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海培
(作者系美國華人全國委員會主席)
美國首都華盛頓正在經歷一場圍繞著斯諾登事件而刮起的少有的政治風暴。
美國的民眾和社會對此表現出前所未有的興趣和意見分歧。民調顯示,一般民眾對于到底斯諾登是美國的英雄還是叛徒一事的態度一分為二,大部分年輕人,民主黨人和學歷較高的人更是明顯支持斯諾登。
新科茶黨參議員鮑爾放話號召100萬美國人和他一起集體訴訟奧巴馬政府。而剛剛出爐的CNN民調顯示奧巴馬的民眾支持率一周之內就下降了8個百分點。
華盛頓似乎每天都有新爆料引發的余震。
6月14日,硅谷各大科技公司首次向社會透露,從2012年6月到年底這半年里,美國各級執法或情報單位,包括國家安全局(National Security Agency,簡稱NSA。華盛頓人給這個美國最大的間諜情報機構取了個外號,“No Such Agency”,意思是此局不存在),向臉書索取個人資料達一萬次,涉及1.9萬多人的賬戶;向微軟索取個人資料達近7000余次,涉及3.2萬多人的賬戶。當局禁止這些公司告訴媒體這些數據里多少是涉及反恐需要的,多少是與反恐無關的。
這一風暴也立即刮到了歐洲大陸。英國衛報透露的最新消息說,英國政府曾在2009年利用在英國召開G-20高峰會議期間,秘密竊聽或獲取了某些與會國家領導人的有關信息。德國首相發言人則明確地告訴記者,奧巴馬和默克爾在G8峰會見面時,德國總理一定會向奧巴馬提出此議題來討論,并表達德國的擔心。歐盟的官員也公開表示要盡快與美國人論理,并重新檢討以往和美國簽訂的相關情報交換協議。
或許還有人記得,在2004年反恐進行到第三年時,小布什政府曾經要求自己的司法部積極配合政府在沒有法庭正式批準下對可疑的美國人實施監聽和收集資料。但是此舉遭到了司法部高級主管們一致反對。
小布什后來只好派出白宮要員到正在重病中的司法部長的病床前,要求他在執行書上簽字,再次遭到司法部長的拒絕。最后,小布什在司法部近30位高管要集體提交辭職書之前,不得已停止了此一計劃。
進入21世紀,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影響著每一個人,特別是在西方發達國家。這些國家普遍有較強的個人司法保護意識,比如公民的隱私權和免于受政府不當干預私人生活的權利。現代通訊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使得個人隱私和私人生活都潛在地大受影響。
這種“影響”不光是來自政府,它可能也來自社會、他人和商業行為。比如現在正在快速起步的大數據技術和個人移動數據時代,將全方位24小時地收集、整理和利用這些個人或家庭數據,以便做出各種目前還難以想象的應用。這些“應用”既可以大幅幫助和改善人類的現狀,造福人類,也可以誤用數據給人類或個人生活帶來干擾甚至是毀壞。
生物科技的突飛猛進也像通訊和計算機技術一樣,從正反兩面影響著人類。美國的基因檢測行業預計在2020年左右,人體基因全部解碼,這意味著我們即將可以為每個新生的嬰兒,為我們每個人自己建立一套完整的基因數據庫,開啟個人化醫療時代的到來。但是如何維護個人基因和醫療信息的隱私和安全,如何基于基因和醫療信息改變個人行為或爭取最佳利益等等,都是人類社會第一次面對的問題。
所以,僅僅從政治,從反恐,從保護隱私權這些傳統角度,就事論事,很可能無法完整地解釋這次風暴對各方心理沖擊的強度。它涉及到人類在面對日益復雜的技術,日益復雜的信息和知識,日益復雜的社會結構所展現出的對未來的極大困惑,甚至是焦慮不安。可以說這次“斯諾登事件”,在恰當的時機,在恰當的地點,以恰當的方式,給西方社會、政府和民眾都提了一個醒,讓大家都能有個機會慢下來,甚至暫時停下來,來重新省視和檢討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價值,和我們的未來。
1969年,有機會接觸到政府越戰機密文件的艾爾斯伯格把文件交給了《紐約時報》等數家報紙, 引發了美國政治的軒然大波,也成為美國新聞史上的里程碑。盡管一些保守人士對他仍有微詞,但今天的大部分美國人都已把艾爾斯伯格看作是敢于挺身而出的美國英雄。
不知多年之后,未來的美國人會是如何看待斯諾登。他會是下一個艾爾斯伯格嗎?或者是一個在監獄度過多年后被人遺忘的無名之輩?無論如何, 斯諾登引發的這場大風暴將強迫世界,做出思考。
這場風暴來得恰逢其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