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全寶
長期以來,司法不公是一個為社會所詬病的問題,司法不公也損害了司法的公信力。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鄭鄂認為,司法不公的原因絕大多數并不是因為司法腐敗?!拔覀儧]有真正找準影響司法公信力的因素,其中司法行政化是導致司法公信力下降的因素之一?!?/p>
“去行政化”,是近幾年來廣東司法系統推行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作為去行政化的一項嘗試,廣東省深圳福田區法院、佛山中院開始試行審判長負責制,這項改革被認為是在制度設計上確保法官依法獨立審判,最大限度排除行政權力對審判權力的干擾。有媒體解讀稱,此項改革賦予審判長相對完整的審判職權,意在推行法官職業化建設,讓審判長成為“真正的法官”。
鄭鄂從2008年1月開始出任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此前,他曾任職江蘇省人民檢察院黨組副書記、常務副檢察長。作為全國人大代表,鄭鄂曾多次在全國“兩會”上提出有關司法改革的建議。
6月25日,鄭鄂接受了《中國新聞周刊》的專訪。他表示,作為改革開放前沿的廣東,改革創新是廣東的魂、廣東法院的魂,“我們也在嘗試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推進改革,我全力支持他們的改革,每項涉及的改革都要參與,都去聽?!?h3>以去行政化作為改革突破點
中國新聞周刊:據悉,廣東法院系統剛剛開展了審務督察工作,在督察中發現了什么問題,有什么解決的對策?
鄭鄂:前不久,廣東高院組織了四個審務督察組對廣州、珠海等8個中級人民法院及下轄基層法院、人民法庭的司法作風進行了審務督察。各地法院對此都高度重視,采取了多種措施。如公車管理明顯加強,“三公”經費管理規范,法院整體管理井然有序。珠海、河源等地專門成立了警車整頓小組,廣州增城法院將公務用車情況張榜公布;佛山、河源等中院嚴格控制“三公”經費審批和支出,今年第一季度“三公”經費大幅下降。但是,在審務督察中也發現少數法院存在一些問題,如窗口工作人員著裝不規范,庭審不規范,個別法院管理松懈等問題。

對于發現的問題,督察組已責令相關法院立即整改。今后,審務督察工作將常態化,形成制度,落實每月督察制度。
中國新聞周刊:審務督察目的是為了促進司法公信力,在你看來,當前影響司法公信力的因素有哪些?
鄭鄂:客觀地講,影響司法公信力的因素有很多,既有我們自身的,也有外部的,還有時代發展和對外開放產生的因素。
從我們自身來講,目前,我們一些干警全局意識不強,研判新情況新問題不深入;隊伍業務能力有待提高,部分法官知識結構老化,或者缺乏實踐經驗,準確適用法律、化解社會矛盾的能力不強;司法為民作風有待進一步改善,少數人對群眾訴求冷漠麻木;仍有少數法官徇私舞弊,未能堅守法律底線。這些問題都嚴重地損害了人民法院在群眾中的威信和地位,嚴重削弱了司法公信力。
從外因來看,主要是司法體制機制不適應人民群眾的司法需求,與司法工作實際不匹配、不協調。改革開放發展到今天,司法改革重心已經從以前的工作機制改革轉向體制改革,迫切要求頂層設計。
我們也在嘗試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推進改革。
中國新聞周刊:廣東推行這一系列司法改革,具體有什么考慮?
鄭鄂:經過過去三年的努力,廣東法院爭當科學發展排頭兵的目標任務已經基本完成,但一些深層次問題并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如同經濟發展一樣,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不適應現實要求,就必須要轉型升級。法院改革也是一樣的道理——我們傳統的審判方式已經不適應社會發展,因此必須尋找科學的審判方式。
基于這樣考慮,我們提出來要“當好科學發展排頭兵”。但怎么樣才能做到呢?我們就找法院存在的重要問題來進行突破,比如行政化的審判方式弊端比較大。法官應該職業化,而不能行政化管理。
例如深圳福田區法院、佛山中院正在推進審判長負責制改革,根本目的是遵循司法規律,圍繞實現法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從而促進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我們傳統的審判方式,是以行政化為結構的審判方式。即法官承辦完案件要層報副庭長、庭長、副院長、院長批,甚至有的案件最后還要上報審委會決定。審理案件的人不判案,判案的人又不審理案件,這種模式就是行政化的表現。
行政化審判模式最大的弊端是權責脫離、效率不高。有的法官會想:反正是你領導審批的,馬虎點也沒問題,最后總有人扛。但如果是法官自己做主的案件,他就會很緊張,很認真。這兩者心態是不一樣的。
此外,傳統的管理方式也是行政化管理。比如:法院的人、財、物都歸地方政府管,一旦地方政府有干預,法院就很尷尬。這就是所謂的行政化區域性管理。
法官職業化就是從法官遴選開始,一直到工作機制、審判機制的運行,全都以法官為主導。法院就是要圍繞法官來發揮積極性。
脫離司法規律,用行政規律主導法院審判肯定是不對的,現在改革就是要回歸審判規律,才可能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
中國新聞周刊:影響審判公正的因素,除了行政干預以外,還有什么其他因素?
