研究發現,過分地追求幸福感實際上是一種誤區,幸福感爆棚的人的創新能力、工作能力、為人處世能力,甚至健康壽命都要差于那些不那么幸福的人。
就拿收入來說,一項研究記錄了一群大學新生的幸福感程度,結果“二十年后再相會”時發現,幸福感最強的10%的人的平均收入要比幸福感中等略偏上的人低大約20%。我們常常說財富不能給人帶來幸福,現在看來幸福也不一定給人帶來財富。
那么健康呢?實際上幸福感過強的人更容易忽視危險的存在,從而更容易參與充滿挑戰,甚至極端的行為,比如酗酒、賭博、吸毒。一項自上世紀20年代就開始的跨世紀追蹤研究發現,年輕時幸福感很強的人,平均壽命低于幸福感中等的人。研究者認為,一種可能的解釋是幸福感過強的人很可能過于樂觀地估計危險的情況,因此,這些人更可能會不聽媽媽的話,不聽醫生的話,不聽警察的話,最終過早地見了閻王。
其實,這些幸福感的弊端并不難理解。進化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的每一種情緒都有其無可替代的功能,可以幫助人更好地適應環境。幸福感對于人而言,意味著欲望達成,其價值在于指引人不斷地實現欲望。當人們的欲望實現時,本能地,人又會產生新的欲望,因此,對于健康的人來說,常態不應當是持續高漲的幸福感,反而應當是適度的不幸,以及不斷追求卓越、達成欲望的過程。
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很多富豪過得十分不幸福,因為他們的客觀幸福程度到達一定階段以后,很難再有更多的欲望。而那些在沒成富豪之前就已經幸福感爆棚的人,因為少了追求欲望的動力,自然也難再飛黃騰達。
與此同時,那些被我們視作大敵的,包括恐懼、憤怒在內的負性情緒,對我們的生存亦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就像人都不喜歡疼痛,但是如果我們失去感知疼痛的功能,我們的生命就岌岌可危。古語說知恥而后勇,負性情緒讓我們不滿于現狀,進而積極進取;同時負性情緒也讓我們時刻警醒,提防危險。
所以,幸福感爆棚的人們除了不如幸福感一般的人更可能成功以外,還可能因此走向歧途。一方面,正常欲望已經不足以維系水漲船高的幸福感時,人們可能會去追求更多的刺激與挑戰;另一方面,情緒過于正性的人,會缺乏必要的負性情緒的保護,會很容易走向危險的深淵。“蘋果毀一生,單反毀三代”,太“幸福”的人,連這些燒錢的東西都不稀罕玩了,他們要想體會更多欲望實現的感覺,而又缺乏“恐懼”的保護,就會去玩命了。
理解了幸福感的本質,并不是要我們放棄幸福,而是讓我們用更加平和的心態去看待幸福、追求幸福。當我們不那么在意是不是幸福的時候,反而我們會更容易幸福。為什么?無欲則剛嘛!幸福本身是我們欲望達成的過程。如果你急功近利地追著幸福跑,不知不覺之中,你又多了一個欲望,并且是一個很難達成的欲望。
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如果讓一個人帶著“想要更幸福”的目的去做原本可以讓人感到幸福的事情,結果反而會讓人的幸福感降低。這么看來,去上幸福課,去買教人幸福的書,可能用處不大。老話說,倒霉上卦攤兒,色迷看相片兒,買這些書的,都是想幸福的,然而往往越想幸福,就越難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