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冰:出了問題不檢討自身管理問題及追究監管不力責任,反倒曝出臨時工收入低、學歷低等煙霧彈,典型的中國式推卸責任,一個推卸責任的社會是永遠不會進步的。
@關鍵 :拿錢多的,不干少干活;拿錢少的,累死累活盡干活;這已是政府各部門司空見慣的事。
@π3.1415926:沒了臨時工,還有實習生、小時工,制度總會有漏洞。
@憨豆俏媽:協管、協警的執法邊界在哪里,需有明文規定。
本刊記者/劉炎迅
一封受害者的公開信,讓延安城管“跳腳踩頭”事件再次引發熱議。公開信中稱,“在這個事件中,打人者固然不對,但客觀地說,我也有一定責任”,希望廣大網友“不要因為這樣一個特殊事件否定延安革命圣地的形象。”網友和媒體普遍認為,打著官腔的公開信并非出于劉國峰本意,而是當地政府事后危機公關的舉措之一。
“跳腳踩頭”事發后,我前往事發地點延安,期望能還原事件,從而在網絡間標簽式的輿論紛爭中,提供一點有史實意味的故事和思考。對于公開信,我也有所了解。
6月7日上午,受害者劉國峰接受了城管局長的登門道歉,對城管的解決方案,他感到滿意。當晚,劉國峰在幾位朋友的幫助下(其中一位是實習律師),在延安貼吧里發出了這封公開信。發信前,他和城管溝通,城管改了幾個詞。至于為什么要發信?劉國峰想的其實很簡單,獲得該有的道歉和賠償,繼續過普通人的小日子。
不過,這樣的態度,似乎并不能讓在網絡間支持他的人滿意,有人認為他太懦弱,應該更加堅決地批判城管的惡劣之風。事實上,在延安,即使是主城區寶塔區,也不過兩三條主干道,大家低頭不見抬頭見,對于生活在此的劉國峰,他不想成為網友想象中的抵抗城管暴力的英雄,也不打算承擔類似的負累。
事件發展到后來,對劉國峰來說,似乎已有點道德綁架的意味。這也暴露了當下輿論場的復雜性和同時具有的極端性和單向性。劉國峰現在的愿望是“不要干擾我的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