鄭鄂:我們目前的審判機制,事實上是源于計劃經濟下形成的審判機制,和當年的蘇聯模式是一樣的。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現有的體制已不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任何一種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沒有法治保障是發展不下去的。在此情況下,政府要求法院解決經濟發展中的突出矛盾,比如征地拆遷、拖欠工資、假冒偽劣等等。
經濟發展中產生的問題主要還是要靠社會來消化,現在是社會消化不了,問題都集中到法院解決,讓法院去消化。法院有什么本事消化呢?有什么資源去消化呢?
目前,從基層開始90%都是民商事案件,刑事案件只占10%,全國基本上都是這個比例。但國外不一樣,國外10%是民事案件,商事案件幾乎為零,90%是刑事案件。大量的商事案件分流到社會中去,由行業協會組織、貿易協會、仲裁機構等經濟手段來消化社會矛盾。這就是市場機制。
而在中國,原本應該是由社會消化的問題,卻要由法院來解決。這些年法院努力調解和化解糾紛,盡管化解了大量社會矛盾,但只有加快社會建設,運用市場機制來化解社會矛盾,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中國新聞周刊:在法官的選拔機制方面,還存在什么問題?
鄭鄂:我個人認為,法官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必須有特殊的選拔機制,通過這樣的機制能有力地樹立司法公信力。目前,法官選任機制還是一種行政化的方式。
在法官遴選上,國外基本上是采取員額制,即一個法院有多少法官是法定的。而我們國家法官沒有實行員額制,我們國家規定:只要公務員考試合格,通過國家司法考試,助審員經過院長任命,審判員人大任命,就成為法官了!
在我看來,法官還是要有個員額的。比如一個基層法院,要根據案件多少、難易程度決定法官的人數多少,這必須規定好,缺一補一。
在培訓方面,國外是法官先培訓再上崗,有關人才要經過嚴格的兩年培訓,才能報考法官,嚴進嚴出。而我們的法官則是先上崗再培訓。
我認為,要采取嚴格的遴選程序,堅持嚴格法官條件,確保讓人民群眾最值得信任的人當上法官。要努力實現法官專業化、職業化。在業務方面,要打破傳統的案件審批制。既然他是法官,就要給他一定的助手,形成他工作的團隊,法官說了算,案件辦的對與錯責任全是法官的,既要對當事人負責,又要對社會負責,對法院負責、對法律負責。這就是責任制。
中國新聞周刊:目前,整個社會似乎已經被固定化了,再往前推進改革很艱難。你認為法院該如何突破改革瓶頸?
鄭鄂:應當說,法院改革不應當超過現行法律,所以我們現在搞的改革基本都是在現行法律框架內進行的。更大步伐的改革,就需要中央進行大的框架內的頂層設計。
我們目前的改革,都是局限在機制上改革,比如審判長責任制,團隊負責制,逐步減少行政審批等。但是怎樣遵循司法的規律,確保審判權、檢察權的依法獨立公正行使的體制機制,就需要上面的頂層設計。
我是看到希望了,黨的十八大提出了改革進一步完善司法體制,提出了進一步提高司法公信力,這些都上升為國家層面的目標了。我感覺法院改革的機遇已經到來。
我認為,法院改革要潛心研究符合司法規律、科學發展觀要求的體制、機制。“不走老路、不走邪路”,審判也要拋棄不適應新情況、新問題的傳統審判方式,又必須在社會主義制度框架內進行改革創新。改革要圍繞老百姓的需要,圍繞現代社會的需要,而不能只是為了自己方便去考慮問題。
經濟發展當中的社會問題、法治問題等,都是在經濟發展快的地區出現的,而作為經濟發展快的地區,廣東人要回答這個問題,不能回避。廣東歷史上就承擔了改革的責任,沒有別的出路,只能解放思想,創新發展,破解難題。